分享

一位乡村教师和他的“士兵突击”

 老沈阅览 2017-05-20

                       


   见习记者 杨书源

  今年5月的一天,四川乐山踏水镇中心小学教师罗建“躲”了起来。这是他生平第一次被媒体“追”着采访,采访原因是传说中“他捐建了10所希望小学”。
  传说并不确切。这位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是捐建10所希望小学的倡议发起者。实际上,由于假期忙碌和收入有限,他“从未去过其中任何一所”。
  捐助者的主力,是电视剧《士兵突击》的剧迷。
  2007年,罗建在暑假看了一部当年风靡中国的电视剧——《士兵突击》。“年少轻狂,幸福时光”“做有意义的事”“不抛弃不放弃”,当时已在村小任教10个年头的罗建,脑子里总是回旋着这几句台词。
  同年,他在百度贴吧的“士兵突击吧”发起倡议:“希望所有突迷携手共建一所希望小学”。以这个帖子为缘起,剧迷建起“幸福时光”网络公益社团。10年后的今天,在距离罗建1000多公里外的云南,《士兵突击》 的拍摄地,第10所希望小学即将选址开工。
  这个以《士兵突击》剧迷为主力的线上民间公益组织,组建后不久就向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寻求深度合作,成了当时中国公益大环境中“网络捐赠”的尝鲜者。10年间共计8万人次参与,筹款300多万元。“幸福时光”网络公益社团被评为“感动云南十大人物”,获全国“希望工程25年杰出贡献奖”。
  10年间,中国公益环境变化了,罗建所在的中国乡村教师队伍更替了;10年间,伴随舆论发酵,对网络捐赠的质疑也随之而来。但“不抛弃不放弃”,始终是“罗建们”的坚守。
  罗建当年发起倡议时的网名,叫“钢七5001”。他说自己是《士兵突击》里不折不挠的钢七连5000位战士以外的第5001人。
  这10年,他在心里默默回答着一个问题——一名普通人,究竟能在世上做些什么有意义的事?

  初心

  “我想学许三多,但后来意识到自己其实更像成才,心浮气躁。”罗建皮肤黑黝黝的,精干强壮,典型四川男人的模样。他用《士兵突击》里的人物“评判”自己,不留情面。回忆在乡村小学任教的第二个5年时,他甚至用上了“醉生梦死”这样的狠话。
  20年前,罗建从峨眉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回家乡沙湾区金河小学,一所有9位老师和200多名学生的乡村小学。他是村小中最年轻的老师,此后10年,学校再没来过年轻教师。
  任教之初,罗建像是打了鸡血,觉得“教好书”就该是件轰轰烈烈的事。他的备课纸,每次都比别的老师多写两三倍; 每篇语文课文,他都要在宿舍里声情并茂、来回踱步地朗读。
  煤炭产业当时是当地支柱产业,很多学生的父亲都在煤矿上班。课外实践课,他向学校申请包车,和学生去调查踏水镇的小煤矿,去了不下10次。“你可以选择带着他们坐在教室里,而我选择了更麻烦的做法。”
  但几年后,他在师范学校的同学们陆续从乡村小学撤离,各种各样的“干部”“名师”在他的朋友圈中冒了出来;向来优秀的罗建,一切好似都在原地踏步。
  “其实我当时还是尽力想学一点油滑的、功利的东西。”罗建坦言,他开始像其他老师一样“只做本分”。四五页的备课资料渐渐压缩成1页,早晨的第一节课不到最后一刻不起床。
  忆起那段时间的怨气,他在随笔中写道:“我是把自己的枝枝蔓蔓一点一点全砍光了……于是,清高、自负、自欺欺人,看不起周围的一切,对一切都不在乎,玩世不恭。”
  直至看到《士兵突击》,他像是“被一束刺眼的光刺醒”。
  “我又找回了自己的一点枝枝蔓蔓。现在,我想得最多的,是我的孩子们;思考得最多的,是如何把孩子们教育成合格的学生,做堂堂正正的人。”罗建说。
  他想做有意义的事情。
  2007年8月,罗建作为村小教师代表到镇上中心小学示范授课。那是一节口语交际课,主题是“生活中一件让我感动的事”。罗建现在任教的踏水镇中心小学的校长胡建中,也在旁听教师群中。
  课堂上,在学生分享完经历后,罗建缓缓说出一件让他感动的事——“在热浪翻滚的暑假,我躺在家看电视,被一部叫《士兵突击》的电视剧击中了。我记得剧里有句话'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什么是有意义的事?我想到了在网上发动和我一样对这部电视剧着迷的人,去重建山村小学破旧的校舍,支持乡村教育。”
  课后,他请所有人留步,然后捧出捐款箱,有些腼腆地低着头,小声倡议——给云南贫困地区的孩子盖教学楼。
  虽事出突然,但在场很多人都认识罗建,爽快拿出身边的钱。尽管他们心里犯嘀咕:受助方远在云南,这事能坚持下去吗?
  按照罗建的说法,这才是“幸福时光希望小学”公益项目的启动仪式。
  而此前他在网上的倡议帖,只有寥寥数人回应,筹款金额非常有限。
  他之所以要把一个网络捐款项目的启动,放在现实世界和熟人社会的维度,正是为了消除网络因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质疑。那次现场的捐款数额是1110元。
  他琢磨着,网上有上万个ID,如果能消除质疑,每个ID背后的人都捐几十元,那援建一所希望小学的目标就能实现。

