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下

 榆城古风 2017-05-21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上 - zy7312 - zy7312
 

     汉代是我国古代玉器发展的颠峰时期,汉玉以其巧夺天工、精美绝伦而饮誉于世。汉代楚(彭城)国的治玉业十分发达。近年来,徐州汉墓出土了大量的汉玉,从宏篇巨构的玉衣、玉棺至长仅盈寸的佩蝉,均代表了我国汉代玉材和治玉工艺的最高水平。
      “天工汉玉——徐州汉代玉器精品陈列”,是徐州博物馆重点推出的基本陈列。展厅面积800平方米,展线320米。展出了徐州出土的汉代玉器珍品318件套。
      展览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遵礼仪俗 ——礼仪用玉。礼仪玉器主要用于祭祀、朝聘、会盟、丧葬等礼仪活动。汉代礼仪用玉的使用延续了周代的传统,这个单元的重点展品有玉戈、蟠龙玉饰等。
      第二单元:幻灭不朽 —— 丧葬用玉。丧葬用玉是为保护尸体而制作的殓尸玉器。汉代是我国丧葬玉器最完备、最兴盛的时期。汉代人认为 “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只要将玉器覆塞于人体各窍便可防止尸体腐朽。汉代葬玉主要有玉璧、玉棺、玉衣、玉面罩、玉枕、九窍塞、玉握等。
      1995年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出土的金缕玉衣,是迄今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玉片最多、玉质最好、制作工艺最精的金缕玉衣。
      陈列在展厅中心位置的是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玉棺,玉板均为新疆和田青、碧玉。玉棺由棺身和棺盖组成,棺体木质髹漆,出土时棺木已朽,玉板散乱 。复原玉棺长280厘米、宽110厘米、高107厘米,使用2095块玉板(片)镶贴,玉板(片)组成几何纹图案,硕大的体量,甚是壮观。
      第三单元:温其如玉——装饰用玉。主要陈列佩玉及器物上的装饰用玉两类。主要展品有S形玉龙佩、蝉形玉佩、韘形玉佩、玉剑饰等。
      第四单元:莹润华贵 ——生活用玉。展出了包括成套的酒卮、杯,盒、带钩、镇、管形器和印章等。1995年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一组玉酒具由卮、耳杯和两件高足杯组成,形制纹饰各异,华贵精美异常。
      玉器厅的序厅照壁设计采用重要展品的图形放大样式,给人以视觉冲击且直切主题。展厅空间回旋通透,环绕展厅中间陈列的玉棺、玉衣,一种神秘、空灵的感觉油然而生。独立展橱中的特展文物和壁龛式展橱中按4个单元陈列的展品,经过色彩与光线的映衬,精美的汉玉在整体氛围中闪烁着灵光,观众的心灵随着视觉的引导,对“天工汉玉”发出由衷的赞叹。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上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玉璧

璧,古代的一种器物名,一般为玉制,也有用琉璃制的。璧的形状通常呈扁圆形,中心有一圆孔,但也有出廓璧,即在圆形轮廓外雕有龙形或其他形状的钮。通常在矿石山上开采出来。

