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部最佳“电影三部曲”之人文艺术篇

 玉稻筱麦坊米 2017-05-20
日前,时光网根据中国(大陆)观众的口味,罗列出了影史上五十部部最佳“三部曲”,其中商业娱乐型和人文艺术型各二十五部。人文艺术型大多为非娱乐片,导演是其最重要的标签。这些能形成三部曲的原因,有的是具有统一的价值观探讨(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白红三部曲”、安东尼奥尼的“情感三部曲”),有的是反映时代主题(如陈果的“九七三部曲”),有的是讲述同一人物的系列故事(如萨蒂亚吉特·雷伊的“阿普三部曲”),更多的是因为地缘(如陈英雄的“越南三部曲”、伍迪·艾伦的“伦敦三部曲”)。特别是欧洲电影方面大师繁多、作品辈出,为此次评选增加了不少难度,仅代表时光网观点。

  以下是人文艺术篇(排名根据时间顺序):

  1.萨蒂亚吉特·雷伊的阿普三部曲(《大地之歌》1955,《大河之歌》1957,《大树之歌》1959)

  


  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为创作准则,以贫民出身的阿普视角,以平实的叙事手法,非常写实地反映当时印度低下层贫民残酷生活状况的三部曲。《大地之歌》被印度电影界称为“第一部印度电影”,整套系列完全改写了西方人眼中印度电影只有艳丽歌舞与廉价道德剧的同义词,将印度电影真正提升到国际水平。

  2.安杰依·瓦依达的战争三部曲(《一代人》1955,《地下水道》1957,《灰烬与钻石》1958)

  


  以一种民族志式的创作手法抒写了波兰人永恒难忘的二战记忆。《灰烬与钻石》是其中成就最高的一部,瓦依达在此片中表达了对共产革命的终极感悟:你不知道火焰带来的到底是自由还是死亡,也许正是灰烬掌握着星星般闪亮的钻石光芒。

  3.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的情感三部曲(《奇遇》1960,《夜》1961,《蚀》1961)

  


  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现实主义作品。《蚀》的艺术价值最高,片尾七分钟天外飞仙式的空镜头,用一种绝对电影独有的方式,展现了人类文明亘古如是的悲凉景况。安东尼奥尼绝对是电影史上的一代宗师。

  4.英格玛·伯格曼的信仰三部曲(《犹在镜中》1961,《冬日之光》1963,《沉默》1963)

  


  又称沉默三部曲,主要围绕内心深层次的潜意识、宗教信仰困境、灵魂挣扎、现代人际关系等形而上问题展开,并做复杂与深入的剖析。《冬日之光》堪称电影文学范本,几乎没有台词的《沉默》与安东尼奥尼的《奇遇》、费里尼的《八部半》、阿伦·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一起位列现代主义电影的里程碑式作品。

  5.赛尔乔·莱翁的往事三部曲(《西部往事》1968,《革命往事》1971,《美国往事》1984)

  

  有如油画、歌剧、古典建筑般壮美的往事三部曲是赛尔乔·莱翁毕生的野心之作:《西部往事》是公认的莱翁一生成就最高的西部片;《革命往事》是莱翁最知识化、类型味最淡的影片;《美国往事》是莱翁的遗作也是终极作品。莱翁是众多新一代导演的精神导师。

  6.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的生命三部曲(《十日谈》1971,《坎特伯雷故事》1972,《一千零一夜》1974)

  

  


  电影史上最特立独行的左翼影像诗人帕索里尼的一曲讴歌。在拍摄手法方面,启用纯业余演员,没有场面调度的木偶式表演方式,让一切回归到最自然,以形成对后工业时代中产阶级价值观的颠覆。但是同戈达尔拍摄给无产阶级的作品被无产阶级视如草芥一样,帕索里尼的这套三部曲使得中产阶级趋之如骛,这让帕索里尼果断地中止了再拍摄这类电影的想法。——“就算我想再拍摄这种电影我也无能为力,因为现在我如此憎恶新一代意大利青年的身体和性器官。”于是才有了那部影史上最终极的政治性/性政治电影《索多玛120天》。

  7.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的女性三部曲(《玛丽娅·布劳恩的婚礼》1979,《萝拉》1981,《维洛妮卡·佛斯的欲望》1982)

  


  


  继承了法斯宾德一贯的关注弱势群体的手法,以女性视点出发,极其严肃地审视了德国二战后整个社会的变迁过程。在叙事手法方面,才用了经典好莱坞情节剧模式,并且大量采用瑟克式的色彩象征技法,越是冷酷的现实,越是采用娇艳俗丽的色调。

