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情绪绘本,先了解婴幼儿情绪

 小磨360图书馆 2017-05-20

我们常说“绘本中的主人公多大,那么这本书就最适合多大的孩子看”然而在低龄绘本中,越是低龄,想判断主人公的年龄似乎就越难。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缺乏儿童发展心理学方面知识,无法去判断在具体行为背后到底表现的是孩子什么样的感情和感受。因此要讲情绪绘本,先要了解婴儿的情绪。


情绪的分化


与其他技能不同,“情绪”是人类生而具有的,婴儿从一出生就具有了“满足、痛苦、感兴趣”三类原始情绪。这是人类为了生存,进化获得的。


1、痛苦:最初,婴儿可以通过“痛苦”的表情将自己饿了、渴了、要拉粑粑等需求性信号传递给大人,从而谋求获得大人帮助,使自己摆脱这种不舒服的状态。


2、满足:当婴儿吃饱后,通常会表现出“满足”会给大人传达它很舒服的感觉。


3、感兴趣:当听到异样的声响时,婴儿一般会主动追随声音,表现出“感兴趣”。



情绪是一种内在的感受,若要将情绪表达出来,则需要依靠表情。而社会化的表情则是婴儿后天习得的。天生盲的孩子,就很难具有社会化的表情。随着婴儿的长大,其情绪会进行分化,其中“满足”会分化成快乐和激动;“感兴趣”会分化成好奇和惊奇;“痛苦”则分化成厌恶、悲伤、愤怒和焦虑。具体的分化过程大致如下:

婴儿大约在三个月大就会学会了社会性微笑,即会为了讨好或服从指令而故意微笑,而不再是简单的肌肉抽搐。同时,“感兴趣”也分化成好奇和惊奇。好奇主要是婴儿主动的探索,惊奇则大多是外界大的声音,光亮所引起的惊吓而慢慢形成的。而此时“痛苦”则主要分化为厌恶和悲伤。这是婴儿可以通过自己的表情来表现其对一个事物是喜欢还是讨厌。在婴儿四个月左右的时候,开始分化出愤怒的情绪。五到七个月分化出焦虑情绪。也正是在这期间,婴儿会开始表现出认生。


婴儿情绪社会化的表现


婴儿的基本情绪是由生物学原因决定的,是否能分化出相应情绪与文化和教育无关。只要是生理上正常的儿童,自然会产生这种分化。而情绪的表达是与生活环境有关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表达内容社会化:

婴儿最初的情绪表达多是围绕自己的吃、喝、拉、撒、睡、冷、热等这些自己的生理需求,是指向自身的、肢体的,比较低层次的情绪。而到了5-7个月开始出现关于自我意识的情绪,包括窘迫、羞耻、内疚、嫉妒、骄傲。这类情绪大约要到孩子2-3岁才能分化稳定。这类情绪的获得则跟周围的环境有着紧密的关系。


2、表达媒介社会化:

将内在情绪表达出来的方式除了表情,还有声音,语言、动作。最初,婴儿只能通过哭闹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孩子到了一岁半左右,开始学会说“我害怕,我高兴”等词语。因此这个阶段我们应该给孩子选择与表情、情绪表现相关的书。从而帮助孩子去确认具体情绪及其可采用的表达方式。而因为孩子还不能产生“共情”那些通过故事情节来表达情绪的书,对他们往往意义不大。


到了三岁左右,孩子的情绪会逐渐丰富,能够感受和评价别人的情绪,能就情绪进行讨论了,这个时候就可以读关于情绪的故事书了。


孩子到了6岁左右,其情绪语言基本成熟,不仅能够很好的描述情绪,并且能就情绪进行解释和预测。这时候我们也希望孩子除了学习情绪的表达,也能学习基本的情绪调控策略比如宣泄、共情、转移等。


所以在3-6岁阶段我们可以给孩子选择情节比较复杂,人物关系比较复杂,情绪情感变化比较丰富的情绪类图画书读。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儿童情绪语言,表达媒介各阶段发展的特点,是我们为孩子选取绘本的重要依据。了解了孩子各阶段情绪发展特点,自然更容易帮孩子选到适合的绘本。


3、表达方式社会化:

孩子到了5、6岁这个阶段,随着对自己和他人情绪识别能力的提高,以及自我意识,元认知能力等的基本发展成型,从而日益实现情绪的表达方式社会化,即会遵循“最小化规则”、“最大化规则”、“面具规则”和“替代规则”。只有掌握了这四条基本情绪表达原则,才会让你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得当,游刃有余。而这四类情绪处理规则不是孩子在六岁就能完成的,是需要经过漫长的社会实践和交往中,去慢慢的自我学习和总结的,有时甚至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习得。