《说文》中释璧:"瑞玉,圆器也。"邢禹疏:"肉,边也,好,孔也,边大倍于孔者名璧。"这里把璧的形制讲得十分清楚,"肉"是指周围的边,"好"是指当中的孔,边为孔径的两倍便是璧。这一比例实际上仅仅是理想的,实际出土的玉器很少符合这一比例的。与此器近似的还有玉瑗,玉环,三者的名称由中心的圆孔大小来决定,大孔者为,小孔者为璧。孔径与玉质部分边沿相等者为环。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鼎彝俅,迎神圭璧收。"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上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凤鸟纹青玉璧(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上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龙纹青玉璧(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上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龙纹青玉璧(狮子山楚王墓出土)3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上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龙纹青玉璧(狮子山楚王墓出土)3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上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白玉璧(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上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雷纹玉环(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上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雷纹玉环(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环,huan,从从瞏。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上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谷纹白玉璧(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出土)
历史年代:【西汉】
藏品尺寸:直径14厘米
藏品来源: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
   玉璧青白色,用名贵的新疆和田玉制成,玉质温润。玉璧正面满饰谷纹,排列有序,背面素面。谷纹玉璧在战国时期就很流行。战国玉璧上的谷纹,谷粒似旋涡,排列紧密。汉代的谷纹璧则不同,谷粒小而圆,为较高的凸起,且排列稀疏。这类谷纹玉璧,最初出现于战国时期长沙地区楚墓,由于楚文化对汉代艺术的巨大影响,致使汉代玉器中出现了这种谷纹玉璧。该玉璧虽然雕琢精细,但背面无纹饰,作为佩戴玉璧的可能性较小,可能是楚王敛尸用璧,也可能属礼玉。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上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东汉 猪形玉握(乔家湖汉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上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玉熊形镇(北洞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上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玉熊形镇(北洞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上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玉卮(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上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玉卮(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上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玉卮(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历史年代:【西汉】
藏品尺寸:高11.8、口径6.7厘米
藏品来源: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
      玉卮由半透明的和田玉制成,温润光亮。然盖呈淡青色,卮身青色泛黄,显系两块玉料雕琢。器盖、器身以子母口相扣合,盖纽为五瓣柿菱形。盖面四周凸雕三枚柱状纽。器身呈筒形,口略大,下有三兽形足,挺拔而不失稳重。口沿及底边各有一卷云纹饰带,其间满饰勾连雷纹,整洁而优雅。此器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研究价值。
      文献资料中,卮常为酒器,《史记·项羽本纪》:“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玉卮,是汉代皇室贵族最喜欢使用的玉酒器,多在重要场合使用。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上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玉剑格(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上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凤鸟螭纹玉剑珌(北洞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上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凤鸟螭纹玉剑珌(北洞山楚王墓出土) 
藏品尺寸:长6、宽4.6—5.9厘米
藏品来源: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
     玉剑珌以透闪石雕成,玉质晶莹滑润。通体透雕盘绕虬曲、姿态各异的5个螭虎和1只凤鸟,形制比较特别,螭虎被雕琢得强健有力,造型十分生动,充分体现了西汉时期精湛的琢玉工艺。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上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玉剑珌(北洞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上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玉剑珌(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上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玉剑珌(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上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玉剑璏与玉剑珌(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上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刘和玉印(火山刘和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上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刘宰双面玉印(韩山刘宰墓出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上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刘治双面玉印(翠屏山刘治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上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刘注龟钮银印(龟山楚襄王刘注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中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中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中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敛葬玉(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中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敛葬玉(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中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敛葬玉(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中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敛葬玉(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中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兽面纹玉剑珌(驮龙山汉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中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双联玉管(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中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双联玉管(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中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双联玉管(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中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双联玉管(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历史年代:【西汉】
藏品尺寸:长26.2、宽2.9cm
藏品来源: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
     玉管为两根同样的细长圆管并联而成,两端连接处各以浅浮雕技法雕出一兽面纹。首面双目圆睁,两条长长的眉毛弯曲上卷,胡须在鼻端对称分布,须尖下弯,鼻子上端延伸出一冠状饰,显得十分威严。玉管中空,一端封闭,两端均饰有勾连云纹,中部磨光,素面。双联玉管由一整块新疆和田青白玉透雕出两管,玉管一端封口,两端留出连接部位,设计巧妙,琢磨精细。迄今尚未发现类似的玉管,这件玉管作何用途,仍待研究。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中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双联玉舞人(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中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双联玉舞人(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中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玉肛塞(火山刘和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中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玉蝉(后楼山一号墓出土)
古人注重玉蝉,生以为佩,死以为含,自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称作含蝉,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复活。把蝉佩干身上则表示高洁。所以玉蝉既是生人的佩饰,也是死者的葬玉。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中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玉觹(狮子山汉墓出土)
觹是古代的一种解绳工具。发展:最早古人结绳记事,觹就是用来解绳结的工具,后来发展成为一种配饰。在汉代,人们还会用玉韘和玉觹搭配着穿戴,当做饰品装点仪容。
《诗经》曰:
        芄 兰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有枝尖又尖, 
儿童解锥带在身。
虽然解锥带在身,
哪里懂的大人事。
大摇大摆摆架势,
飘带长垂难收拾。

