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国人的旅游之道:走马观花的游客不是好游客

 nizijun 2017-05-21

德国户外活动用品店里的鞋子

右为德国旅行爱好斯蒂文,左是他的偶像、著名探险家南森

德国旅行爱好者斯蒂文与朋友在格陵兰徒步旅行

德国旅行爱好者在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拍到的蜥蜴

德国旅行爱好者拍的北极光照片

▲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蓝脚鸟

A没有准备的旅游不算是认真的旅游

你准备去哪里旅行?怎么去?为什么去这里而不是那里?你到底想看什么?你了解当地的文化有多少?你需要带哪些必备的衣物?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旅行前要做的必修课。没有准备的旅游对德国人来说不算是认真的旅游。

住在德国汉诺威的达拉和住在德国汉堡的梅杰两家,去年圣诞节后,准备去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群岛和秘鲁的印加圣地马丘比丘。梅杰先生是建议者,他的南美理想来源于他早年去秘鲁做义工的经历。考虑到秘鲁与厄瓜多尔都在南美,从时间与地理位置上说更合适,所以大家决定一并旅游两地。我也是这个自喻“南美小队”的参加者,所以亲眼目睹了整个旅行。

我另一位朋友、曾去过格陵兰岛的斯蒂文先生,就说他为旅行做过一年半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准备。当然,这次去南美,我们两家人也不例外,除了跑步健身等体能上的准备外,重要的是对当地文化与地理位置的认识与安排。于是,准备开始——

第一步:了解。购买导游书,寻找相关的影视光盘并互换,去图书馆借相关的历史地理以及文学书籍。很多德国人是从《蓝色的地球》和《Galapagos》等纪录片里知道了那几个地方的……在这第一步里,将去旅行的每个人都会做一些个人笔记。虽然现代手机电脑发达,但德国人在旅行中的纸质笔记本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步:聚会讨论。“南美小队”的两家人因为住处不一,约定在第三地会面。我们选择了汉堡与汉诺威高速公路的交叉处饭馆里交换信息。因为马丘比丘所在的印加城库斯科在海拔3000多米,所以防止高原反应也成了必要的话题。

“南美小队”专门请了一位曾在秘鲁首都利马工作过的亲友来介绍当地的风俗和她的体会。她除了对导游书上的景观作了介绍外,还推荐了不少特殊的地方,让我们不要遗漏。当然,述说所到地点的饮食和注意事项是必不可少的。

“南美小队”里的各成员绝对一致的态度是:所有的人除了在飞行中所需的零食外,绝不从家里带任何食品。因为德国人的旅游共识是:你既然想去认识另外的文化, 那么当地的饮食是重要的部分!谁不去品尝谁就不配出门。曾有德国人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一对德国老夫妻准备去中国游长江,因害怕不适应中国的饮食拉肚子,他们自带了面包和香肠,结果被同胞所嘲笑。最后老人还是品尝了中国地方小吃,并为此自豪。

第三步:准备行装。德国人出门的行装可以说是专业又专业的。不少德国人外出旅游时,其行囊里,登山鞋、防雨衣、旅游手套、防晒油等等用品应有尽有,这让旅游的人如虎添翼。

在汉堡的一个特殊的体育旅行专卖店里,各种旅行用品让人眼花缭乱,我看到了那些仅为攀岩、滑雪、划船等用的手套就挂满了一墙壁。防雨的单衣、棉衣也琳琅满目,甚至旅游用的纯毛内衣、袜子、帽子都是人们热衷选择的,而那些价格高得可以与路易威登或者古奇名包媲美的双肩背或者登山靴,热爱旅行的人都是不眨眼睛地付款。

过去这种特殊的体育旅行专卖店,德国各个城市都有那么一两间小型的店面,由户外爱好者经营的。后来,这些店逐渐都被专业厂家收购,也就更商业化了。慢慢的,一些专业的旅行背包和防雨的外衣,也成了人们平日喜欢使用的东西,满大街都是,这很让服装设计大师卡拉格菲尔德恼火,他讽刺说:“看现在的人都穿成什么样子了!”

德国人旅行,还不会忘记的一件事:带一本行程中看的书!

B做全身心去感受景观和文化的游客

不做走马观花的游客,全身心去感受当地景观和文化,德国的旅行者可以说是模范。“上车睡觉,停车撒尿,下车拍照”,是不会出现在德国旅行者身上的。

“南美小队”成员达拉夫人在旅行回来后对人谈感受时说:“你没有去加拉帕戈斯群岛,你就不明白那儿为什么被称为活的生物进化博物馆。在这个赤道的群岛上,蜥蜴、乌龟、蟹和海狮都是司空见惯的人类的朋友,那夜晚从海里爬上来的海狮就可以大摇大摆地出恭,而我们一直觉得面目可憎的蜥蜴其实十分可爱……”

达拉夫人还说:“你想象不到仙人掌和蒲公英可以成为大树,也不会知道古老的巨龟会与牛一同吃草,鹈鹕不但有扎猛子捉猎物的爆发力,它还是鱼市上等待渔民施舍的懒汉。那红艳的火烈鸟,漂亮的蓝足、红足鲣鸟,让我都不忍离开了。特别是,你会看到飞来飞去的达尔文雀,它们可是达尔文进化论研究的对象呢!”