情绪和表情的理解、识别、解读


对于情绪的理解,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0-6个月宝宝:基本识别阶段,即婴儿能够分辨快乐、愤怒、悲伤等基本面部表情。心理学家曾经对4个月大的宝宝做过这样的情绪识别实验:第一次,为宝宝面前的电视机里播放妈妈充满喜悦,并不断赞扬宝宝的画面,宝宝会表现出高兴和满足。第二次,为宝宝播放妈妈充满厌恶,并不断挑剔、批评宝宝的画面,宝宝会变现书不满和生气。第三次,为宝宝播放妈妈表情与语言错位的画面(用笑着的表情配挑剔、批评的语言,或用厌恶的表情配表扬赞美的语言)婴儿则表现出困惑。同时也有实验结果表明,婴儿在刚出生几周后,已经可以根据眼睛、嘴角、鼻子几个关键点位置的变化扫描来判断人的表情变化了。


2、7-12个月宝宝:可以基本识别他人的表情,并开始出现社会参照。著名的“视崖实验”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当宝宝面对视崖,如果妈妈的情绪是安全、稳定、自然的,孩子就会勇敢的往前爬。但如果妈妈的表情是焦虑、不安的,孩子则会停滞不前。这也是为什么半岁以后的宝宝,我们常会说它已经懂得看人脸色了的原因。


3、1-3岁的孩子:开始能够谈论情绪、按照妈妈的指令表演情绪。2岁以后出现“共情”,即当别人难过时它也会难过,别人高兴时,它也很高兴。因此我们可以给1-3岁宝宝看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有关情绪的图画书,书中角色的表情应该是清晰、准确、明了的。


4、4-6岁的孩子:这个时候,孩子不仅可以根据表情,还能根据更多的社会信息来判断周围人的情绪,比如语气、气氛等,并能够根据事件、形势来预测周围人可能产生的情绪,因此在面对图画书时,孩子可以根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的表情,更多的通过文字和情节来理解情绪,所以就画面而言,对表情的展现已经不必那么夸张。


儿童情绪控制的特点


0-1岁:情绪靠他人调控,用转移注意的方式,或用生理满足的方式来自我安慰调控。比如叼奶头,抚摸妈妈手臂,耳朵等特定部位等即可实现情绪控制。


1-3岁:开始能够进行自我情绪调控,但还不是相当高明。这个阶段孩子喜欢通过幻想游戏的方式来调控自己的情绪。例如在《咬人大王布奇奇》中,小姑娘会幻想布奇奇能从地球上掉下去,从而不会再有机会咬她。又或者通过自居的方式,即把自己自居为特定相对强大的角色,从而来克服面前的恐惧。这些都是孩子调控自我情绪的方法。


3-5岁:孩子自我情绪发展控制的策略会更高明。会出现言语控制,例如通过反复的叨咕“我不害怕,我不害怕”来克服恐惧心理。同时也学会压抑自己的情绪,情绪管理开始出现社会化。有时会出现一边哭,自己一边说“妈妈我不哭,我不哭”这类语言与行为错位的情况。这其实是孩子在努力压抑自己的情绪的表现。


6岁以上: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方式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情绪可以被概念化。已经可以就特定情绪进行讨论。


随着年龄的成长,孩子情绪的分化会越来越丰富。有些人甚至会情感尤其丰富。这类人除了部分是天生敏感的,跟他后天所接触的情感体验有关,和周遭的环境都有很大的关系。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影视剧作品区体验和经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无法直接体验的情感。这样的体验和经历的越多,其情感自然越丰富。虽然从一个成人的角度,我们不好说到底是情感丰富好,还是“神经大条”好,但对婴幼儿来说让孩子能够充分体会到自我和他人的情绪,能够充分的认识各种情绪更为重要,然后才是学会如何控制情绪。过早的要求孩子控制情绪,不仅很难做到,太早的控制和压抑孩子的情绪,也不利于孩子情绪的发展。对于婴儿来说与他人互动的经验,会影响他们的情绪表达方式,是他们学习情绪表达的重要来源。尽管情绪表达的内容是神经系统发育的结果,但情绪表达的媒介和社会化程度则是和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亲子共读情绪绘本到意义


1、帮宝宝认识和探索情绪:宝宝对情绪的学习,大多数来源于自身和周围的人。而绘本给宝宝第三个学习情绪的媒介,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各种情绪。


2、认识情绪的不同表达方式:通过图画书中各种情绪的处理,可以让孩子知道,对于同一种情绪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和处理方式。当面对一种情绪时,可以是愤怒的,可以是转移的,也可以是淡然处置的。


