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厌食研究进展

 负鹏载舟 2017-05-21

[专业资源] 小儿厌食研究进展

laogao001



厌食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脾胃病,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进食量减少为特征。本病包括西医的厌食症。小儿厌食古人又称“不思食”“恶食”。多发生于1~6岁小儿,于夏季暑湿当令,脾为湿困之时,常使症状加重。以下就有关小儿厌食的病因病机、诊断标准及相关临床研究作以综述。
  1 病因病机
  1.1 中医方面 厌食病变部位主要在脾胃,脾运胃纳功能失健是主要病机,部分患儿也有脾胃气虚、脾胃阴虚之象[1]。盖胃司受纳,脾主运化,脾胃调和,则口能知五谷饮食之味,正如《灵枢·脉度》所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若脾胃不和,纳化失职,则成厌食。又如李杲《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所说“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易患脾胃病证,往往表现出脾气不足,运化功能失常,若单纯补益,易于碍滞气机,峻用消剂,又会损脾伤正,故治疗小儿厌食时以运脾为要[2]。《灵枢·脉度》中提及“脾气通于口,脾和则能知五谷矣”的论述,为认识本病奠定了理论基础。《婴童百问·胃气不和虚冷》“凡人以胃气为本,惟治病亦然。……胃气有实有虚,实者则痞满内热之证,虚则有呕吐不食之证,虚者益之,实者损之,欲得其平则平矣。”医家王寿堂在《医原》中所云:“小儿,春令也,木德也,花之苞,果之萼。稚阳末充,稚阴末长者也。稚阳末充,则肌肤疏薄,易于感触;稚阴末长,则脏腑柔嫩,易于传变,易于伤阴,故小儿病较大人为著,尤当以存明为第一义。”此为脾胃之关系,故多数医家以调理脾胃为主要治法。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气不疏,则横逆犯胃,胃不受纳,脾失健运,故对脾胃消化作用不容忽视,正如唐荣川所言,则小儿食欲不振或食量减少。
  1.2 西医方面 对于小儿厌食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目前认为主要是局部或全身疾病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使胃肠平滑肌张力低下,消化液分泌减少,酶活性减低,同时有甲皱微循环不良,胰腺外分泌功能降低,非消化期胃电节律紊乱,餐后排空缓慢等表现[3]。缺锌还可使羧基肽的酶活性降低,导致消化功能减低[4]。
  1.3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小儿厌食”的诊断标准[5]。症见:厌食,甚则拒食,面色萎黄或白,发枯不泽,肌肉不实或消瘦,大便溏薄,或先干后稀,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其中,以厌食、消瘦、发枯不泽、舌、脉等5项为主要依据。
  1.4 西医诊断及病情分度 主症:厌食,分轻、中、重三度。(1)轻度:食量较平日减少1/3,进食有厌烦感,挑食或偏食;(2)中度:食量较平日减少一半,需强迫进食;(3)重度:食量较平日减少一半以上,拒食,强咽则恶心。排除某些慢性病所致的食欲不振者[6]。
  2 中医治疗
  近年来中医在治疗小儿厌食方面,提出了不少的见解。目前许多临床医家认为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或长期偏食,损伤脾胃正常运化功能,导致脾胃不和,受纳运化失健是本病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从病因上讲,主要认为小儿厌食多与乳食不节、痰湿内生、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情志不舒等因素有关,其病位在脾胃。《小儿药证直诀》指出:“脾胃不和,不能食乳”。郝宏文[2]认为小儿内伤乳食,脾失健运,不消水谷,时日稍久则积滞内生,脾胃不和,虚实夹杂。汤一新等[7]指出,由于现代食物结构的改变,社会因素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污染以及小儿阳多阴少的生理特点,当代小儿厌食多脾阴不足。而不良的饮食习惯、不科学的饮食搭配、父母对小儿的不科学的喂养、环境因素等都是导致该病发生的缘由[8]。