芄兰有叶似半圆,
儿童扳指带在身。 
虽然扳指带在身,
哪里有力胜大人。 
大摇大摆摆架势, 
飘带长垂难收拾。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中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璜形玉握(后楼山1号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中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谷纹玉璜(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中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龙凤纹玉璜(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历史年代:【西汉】
藏品尺寸:长4.2、宽2.1厘米
藏品来源: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
     玉璜出土于甬道中,是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众多玉璜中最为精美的一件,系用新疆和田白玉雕琢而成。璜体上下两侧和两端皆减缘形成牙槽,而中部较大部分减缘则与一般玉璜不同。玉璜两面纹饰相同,每面以穿孔为中心,中间为一兽面纹,两侧各雕一龙,龙首一侧为凤喙,龙身旁布满凤羽。龙身外各雕四条相互虬曲蟠绕之龙。整件玉璜全部采用浅浮雕,两面共雕饰20条龙、4只凤鸟和2个兽面,即使穿系孔的周边亦浮雕出圆廓,不留空白,但构图饱满,密而不塞,给人以龙凤呈祥、龙腾万里之感,构图奇妙,工艺精湛,令人叫绝。玉璜自新石器时代出现后,造型变化较小,出廓、两端雕出龙首,璜体一般饰蒲纹、谷纹、卷云纹等。雕刻技法多为局部透雕或浮雕,也常使用线雕。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中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谷纹玉璜(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中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出廓行龙纹玉戈(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中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龙首玉带钩(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中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出廓行龙纹玉戈(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历史年代:【西汉】
藏品尺寸:宽17.2、高11.2厘米
藏品来源: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
     玉戈出土于西侧第4室门道北侧的扰土中,质地细腻,色泽温润,玉料为新疆和田青白玉。玉戈短援、长胡,胡刃上有一棘刺,刃厚0.35厘米。阑侧三穿,方形内,内上有一横三角形穿孔,孔长0.9厘米。援及胡部主体饰以浅浮雕的勾连云纹。援上、下刃部内侧有阴刻双线边框,框内阴线刻小“S”形纹。间部用阴线细刻成四个大的“S”形纹。援、胡之下透雕有一只异常凶猛的螭虎。螭虎头上尾下,略成“S”形,虎口大张,利齿外露,尖耳圆腮,细长腰,背有毛羽三缕,丰臀,尾上卷,作奔走状。玉戈主体两面纹样相同,戈内上角作一缺弧,而十分突出的则是戈内两面纹样的差异。一面浅浮雕猛虎,虎昂首张口长啸,利齿尖耳,肢体随戈内穿孔形状作“U”字形卷曲回环。另一面则浅浮雕朱雀纹饰,朱雀直颈挺首,有后斜的羽冠,突额圆睛,钩喙开张,长尾披垂,双爪上扬。整件玉戈造型别致、纹饰精美、动物形象生动传神,堪称西汉玉雕艺术品中的上乘佳作。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中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虎形玉枕饰(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历史年代:【西汉】
藏品尺寸:宽5.4-11.5、高5.8厘米
藏品来源: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
     玉兽首是楚王玉枕两端的组件。用玉质上乘的新疆和田青白玉制成,晶莹温润。玉兽首采用高浮雕和透雕技法雕琢而成。瑞兽阔鼻,大口,长眉,双目圆睁,眼球中央浅浮雕出一圆形代表瞳孔,卷曲的双角从两耳后绕出,额部有高浮雕的冠状饰。构图复杂而严谨,线条流畅而生动,把瑞兽刻画得既威严又无恐怖感。楚王玉枕上的龙形玉饰和其他玉组件均由玉质极好的和田玉制成,龙形玉饰系两面雕琢,然后对剖而成两件,工艺极其精细。该玉枕虽尚未修复,但可看出楚王玉枕的制作工艺和玉质明显优于同出的“食官监”玉枕和楚王宠妃的玉枕,体现了汉代丧葬用玉的等级差别。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中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玉铺首(火山刘和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下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下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下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S形玉龙佩(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历史年代:【西汉】
藏品尺寸:长17.5、宽10.2厘米
藏品来源: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
    玉龙出土于西侧第5室,以新疆和田白玉雕琢而成,莹润有玻璃般光泽,半透明,局部有沁斑。造型为单体龙,身体卷曲,呈“S”形,又称“S形龙”,张须露齿,双目圆睁,鬣毛向两边卷曲,颈部以阴线刻出一圈绞丝纹,前肢曲折,爪趾锐利,呈尖钩状,龙尾上卷并平削,通体饰勾连涡纹。这件玉龙继承战国玉龙的雕琢风格,采用阴线刻、浮雕和局部透雕等技法,把龙潜深渊、蛰伏待时的意蕴刻划得淋漓尽致。玉龙眼睛下方有一钻孔,为佩戴时的系穿用孔,表明这件玉龙为佩饰。