  8.谢晋的反思三部曲(《天云山传奇》1980,《牧马人》1982,《芙蓉镇》1986)

  


  


  


  这三部曲即便在今日看来,仍然如三枚重磅炸弹,能触动到关心中国命运的每一位观众。《芙蓉镇》更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强攻文革悲剧的影片,“活着,像牲口一样活下去!”秦书田(姜文饰)在片中激越地呐喊在当年喊出了亿万观众的心声。令我们感慨的是,谢晋如果生在另一个国度,世界电影史上会不会出现另一个大师泰斗。

  9.拉斯·冯·提尔的欧洲三部曲(《犯罪分子》1984,《瘟疫》1987,《欧罗巴》1991)

  


  


  通过欧洲三部曲,拉斯·冯·提尔正式进入了戛纳“青训营”。迷幻的视觉构图,催眠的叙事主题,以及表现主义与存在主义的混合样貌,成为拉斯·冯·提尔电影最具后现代启示录风格的电影作品。

  10.奥利佛·斯通的越战三部曲(《野战排》1986,《生于七月四日》1989,《天与地》1993)

  


  


  


  可能有亲历经验的缘故,奥利佛·斯通老老实实地把实地境况通过好莱坞一流的视听制作技术表现出来。总的来说,斯通拍战争片不如他的政治片那般观点鲜明、直扑主题。

  11.阿基·考里斯马基的无产阶级三部曲(《天堂孤影》1986,《升空号》1988,《火柴厂女工》1990)

  

  


  芬兰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不太强调所谓对小人物悲天悯人式的人道主义关注,而是凸显其在人生绝境处的奋力一击。他较少使用长镜头,剪辑非常干脆利落,故事有很强的剧情感,特别强调对流行音乐摇滚乐的运用。北欧人特有的坦荡、纯真、狂野在考里斯马基的电影中尽显。

  12.侯孝贤的台湾三部曲(《悲情城市》1989,《戏梦人生》1994,《好男好女》1995)

  


  


  


  从日治时代到1950年代,这套三部曲以影像的方式完成了一种民族志式的写作,型塑了当下台湾的历史因缘。生长在台湾的广东人侯孝贤,为华语电影找到了一种独特的电影语法。

  13.朱塞佩·托纳多雷的回家三部曲(《天堂电影院》1989,《海上钢琴师》1998,《西西里的美丽传说》2002)

  


  


  


  托纳多雷这三部曲代表了费里尼式意大利电影的光荣传统:小镇故事,怀旧,抒情,喧哗,吵闹,明亮,色情以及无与伦比的视听效果。最震撼的是《天堂电影院》片尾的“接吻蒙太奇”,将观众悲欣交集的感情得到了最集中的释放,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实至名归。

  14.罗伯特·罗德里格兹的墨西哥往事三部曲(《杀手悲歌》1992,《杀人三步曲》1995,《墨西哥往事》2003)

  


  

  主角是杀手兼吉他手,英雄兼文艺男,为美人复仇,浪漫暴力,一曲悲歌豪情万丈,说穿了其实就是罗德里格兹的“自high三部曲”。安东尼奥·班德拉斯和萨尔玛·海耶克两人通过该三部片一举成为世界级明星。

  15.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三部曲(《蓝》1993,《白》1994,《红》1994)

  


  基耶斯洛夫斯基曾经毫不避讳地谈到创作“三色”的初衷——“重建被共产主义毁掉的价值观”。整套系列在体系方面呈现出阶梯式递进的道德观,影片充满对于时间对于生命的偶然一瞬予以莫名的反刍与关照,拍完《红》之后,基耶斯洛夫斯基即宣布退出影坛,两年后辞世,遂成绝响。

  16.陈英雄的越南三部曲(《青木瓜之味》1993,《三轮车夫》1995,《夏天的滋味》2000)

  


  


  越南三部曲使得陈英雄几乎成为越南电影的代名词,《青木瓜之味》与《夏天的滋味》极尽柔美恬淡之美学,赏心悦目地描绘出越南乡土之美;拿下金狮奖的《三轮车夫》全片台词稀少,象征隐喻不断,镜头之间节奏感极强,同时又融入了德·西卡式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风格。梁朝伟的精心演绎也会全片悲情诗意气氛的营造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17.李安的父亲三部曲(《推手》1992,《喜宴》1993,《饮食男女》199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