3、增加宝宝对自己的认识:宝宝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往往来源于亲子对话,而通过绘本亲子阅读,宝宝会发现自己的情绪原来不是独有的,在其他小朋友身上同样有所体现。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自己的认识。


4、逐步模仿学习选择表达自己情绪的方式:孩子会将绘本中情绪的处理方式拿来当成自己的方式进行实践。我们当然不能要求孩子读过绘本后能立刻学会情绪处理方式,但他看了,知道了之后,获得了表达的工具将来也许就会使用。


5、自我情绪反省的媒介:2岁之后孩子有了共情的能力,绘本阅读过程中,孩子可以体会别人的感受,会因为故事中人物伤心而伤心,高兴而高兴,从而通过这种共情,实现自我反省。


6、为三岁以后情绪调节的发展奠定基础:通过亲子共读情绪绘本,可以让孩子对情绪又更多认识,从而为三岁后,孩子学会更加客观的,自动化的调节自己的情绪奠定基础。这也是亲子共读情绪绘本的重要价值体验。


关于情绪的绘本


关于情绪的绘本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认识情绪的绘本:可以将情绪与表情相对应的绘本。


2、故事中表现情绪的绘本:这类绘本不是专门讲述情绪的,但情绪可以透过故事情节表现出来。


3、表达亲子依恋的绘本:亲子依恋是一种特别重要的情绪,其中包括爱、依恋、焦虑。这类的书也特别适合亲子共读,在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体会到“妈妈很爱我,我也很爱妈妈的情感”。


4、可以体会移情的生活故事绘本:带着同情心阅读绘本,找找绘本中的情绪,分辨0-3岁婴儿的情绪,寻找孩子心灵的地图。



《亚历山大和倒霉、烦人、一点都不好、糟糕透顶的一天》


亚历山大因为临睡前含了一块口香糖在嘴了,而第二天早上,这块口香糖粘在了他的头上。于是一连串的倒霉就接踵而来,让亚历山大度过了超级糟糕的一天。这是一本适合六七岁孩子看的情绪处理绘本。因为不管从亚历山大的行为方式,以及对情绪的处理方式都能看出,他对自己的情绪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已经可以通过自我行为的改变,来调整情绪了。



《绯红树》


一本比较难的反映情绪的书,尽管内容对于三岁以上的孩子也不太好理解,但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学习通过颜色和绘画的方式学会表达情绪,而不去要求孩子去理解书中那些深层次的内涵。



《我的情绪绘本》


适合年龄三岁以上,这套书将具体的情绪用孩子们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进行了阐述,在呈现具体情绪之后,还给出了具体的情绪调节或处理办法。对于带领孩子分辨情绪,学习处理情绪是很有帮助的。


情绪表达活动


当孩子对情绪有了一定的了解,组织活动让孩子讲情绪表演出来,也是一种很好的加深情绪理解的方式。那么我们可以用以下方式将情绪表达出来:


1、情绪表演:一岁半以上的孩子就可以参与情绪表演。可以设计专门的情绪表演游戏,例如做情绪色子,转盘,抽签,东南西北等。将情绪表演很好的融入到熟悉的游戏中。


2、交换角色表演情绪:适合三岁以上的孩子。可以让孩子和妈妈交换角色,然后互相表演指定的情绪。让宝宝和妈妈都可以知道,自己在对方眼中的到底是什么状态。妈妈可以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平时的样子。家长也可以给孩子展示平时孩子在家长眼中的样子。用这种类似于照镜子的方式,可以让家长和孩子都更好的认识到自己。


3、表演绘本:组织家人一起,将简单的关于情绪的绘本内容表演出来。


4、涂鸦和讲述活动:情绪可以通过绘画的色彩和线条来表现。舒缓的情绪会用曲线来表达。雄壮的用方形的折线来表达。因此当孩子的线条比较舒缓,说明情绪比较平和,但若是多是尖锐的振幅大的线条,则说明情绪不太稳定。而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让涂鸦成为孩子情绪表达的方式,远比当成美术教育更有意思。另外音乐和舞蹈也是很好的情绪表达方式,但这需要一定的修养和基础。




悠贝专业的阅读指导服务给您和孩子一个最优质的阅读空间,

让阅读从此丰富多彩。












简介


徐静琰




8年it开发工作经验,7年儿童教育经验,4年亲子阅读推广行业从业经验。2011年就读中科院儿童发展心理学硕士,2013年加入悠贝亲子图书馆,从分馆馆长做起,在海量绘本阅读中练就一双慧眼。在为众多家长提供亲子阅读咨询指导中构建了自己了对于亲子阅读的先进理念和实用的应用体系。现任悠贝亲子图书馆研发总监,醉心钻研绘本的家庭亲子阅读规划师、悠贝资深讲师。


加入悠贝,

开启幸福微创业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