      玉龙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通体圆雕,造型简洁。稍后的良渚文化中也有圆雕玉龙。春秋晚期,玉组佩饰中出现了不少单体玉龙饰,多饰虺龙纹、卷云纹等。大部分玉龙身体正中部有钻孔,佩戴时可以保持龙体平衡。玉龙以平直体为多,造型简单,略显呆滞。晚期玉龙身体多弓形,又称“S”形玉龙,造型较以前生动。以春秋末年山西太原晋国赵卿墓为代表,该墓出土了16件“S”形玉龙,龙体遍饰卷云纹,卷尾,有的作回首状,与战国早期玉龙风格非常接近。战国时期是中国玉器艺术风格发展史中最为辉煌的时代,玉器造型生动,变化多样,雕刻细致,纹饰风格上承春秋,下启西汉,兼具传统与创新。尤其是玉龙的制作,得到高度发展,造型变化多端,有平直形式、回转形式、“S”形式、多变式、龙凤共身同体式等,素有“玉龙百态”的美誉。战国早期玉龙纹饰多为云谷相杂纹,中期逐渐演变为谷纹等单一而具有规律性的纹饰。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下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S形玉龙(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下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出廓凤纹龙首玉衡(陶家山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下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出廓大玉璜(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下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出廓玉璧(狮子山楚王墓出土)3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下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出廓璜形玉佩(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下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出廓璜形玉佩(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下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出廓龙形玉佩(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历史年代:【西汉】
藏品尺寸:长18、宽11.9厘米
藏品来源: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
     龙形玉佩出土于西侧第5室东端淤土中,用和田白玉制成。以浅浮雕、透雕技法整体雕出蟠曲的“S”形龙,龙身“S”形中部拱曲方正,上有一系穿用的孔。龙体丰腴,张口露齿,身饰勾连涡纹,龙爪简化变形,龙尾呈凤尾形。龙身上下饰透雕云纹,使龙的周围祥云缭绕,给人以腾云驾雾、飞跃于天的感觉。这种龙头凤尾的造型在汉代十分鲜见,而“S”形龙身的方正和凤尾的婉转流畅相呼应,使之方正而不呆板,流畅而不柔弱。整条龙鬣毛飞扬,威风凛凛,进射出力量和气势,具有西汉早期玉龙的典型风格。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下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双龙璜形佩(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下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双龙纹玉佩2(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历史年代:【西汉】
藏品尺寸:长20.5、宽6.6厘米
藏品来源: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
     双龙玉佩出土于第一、二号塞石夹缝中,玉料为和田青白玉,略呈横长方形,一侧龙角有沁斑。玉佩上部两侧为两条相背的虬龙,龙首向外而后昴,龙身蟠曲,张翼舞爪,龙尾内卷,二龙的龙身后部相连,并形成一个“T”形孔,可以穿系,构思巧妙。联体双龙通体透雕,二龙的造型及正、背面纹饰完全相同。龙身周边有廓,龙身仅局部有阴线纹,整体造型庄重大方。
      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玉龙,自此历代玉龙的造型千变万化,作为龙形玉佩有单体龙、同体双龙、联体双龙等。但在两汉时期,联体双龙玉佩并不多见。这件联体双龙佩不仅稀少,而且雕琢工艺精湛,晶莹剔透,有玻璃般光泽,是不可多得的玉雕艺术中的上乘之作。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下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双龙纹玉佩(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下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双龙纹璜形玉佩(东洞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下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犀形玉嵌饰(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下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犀形玉嵌饰(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下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玉佩(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下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玉蟠龙纹佩(北洞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下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玉蟠龙纹佩(北洞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下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玉蟠龙纹佩(北洞山楚王墓出土)
   历史年代:【西汉】
藏品尺寸:长5、宽3.9厘米