  2.1 口服中药 王益谦认为,小儿厌食常因肝强脾弱而致,因平素娇纵,所遇不遂则哭闹不休,日久必克伐中土,进而形成脾胃虚弱,土虚木贼,肝郁化热,胃阴亏损之本虚标实证[9]。杨华萃等[10]提出家长缺乏喂养知识,盲目喂以甘肥厚味,如过食糖类、煎炸、油腻、炒香食物或滥服补品,均可损伤脾胃。也有因婴儿期未按期添加辅食,导致断奶后不能适应普通饮食;或小儿生活无规律、进食不按时、贪吃零食、饮食偏嗜、饥饱无度,均可造成脾胃损伤。而更有学者总结了许多名老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经验认为,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是厌食主要诱因[11]。现代小儿多食高热量、高营养食物,易致气滞而血瘀。况且独生子女性情易怒,或因被训斥、打骂、受委屈后常表现闷闷不乐,精神不爽等肝气郁结表现,肝郁热壅,使血液运行受阻;也有部分患儿体质差,屡患外感,食欲减退,伤及肝肾阴血,继而血行瘀滞,导致脾胃呆滞不行,脾胃失运,导致厌食。对于小儿厌食的治疗,很多学者从调理脾胃着手。焦建平等[12]运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白术、云苓、甘草、薏苡仁、桔梗、山药、扁豆、莲子肉、砂仁)治疗小儿厌食,提出其功用为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胃虚弱所致食少、便溏、或吐、或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胸脘闷胀、面色萎黄等证。黄维良[13]认为小儿厌食,临床上分为虚实两种,一般说来,病程短的,实证居多,治宜理气、消食、化滞;病程长的,虚证居多,或虚实夹杂,治宜益气健脾、滋阴养胃,或攻补兼施。连俊兰[14]则运用调中饮(柴胡、枳实、芍药、茯苓、延胡索、白术、生山楂、神曲)来治疗,她认为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儿多娇,稍有不随心愿即哭闹发脾气,甚至抛掷食品,不语,夜卧不宁,哭吵不安以致情志失调。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气不疏,则横逆犯胃,胃不受纳,脾失健运而致食欲下降,挑食厌食;治疗宜疏肝理气开胃;调中饮以四逆散加味而成,四逆散疏肝理气;加以茯苓、白术健脾渗湿;山楂、神曲运脾化积;全方共奏疏肝理气,健脾开胃之功。张压西等[15]运用消食口服液治疗小儿厌食取得不错的疗效。詹乃俊[16]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认为小儿厌食是由于脾常不足,加之饮食失调所致,治疗应以理脾化湿运滞,关键在于“理脾气”。曾莺等[17]以健脾消积冲剂(苍术、怀山药、莲子、白芍、独脚柑、五谷虫、雷丸、榧子、海螵蛸、鸡内金)治疗厌食也取得不错疗效。张晓霞等[18]用增食开胃口服液(主要是山楂、神曲、麦芽、陈皮、木香、砂仁、白术、苍术等)治疗厌食150例,总有效率98%。
  2.2 外治法 宋亚飞[19]认为,由于社会因素及自然因素影响,以及小儿肺、脾、肾常虚,心、肝有余的生理特点,易于形成肝郁脾虚证;又有小儿过食生冷致脾胃虚寒;另有少数患儿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临床应细加分析,辨证施治。治以清补脾、揉板门、摩腹、捏脊、揉按足三里健脾助运,四缝放血以消积散郁。诸穴合用以消积食、健脾运。脾胃虚寒者予推三关以温阳散寒;肝郁脾虚者予清天河水,清肺平肝以疏肝理气,健脾和中;肾精亏虚者予补肾,按揉百会穴、涌泉穴以补肾强体。诸穴辨证施用,补虚泻实,消积健脾,标本同治,疗效显著。外治上还有贴敷的方法。田霞[20]采用敷贴疗法,将中药粉3 g(药物组成:玄明粉6 g,丁香3 g,鸡内金10 g,山楂30 g,桃仁10 g,砂仁10 g,莱菔子10 g,木香10 g。)用米醋调成丸状敷神阙穴治疗小儿厌食总有效率为96%。王雨燕等[21]以自拟健胃膏(附子、桂枝、苍术、干姜、白芥子,上药共研细末,黄酒调用)外敷中脘、足三里、胃俞、天枢、阳陵泉、脾俞,疗效较好。刘鼐[22]以刘氏愈疳丹(人参、肉桂、白术、甘松、青黛等)分别置于患儿双侧内关穴治疗小儿厌食,治疗期间忌食不易消化食物,另以口服葡萄糖酸锌治疗30例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10%,对照组总有效率70.16%,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李志刚[23]应用健儿消食糖浆(青陈皮、山楂、鸡内金、谷、麦芽、炒五谷虫等)配合针灸治疗小儿厌食97例取得一定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