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紫阳,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钳在大巴山深处。750里汉江逶迤蜿蜒、波澜壮阔,带出紫阳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美景;襄渝铁路和恒渔公路,穿山凿道,如彩绸劲舞,昭示出紫阳锐不可挡的发展张力。纵横交错的广大山川,桑、茶、林、果等林特资源应有尽有,锰、磷、硫、煤等矿产资源星落棋布。誉满三秦的旅游胜地擂古台,称冠陕南的任河漂流,历史久远的金川白马石遗迹……奇异多姿的自然风光,悠久神秘的人文景观和粗犷豪放的民俗风情,使紫阳无处不放射出珍珠般的魅力。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蒸蒸日上,富硒生态经济强县建设轮廓正日异显现出来! 红叶照秋忆春光,登高望远思前贤。紫阳35万人民之所以能够由贫困逐渐走向温保,又由温保阔步迈向小康,其力量尽皆得力于一代代先哲们的精神鼓舞。铁道兵和三线学兵当年在紫阳所创造的“三线精神”是鼓舞紫阳人民由胜利再走向胜利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 1970年,作为连接西北、西南和中南的重要枢纽工程-----襄渝铁路,依其在军事上的特殊地位,被中央纳入紧急修建计划。在中央军委的命令下,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以最快的速度向襄渝线紧急调集,兵力达到25万。与此同时,四川、湖北、陕西等省组织民兵60多万,陕西组织学兵2.5万,百万大军一字长龙般排开在900多公里的铁路建设工地上,红旗猎猎,炮声隆隆。 襄渝铁路工程之艰巨在世界铁路建设史上实属罕见。当时出于战备需要,主干线大都隐蔽在茫茫大山中,从湖北襄樊到四川重庆九百余公里路段要穿过武当山、大巴山等崇山峻岭,跨越汉江、嘉陵江两大水系。沿线深谷险绝,数里百折,奇峰耸立,深涧密布,地质情况极为复杂。而襄渝铁路中段的陕西安康地段更是“峰有千盘险,路无百步平”。恶劣的地理环境和闭塞的交通条件,使这里成为全线最困难的施工路段。原铁道兵5752、5758部队与西安学兵连、当地民兵近10万人组成筑路大军,浩浩荡荡开进紫阳县大巴山内展开了襄渝铁路线最艰险路段的修筑工作。其中202名铁道兵战士在这这场伟大的建设中英勇牺牲,长眠在紫阳。 由于山体滑坡等多种原因,当年修建的烈士陵园很多都已坟裂碑倒。在铁道兵、学兵老战士和县内许多有识之士的多次提议下,紫阳县决心重新修建一座集爱国主义教育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新烈士陵园。消息传出后,得到全县群众和原铁道兵、学兵老战士的热烈拥护。2002年9月,紫阳县委宣传部、县民政局、县广播电视局联合发起重建陵园的捐资倡议活动,县级机关干部积极响应,仅月余捐资11万元,原铁道兵战士闻讯后,也纷纷寄来现金,中铁十二局、十五局部队为重建陵园捐款31万元。深圳市铁道兵战友会会长李国强个人捐资10万元,安康市民政局拨款10万元。 新陵园建设工程自2002年9月破土动工,历时7个月的紧张修建,于2003年清明节前竣工。坐落于紫阳县城郊的东山烈士陵园,门含汉江、任河二水,背靠大巴山系,朝迎红日,暮送晚霞,气势十分雄伟。整座陵园共占地10亩,分前门绿化区、主纪念碑区和烈士墓区三部分,共搬迁神峰山、三台山、权河口、龙凤池等8处陵园烈士陵墓226座,种植松柏、香樟、紫薇、玉兰、红李、丁香等花木2000多株。主纪念碑高 8.6 米,由紫阳自产花岗岩建筑,基座四面镶贴“修建壤渝铁路”和“清匪肃特”紫阳绿板石浮雕画,成为整座陵园的显著标志。 2003年4月3日,总投资108万元的紫阳县东山烈士陵园举行落成揭碑仪式,深圳、中铁十二局、中铁十五局的20多名铁道兵老战士,安康市委常委段炳甫、副市长何俊明、县委书记赵继民、县人大主任肖文静、县政协主席李辉新以及近2000名在家领导、机关干部、中小学生一道,在沥沥春雨中祭奠了埋葬在这里的202名铁道兵战士和在清匪中牺牲的4位烈士。段炳甫、何俊明、李国强等为纪念碑揭碑。 安康市委、安康市政府、中铁十二局、十五局以及县各大班子领导一一向先烈们敬献了花圈,一些没能前来的铁道兵、学兵老战士们也纷纷带来了贺信,捎来了花圈。原铁道部队政委苏维拭老先生今年都已 89 岁高龄了,也坚持要到紫阳来看一看,为曾经的兄弟们扫扫墓,但终因年龄原因没能成行,特别委托李国强从深圳带来花圈献上。嗣后,铁道兵、学兵老战士和当地数千群众一起在揭碑仪式结束后参与了盛大的扫墓活动。他们有的站立在墓碑前久久肃目,默默垂泪;有的用自己的衣袖擦拭墓碑,红着眼圈献上小白花,整个场面甚是感人。 紫阳县委书记赵继民是当年襄渝铁路紫阳段建设的学兵战士,讲话中,他说:“先烈们的身躯虽然倒下去了,但是他们的英雄业绩将与世长存、彪炳千秋;他们不畏艰险、忘我建设的精神将永驻人间!我们这一代只有不断创造骄人的业绩,才能告慰九泉之下的先烈;只有创造了超过前人的业绩,才敢面对紧步跟来的子孙!”他号召全县人民学习先烈精神,建设更加美好的紫阳,“在烈士倒下的地方,用勤劳和智慧建起高楼大厦,在烈士用鲜血浸染的地方,用汗水和青春浇灌满园花香!”“三线精神”正激励着一代代紫阳人民,为追求更加美好的明天,上下求索,踏步前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