藏品来源: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
     玉佩以透闪石制成,由于受沁呈鸡骨白,上有黄白色包浆,正面透雕蟠绕三螭,左上部螭首张口瞠日伸出体外。佩体上部正中雕一双面螭首,螭口即为佩挂时穿系之孔。背面亦雕有蟠    闪石玉全称透闪石玉,又叫软玉,是由透闪石矿物组成。透闪石玉主要有四个来源,一是辽宁岫岩老玉料跟河磨玉料,二是新疆料,三是青海料,四是俄罗斯料。
   从透闪石玉的产出情况来分又可分为山料、籽料和山流水。山料是指产于山上的原生矿,块度大小不一,呈棱角状,其典型如岫岩老玉料,而籽料是指产于河床里的玉料,经过长期在河床里冲刷滚动,磨圆都很好,并且表面形成一层石皮,例如岫岩的河磨玉就是非常珍贵的籽料。山流水是指原生矿经风化崩落,并由山洪搬运至山半腰、山脚或河床的上游,距原生矿较近,有一定的磨圆,表面光滑。
   在评价山料时,首先要看料的块度大小,越大块的越难得,价值越高。其次要看玉的颜色是否好,以岫岩的老玉为例,其颜色以黄白色和白色为上品。然后要看玉的细腻、均匀程度,是否有油性,是否温润,瑕疵的多少及分布情况等因素。有些山料例如青海料,有时带有团状绿色,这对白玉的价值是有贡献的,团状的绿越正越均匀越好。有些山料有糖皮,例如岫岩的黄白老玉、青海玉、新疆且末、俄罗斯料有的有一层几毫米甚至几厘米的糖皮,如果糖皮颜色很漂亮,也会对价值有正面影响。有的山料中有玉夹石的情况,这将大大影响玉的价值。
   一般来说籽料的质量多好于山料和山流水,如果子料有很漂亮的红皮,将对其价值有重要贡献,原因是可利用红皮制作成俏色绝品,还可证明这是纯正的籽料,价值倍增。例如岫岩的河磨玉用红色的石皮做俏色雕刻出来的工艺品非常漂亮。绕虬曲的两螭,整体造型生动,刻镂精细。重仅18克。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下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玉飞龙(天齐山刘犯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下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玉飞龙(天齐山刘犯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下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虎形玉佩(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下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形玉佩(火山刘和墓出土)
历史年代:【西汉】
藏品尺寸:长7.1、宽4.5厘米
藏品来源: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
      玉佩呈青黄色,平面前尖后圆,中部鸡心隆起,有一椭圆形孔。正背面分别雕刻一龙一凤。龙首及凤首并列,采用圆雕技法琢成。龙鼻和眼睛突起清晰,凤冠突起,喙作内勾状,回首展望。凹面边端处阴线刻饰勾连云纹。
      西汉早期的韘形玉佩处于战国风格向汉代风格的过渡期,形式多样,有些韘形玉佩具有明显战国韘形佩的特征,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韘形玉佩中就有这样的佩。韘形玉佩在徐州地区西汉早期墓葬中较常见,狮子山楚王墓、北洞山楚王墓、簸箕山宛朐侯刘埶墓、韩山刘女宰墓、后楼山西汉墓M1等都出土有韘形玉佩。北洞山楚王墓出土的这件韘形玉佩一侧雕龙,另一侧琢凤,造型甚是奇特。宛朐侯刘埶墓出土的韘形玉佩为青玉质,扁平,呈心形,两侧分别雕饰云纹和龙纹。韩山刘女宰墓出土韘形玉佩3件,均为白玉质。其中1件正面为长尾兽,体态矫健有力,玉佩两侧分别雕有龙纹和云纹,虽残但仍很精美。另外两件玉佩两侧雕有云纹。后楼山西汉墓M1出土的揲形玉佩一侧雕行走状的螭虎,另一侧雕凤鸟,形状也很特殊。徐州地区出土韘形玉佩的墓葬均为楚国王室成员或地位较高的贵族,等级较低的墓葬不见韘形玉佩。
      西汉中期的韘形玉佩已基本定型,心形主体中部的孔变小,两侧的附饰透雕,比早期的更加繁缛。附饰纹样多为变形卷云纹,个别为鸟兽纹。这一时期,徐州地区墓葬出土资料明显比早期少,龟山一号“丙长翁主”墓出土韘形玉佩2件,均为扁平心形,两侧透雕卷云纹。
      西汉晚期,韘形玉佩的心形主体拉长,中间的孔变小,两侧及上端的透雕附饰更为发达,透雕的龙纹和卷云纹比较夸张,整个玉佩形体狭长。徐州东洞山二号楚王后墓出土韘形玉佩1件,为白玉质,心形主体瘦长,正面微鼓,背面略凹,两面均饰阴线流云纹,佩体两侧附饰透雕变形动物纹,整件玉佩的风格特点与西汉晚期相一致。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下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蟠龙纹玉饰(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历史年代:【西汉】
藏品尺寸:长21.5、宽4.2—7.2厘米
藏品来源: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
     玉饰以新疆和田白玉雕琢,色泽泛青,局部有沁斑。造型略呈铲形,周廓以阴线刻双线“S”纹,线条流畅自然。玉饰前端透雕螭龙,龙身弯曲于铲身方框内。龙首与龙身虬曲翻转成“S”形,龙身浑圆健硕,具有挣脱外框束缚的内在张力,与铲形框内外形成动与静、力与美的和谐统一。铲形体前端和一侧透雕变形卷云纹图案。铲形体后端有短柄,柄上有一圆孔,孔为饕餮纹图案之口,饕餮眼鼻清晰,另一侧阴刻花纹图案。从该器后端短柄有穿孔判断,应为安装在某种器物上的饰件。通观该器,其造型特殊,玉质优良,雕琢工艺精湛,实为汉代玉器中的精品。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下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透雕红玉立凤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下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透雕红玉立凤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下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龙凤纹玉衡2(苏山头汉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下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龙凤纹玉衡2(苏山头汉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下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龙形玉佩