对于德国人来说,旅行也是受教育一种方式。

在秘鲁马丘比丘,“南美小队”登上了高耸在海拔约2350米的山脊,这是由印加帝国建于公元1500年的城市遗迹,现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之地。

德国的旅行者很注重对当地文化习俗的研究,相对导游书的推荐,他们则更喜欢询问当地人哪里的饭菜更地道,有时他们会放弃饭店的早餐而自己去找当地老百姓的早餐馆。

在秘鲁的利马,“南美小队”品尝了各种食品,发现秘鲁的饮食除了有当地特点外,还融入了中国和墨西哥的饮食风味。可见,这个曾经的西班牙殖民地是一个开放宽容的地方。

把参观博物馆当作必有项目,也是德国人旅游内容的重要部分。尤其是雨天,德国人不会容忍自己待在饭店的房间里睡大觉,他们会利用这样不便于室外活动的时间,到博物馆观赏文物和艺术藏品。

在秘鲁利马的博物馆里,“南美小队”的成员看到了公元前数百年的陶器,很类似于我们的仰韶文化的文物,甚至还有我们所说的结绳记事……秘鲁的很多古文化之谜到现在还不能破解,如马丘比丘之谜等,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我想,在任何文化面前,我们最该保持的是尊重。这一点,也是德国旅游者的态度。

C去住奢华宾馆的人常被人嘲笑

旅行的多样化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德国人一般说来不追求去居住奢侈的饭店,几个人一间的青年旅社,对于年轻人绝对是一个好选择,也没人因此羞愧。相反只为了面子去住宾馆的人反倒被人嘲笑。

青年旅社是20世纪初在德国兴起的,开始只是为年轻人和学校组织学生集体旅行办的便宜、简单而实用的住处,它与饭店宾馆不同,床单毛巾大都自备,有时还需要自己打扫卫生。如今青年旅社在奥地利、瑞士、英国等许多国家都有,并形成了国际连锁,仅在德国,就有488间青年旅社。德国年轻人集体外出、登山、滑雪或者远足,大都去这样的地方寄宿。

除了在青年旅社寄宿,德国人还喜欢搭帐篷过夜。德国人说,到瑞典、挪威或丹麦等北欧国家旅行,那一岛连一岛的山上都是没有任何污染的森林,那一个又一个的湖中都是芦苇,里面到处是蓝蜻蜓与河狸……在那样的地方,你绝对找不到高楼大厦的宾馆,因为北欧人不做破坏自然的傻事。除非你想在离美景不远处租私人别墅,但是你就不能只住两天就换地方,而帐篷地就解决了这些问题。

帐篷也分三六九等,你买一个质量好的能用10年,那是特殊材料制成的。此外,帐篷多姿多彩,有家庭帐篷,带前厅后院的;有抗寒的,能在雪地上搭。当然还要有睡袋,德国人买帐篷和睡袋追求高质量,讲究名牌,不愿在这个方面省钱。

虽然德国人讲究生活质量,但是他们尊重自然,比如对北欧的自然厕所,德文叫“扑隆”厕所,近似中国农村的茅厕,没人会为此计较,而且所有人都注意保持清洁。

帐篷的营地,可以说是多姿多彩的,什么样的房车和帐篷都可在那里安营扎寨。在德国一个Amrum的岛上还有专门为裸体活动者设计的“自然裸体帐篷地”。朋友尼克曾经夜晚到达岛上搭了帐篷。第二天醒来被一大群裸体者吓了一跳。

我认识的6位石荷州优秀高中学生,则曾向我述说了他们与父母“割脐带的旅行”的经历:他们自驾中巴,带着帐篷,环游了欧洲。他们说,在帐篷地他们认识了很多不同国家的人,那种交往是学校里学不到的。在奥地利,他们曾因找不到露营地,只好打电话给之前在露营上认识的奥地利一家人。最后,这群小伙子幸运地被邀请来这家的花园搭帐篷,还受到了主人烤肉的欢迎。

朋友史戴非是一个老板,他夏天常带领全家骑车去瑞典。他和8岁的大女儿骑双人车,后面挂一小拖车,两岁半的小女儿坐在里面,他太太则骑单车,每天5小时行程。走一走看一看,照他们说其乐无穷!住哪儿?当然是帐篷!