  信任

  罗建在网上公开了个人信息,包括姓名、住址、单位。他甚至倡议,让心有疑虑的网友直接打电话到学校,求证身份。
  之后数月,打来学校求证的电话一直没断过。
  那是倡议帖发出后不久。罗建最初在百度贴吧的倡议,被删了。可他下定决心:要不停发,直到对方懒得删为止。第三次发帖,被保留。
  帖子刚发出几天,少有人响应,不少网友留言“要看具体的方案”。罗建蒙了,他其实只想发起倡议,觉得以后的事该由更专业的人完成。然而,他还是花了一整晚,草拟计划发布。
  计划书经历了共计11次的修改。一群素不相识的剧迷,有时会讨论到凌晨三四时。
  网友“一路赶来”在公司当市场部负责人,她第一次看这部剧时,正值工作超负荷阶段,电视剧无疑给她打了一支强心剂,让她得以说服自己支撑下去。她最初介入方式就是利用“职业病”修改募捐方案,后来接手的大小事宜愈发多,打趣说已成“管家”。
  网友“明前白露”帮罗建建起“突迷希望小学”——另一个独立于“士兵突击吧”的独立贴吧。后来考虑到众人七嘴八舌地在贴吧上讨论不顺畅,阵营又被转移到QQ上。
  扩大的公益规模,带来了难以消除的质疑:建校涉及金额大,在网上非正式渠道筹款合适吗?如果发起人动机不纯,监管力量又在哪里?
  罗建建议,和捐款目的地云南的有资质慈善机构合作。目标锁定在了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希望小学项目。
  钱汇到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指定账户。来自“幸福时光”的捐款,会有特别的尾数:0.61元。寓意着《士兵突击》里的角色伍六一,也有“六一儿童节”的含义。
  “这些募捐款没有经过任何发起人的手,其实金额也不大。对于款项的使用,基金会也会全程公示。”当时在云南省青基会负责项目的诸老师,至今记得“单笔最大”是一位书法家网友捐赠的4076.61元。罗建告知:希望小学的援建项目动辄上百万元,除了民间捐款,也需要政府对这所学校的财政投入资金,而云南省青基会可以让民间善款和政府扶持有更高的匹配程度。
  同样在2007年,云南省希望工程的网站向公众发起网络捐款,但以民间团队发动成立项目的形式,“幸福时光”尚是首次。
  原本,按照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及《基金会管理条例》,云南省青基会可收取总筹款额10%的经费作为机构服务费,但“幸福时光”项目被青基会“免单”了。
  诸老师告诉记者:虽然基金会持续提供优质公益服务需要一定资金作为支持,但在10年前的公益环境,捐赠者容易对此产生顾虑,因此索性免除服务费,只希望扩展这种合作形式下的参与度。
  “当时的公益环境并不像现在有那么多选择。”诸老师说。
  “'幸福时光’参与捐款8万人虽然没有登记注册,但实际上已经形成社群,基本上符合准慈善组织的作用。他们所做的事满足《慈善法》中对于慈善活动的定义,'幸福时光’与云南省青基会的合作也符合《慈善法》的操作流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参与过我国《慈善法》的立法工作,她肯定了这个早年曾被网友质疑“缺乏资质”的捐款项目。
  据《慈善法》第3章第26条,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基于慈善目的,可以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由该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并管理募得款物。
  “唯一不同的就是以后募捐信息不能在贴吧直接发布。”杨团说。
  云南省青基会网站及“突迷希望小学”贴吧和新浪官博定时公布捐款明细;“幸福时光”所有开支均通过QQ工作群会议决定,并定期在“突迷希望小学”贴吧和新浪官博公示收支明细。
  “我其实没有想到,'幸福时光希望小学’的从1到N,这个N可以冲到10。”罗建观察到,一些捐款者甚至并非“突迷”,许多捐款者对《士兵突击》的情节也已记忆模糊,但持续不断的善行却成日常习惯。