徐州博物馆 天工汉玉下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龙凤纹玉衡2(苏山头汉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丧葬用玉  


徐州博物馆 丧葬用玉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丧葬用玉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镶玉漆棺(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丧葬用玉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镶玉漆棺(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丧葬用玉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镶玉漆棺(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历史年代:【西汉】
藏品尺寸:长280、宽110、高108厘米
藏品来源: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

      镶玉漆棺出土时已散乱,棺木朽毁,剩下大量原来镶嵌在棺壁外面的玉片。玉片在盗洞、甬道、东面第5侧室和西面第5侧室等都有发现,共清理出1781片,有三角形、菱形、长方形、正方形、窄长条形、弧形等。其中大玉版厚薄不均,分素面、带孔和带玉璧图案三种,绝大多数玉版背面都有朱书文字,内容为其尺寸和方位等。镶玉漆棺局部保持镶贴原状的仅有六组。1998—1999年,徐州博物馆根据出土状况,在认真细致研究的基础上,对镶玉漆棺进行了成功修复。
      复原后镶玉漆棺实际使用玉片的总数达2095片,多为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的碧玉。镶玉漆棺由棺体和棺盖两部分组成,棺盖由六排大玉版成行排列。两侧面的棺盖部分由菱形玉片及三角形玉片组成横菱形图案,四周以五孔长方形玉片镶边。棺体侧面上部三分之二部分以四组竖菱形玉片分割成三个平面,中间平面以五个饰玉璧的玉版组成对称图案。五个玉璧图案与东汉画像石中五星连珠的画像相似,可能寓有《后汉书·天文志》所载的“五星如连珠,日月若合璧”之意。两侧平面为竖长方形,原应有彩绘或其他装饰。下部亦以菱形、三角形玉片满贴,中间留横长方形空白。四周亦以长方形玉片镶边。镶玉漆棺的头、是档镶贴的图案相同。上部棺盖部分玉片排列与侧面相同。棺体高度三分之二以上部分,两侧为两组竖菱形玉片排列,中间由弧形玉片组成圆形图案,下部装饰亦与棺侧面下部装饰相同,中间留横长方形空白,所有空白的地方都有髹漆。棺盖四周的长方形玉片的五个孔原都嵌饰小金钉,每个金钉重约6克。棺侧璧形图案玉版间的小孔每侧14个,两侧共28个,都嵌饰大金钉,每个金钉约13克,但金钉几乎都已被盗墓者洗劫。棺上镶嵌玉璧的好孔直径大小不一,用玉铆钉、镶绿松石玉铆钉、贴金箔玉铆钉、带铜弧形框玉铆钉等把玉璧镶嵌在棺板上。在镶玉漆棺的侧面各有两个形制相同的竖长方形和一个横长方形髹漆空框;头足档各有一大圆及一个横长方形髹漆空框。
 