最近,德国著名电视主持人Bonning先生出了新书,题目就叫《搭帐篷》。可见他也是一个旅行搭帐篷的热爱者。

D把历史上著名探险家作为偶像

人口越来越多,很多旅游活动越来越大众化了、大城市化了,这就使得一部分人不想随大流,而是追求特殊。我的朋友斯蒂文-瓦格纳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斯蒂文是德国不来梅一位成功的公司总经理,也是一位冒险家,他的足迹涉及了很多高山险岭。去年8月,斯蒂文与五个欧洲冒险家一起沿着当年福瑞迪奥·南森的足迹,完成了长达5个星期500公里的格陵兰岛徒步旅程。

这里说的福瑞迪奥·南森,是一位生于1861年的挪威动物学家、极地探险家和海洋学家。1888年,他第一个成功地越过格陵兰冰盖地,并于1893年至1896年进行北极探险。他的探索彻底改变了极地旅行的技巧,从而影响了所有后来远征北极和南极的探险家和科学家。不仅如此,南森还在海洋学仪器的设计、风生洋流的解释等方面的研究上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南森是斯蒂文少年时的偶像,他穿南森式样的衣服,学南森样子的表情和动作,视南森所有的话为金句,并梦想有一天踏着南森的足迹走。他家落地书架上最大部头的书是南森传记!

斯蒂文说,在格陵兰徒步旅行的那段时间,每天他们差不多早上5点起床,并且带着防晒面罩;夜里零下30多摄氏度,解小手得用啤酒瓶。斯蒂文的夫人苏珊娜说:去之前,斯蒂文想在家里用啤酒瓶做实践,被她阻止了。由此可见,德国人旅行的较真劲,并非虚言。

斯蒂文说,有一天夜里,他在格陵兰看见了让他惊喜不已的北极光,“那是绿色和蓝色交织的光芒!持续了半个到一个小时呢!”

斯蒂文还说,在旅程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只在无尽头的雪白色里行走,直到看见了石头上的红色和飞跑的雪兔子,才见到除白色外的其他颜色。他们用滑雪杖仿爱斯基摩人的矛刺向水中,然后动用鞋去连踢带打,捉到了三条鱼,带回宿营地用帐篷地锅(专门为帐篷旅行者设计的锅),倒上豆子罐头里的盐水煮鱼,真是美味啊……

E德国人习惯与朋友分享旅行经历

这已经是斯蒂文第四次奔赴格陵兰岛了。他曾于1991年、2007年和2012年三次跋涉南极。在冰冷的水中划船,看着那奇异壮观的冰川、雪山,心旷神怡的同时也感到了大自然的危险:多少次那些雪山冰川突然嘎嘎响地崩塌,几乎把他吞没。而那冰水的冷,也让人颤抖。饮用水都是到雪山那里取雪,然后用帐篷地炊具烧开。

斯蒂文说,他们的小队曾有过十天被阻止在暗无天日暴风雪中,只好在任凭石子狂飞的环境中忍耐。因为在雪地上行走的时间过长,大腿肌肉的用力与往日行走不同,以至于他回来很长时间里都跑不动。

最让我佩服的是,这一队辛苦旅行的人马,最后把所有的垃圾都背了回来。

为了去年的这场旅行,斯蒂文说他足足准备了一年半的时间:身体上的和精神上的。旅行小队为此还准备了六七页的计划文件,其中包括一个长长的携带必备品的目录,有防晒油、面罩、墨镜、水壶、干果、巧克力、肉干、鱼干、内衣袋、抗寒帐篷、露天炊具,甚至USB和太阳能充电宝……几位队员们在准备期间不断见面或在网上交流筹备经验。

为了这场旅行,斯蒂文不吝惜花钱和付出精力,他那副可抗零下55摄氏度的睡袋就价格不菲,仅一双鞋就要500欧元。不少物品是市场买不到的,需到特殊的店里去购买或亲自在挪威订购,但斯蒂文乐此不疲。有一家特殊旅行用品店给他金卡,是因为他为了选到最佳、最合适的旅行用品,不断地买货退货。

他常在买了帐篷后,在自家的花园搭起来挑毛病。在他家里,我参观了他亲手用帆船的帆布缝制,用于这次旅行的白色巨大的“万宝包”,发现里面应有尽有,其中有一袋具2500卡路里热量的干鱼,我无法想象是否好吃,但斯蒂文却啧啧赞扬。斯蒂文说,各种准备都是要精心而方便的,你打开包就该马上知道你吃的和用的东西在什么地方。

从格陵兰回来之后,斯蒂文把自己和妻子的生日晚会办成了“格陵兰幻灯片晚会”。这也是德国人游行后常做的:与朋友分享旅行的经历。

德国人喜欢旅游是全球出名的。连德国人自己都说,每到一个地方就能碰见自己国家的人,这快让人受不了了!然而,德国人独特的旅游观,却让人大开眼界。

□程丹梅(德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