  脚下

  尽管仍被团队成员称为“灵魂人物”,罗建却说,自从发起倡议后,他在“幸福时光”团队中的作用就小了。除了每年定期为千里之外的希望小学捐款,他所做有意义的事,更主要是在脚下,在他任教的学校。
  2009年,罗建所在的村小并入镇中心小学,他被校长胡建中任命了“负责校园文化”的工作。
  学校后院的菜圃种着大白菜、莴笋。菜圃是罗建设计的,花瓣形状,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拥有一块地,学校对菜按市场价收购。罗建担任班主任的教室里,学生们废弃的鞋子被涂上颜料,当成花盆。
  “还缺一点有灵气的东西,所以我又找来水缸和金鱼。”罗建把金鱼养在操场边,用喷漆的彩色轮胎作为鱼缸外的防护层和装饰。
  这时候,他总算觉得自己像是许三多了——许三多在五班呆过,那是一片茫茫草原,几百里不见人烟,除了1名班长和4名兵。许三多却坚持要在营区修路,从远处运来石头,还在路上修出图案。
  罗建“回归”了,脚下的校园重新成为他的关注点。但这一次,他不再在课堂上、科目上“炫技”,而是“用心对待学生”。
  他坚持认为自己在踏水镇中心小学上得最成功的是一堂生命教育课——教会学生,如何陪伴小伙伴安详地走向生命终点。
  罗建班中一名孩子患肾性高血压,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肾源。在孩子不再治疗的最后几个月,罗建给那个班的学生,教了一堂特别的课,告诉学生们生命从何而来,告诉学生们生命有时很脆弱。
  他发动学生捐款给生病的孩子买了MP4,和学生记录每一天学校里有意思的事,播放给生病的孩子。这名孩子在校的每一张合影,也被罗建冲洗出来送给了孩子。
  分别的时刻到了。罗建带着全班学生买了花圈,来到孩子墓前,每个人都为孩子的坟头添了一抔土。
  有天早晨,胡建中收到一封致罗建的感谢信,署名为“一位家长”——“他教导他们懂得感恩、学会分享,但从不刻意要求孩子们成绩有多好……就这点滴的为人之道,我们做父母的也未必能做好。”
  胡建中这才发现:农村家庭对于教育重视程度已大有提升。
  25年前,胡建中从地方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就进入乡村小学任数学老师。当时他所在的乡村教师队伍,主要构成是由代课教师、民办教师转正的教师以及中等师范学校的“科班生”。那时,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代表着乡村教育的最专业水平。
  2007年,胡建中调任至踏水镇中心小学担任校长。10年间,他与教师们让这所小学变为全区教学质量评估的第一名。
  也就是在罗建、胡建中来到踏水小学的几年间,乡镇小学迎来了第一批师范大学毕业的年轻教师。据胡建中统计,目前踏水镇中心小学在职的38名教师中,约1/4是90后大学生,教师平均年龄从10年前的48岁降至40.5岁。
  1000多公里外的云南腾冲,幸福时光二小的校长冯怀爽也津津乐道于两年前第一位90后大学生的到来。
  原先校舍坐落在山体滑坡地段,已被评估为D级危房。新校舍落成后的第一个小学毕业班,有4位学生考上腾冲市第一中学,而往年,常常是两三年才会出一位。“校舍修好了,大家的精气神也不一样了。”冯校长说。
  “这就是有意义的事。我曾经见过一所没有围墙、没有操场的小学,孩子们上体育课的场地高低不平之处达到1米落差。”身为“突迷”的新疆语文老师吴菊萍,已组织多次“幸福时光”在云南会泽等地的暑期夏令营。
  夏令营针对当地孩子的成长环境开展,除了“恶补”音乐课、美术课,还邀请医生讲授生理和心理健康内容。
  夏令营的志愿者有一个默契:不强化自己捐赠了什么,只说来自“幸福时光”,喜欢电视剧《士兵突击》。
  在志愿者公约中,大家约定“认同'不抛弃,不放弃’'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等理念,务必保持一颗真诚的心,不图名利”。
  胡建中曾向当地教育部门申请:将罗建提拔为学校副教导主任。没想到,罗建一口回绝了校长的好意。他告诉胡建中:自己想要和学生在一起,教好书。
  一位普通人把一件普通的事情做好,就是生活的最大意义。胡建中在那一刻觉得罗建的理论“强大得不容辩驳”。
  今年,“幸福时光”公益团队成立10周年,罗建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在暑假去云南希望小学,看看那些和他一样站在乡村三尺讲台前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