徐州博物馆 丧葬用玉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镶玉漆棺(狮子山楚王墓出土)局部
 
徐州博物馆 丧葬用玉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镶玉漆棺(狮子山楚王墓出土)局部
 
徐州博物馆 丧葬用玉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玉泡钉(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丧葬用玉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玉泡钉(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丧葬用玉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东汉 铜缕玉衣(拉犁山1号墓出土)
玉衣为帝王等高等贵族所用葬服,从等级上又分为金缕、银缕、铜缕和丝缕四种。此件玉衣为方解石质。已造盗扰。恢复的玉衣总长164厘米,共用玉片2008片,以鎏金铜缕穿缀。
徐州博物馆 丧葬用玉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东汉 铜缕玉衣(拉犁山1号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丧葬用玉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金缕玉衣
 
徐州博物馆 丧葬用玉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金缕玉衣
历史年代:【西汉】
藏品尺寸:长175、宽68厘米
藏品来源: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
    玉衣出土时已严重散乱,曾被盗墓者从棺室中拖至塞石上,抽走金丝,玉衣片散布于内墓道塞石上和盗洞内塞石之间的夹缝中,不少玉片在抽金丝时被损坏。出土的4000余片玉衣片,玉质温润,呈半透明状。2001年徐州博物馆对玉衣进行修复。修复后的玉衣由头罩、前胸、后背、左右袖筒、左右裤管等十余部件组成,玉片总数为4248片,穿缀玉片用的金丝重1576克。该金缕玉衣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年代最早、玉片数量最多、玉质最好、制作工艺最精的玉衣。
      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尸用具,用金属丝或丝线将玉片连缀而成,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丧葬用玉。又名“玉柙”、“玉匣”。汉代玉衣有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和丝缕玉衣等。身份地位不同,玉衣所用缕属也不一样。已出土的玉衣资料显示,西汉诸侯王、列侯的玉衣多数是金缕,也有使用银缕、铜缕和丝缕者。这表明,西汉时期象征地位和等级的玉衣缕质的使用并不严格,或者当时尚未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但从目前西汉楚国墓葬出土资料看,只有楚王或王后死后用金缕玉衣,王国内其他王室成员和高级贵族死后使用银缕玉衣、玉衣套或玉面罩,表现出了较明显的等级差别。


徐州博物馆 丧葬用玉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丧葬用玉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刘犯玉面罩(天齐山刘犯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丧葬用玉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玉面罩(子房山3号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丧葬用玉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双层玉面罩(小长山汉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丧葬用玉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丧葬用玉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玉枕(子房山汉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丧葬用玉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玉枕(苏山头汉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丧葬用玉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玉枕(子房山汉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丧葬用玉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食官监玉枕(狮子山食官监)
 
徐州博物馆 丧葬用玉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食官监玉枕(狮子山食官监)

徐州博物馆 丧葬用玉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食官监玉枕(狮子山食官监)

徐州博物馆 丧葬用玉 - zy7312 - zy7312
  徐州博物馆 西汉 食官监玉枕(狮子山食官监)
历史年代:【西汉】
藏品尺寸:长35.5、宽7.8、高9.5厘米
藏品来源: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
      这件玉枕出土于狮子山楚王墓内的一座陪葬墓中,因该墓出土有一枚方形铜印,印文为“食官监印”,而取名为“食官监”玉枕。玉枕呈板凳状。由枕足、枕板、兽头饰三部分构成。枕板内为一长方形木枕芯,上面镶饰有35片雕琢精美的龙形、长方形、“亚”字形等玉片。枕板两端为兽头状玉饰。枕腿略呈“工”字形。这种形制的玉枕还出土于狮子山楚王墓西面第5侧室和其他陪葬墓中,使用者应是楚王及殉葬宠妃。整个玉枕雕琢精细,华贵典雅,彰显着使用者高贵的身份。此外,山东长清双乳山西汉济北王墓出土一件类似的玉枕,玉枕由核心木板、玉枕足、玉底板、玉面板和兽头饰等18块玉件组合而成。各部分的结合方式为:面板和底板分别粘贴在核心木板的上面和下面,两件兽头饰分别以内端截面穿孔插榫与核心木板两端面结合,枕足也用同样的方式插接在玉底板两端的核心木板底面,侧边板粘贴于核心木板两侧。由于长清双乳山济北王墓的玉枕出土时基本保持原位,其结合方式比较清晰可信,对于帮助我们了解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玉枕的结构和复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