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边的工匠

 GXF360 2017-05-21
身边的工匠

身边的工匠

文/张 颖 冯 岚 彭中强 唐 骞

“唯手熟尔”的钢筋师傅褚建峰

采访褚建峰那天,沈阳正下着濛濛细雨,他披着一身湿雨衣刚从工地回来,一看就是典型的东北汉子形象,面容黝黑、声音浑厚、眼神坚毅。

“我从入行干钢筋工现已20多年,蒙大家信任,叫我一声‘褚师傅’。”45岁的他自我介绍时很是谦虚。其实,在建筑业的辽宁地界,他是“三大神将”之一,业内人提到他无不竖起大姆指,在中建三局东北公司,他更是大名鼎鼎。

绑钢筋的活儿,没有想象的那样简单、粗暴,单凭一把子力气想干出好名堂不可能。褚建峰笑着说,“好的钢筋工首先要看得懂图纸,工时、工期、工作量一搭眼儿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再能帮助管理人员分析出工程难点,看出图纸的错误,减少误差就更好了。”

想要练就这些本事可不容易。“刚开始看图纸我也看不懂,就问。问师傅、问工长、问管理人员,加上自己琢磨,慢慢就会了。”入行时,褚建峰不到25岁,学历不高,看不明白图纸也不知道该咋干,就跟着工友照猫画虎地学。

时间长了,他有了自己的思考,老虎窗钢筋的递减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梁上的钢筋间距为什么不一样,用弯曲机将钢筋做型怎样能一次合格?这些问题,在休息时,给老师傅递上根烟、倒上杯热水,就这样一点点问,再加上自己干活实践,一一弄懂了。现在,褚建峰还练出了“标尺眼”,一搭眼儿面前的茶几,脱口而出“1.5米”,拿出卷尺一量,分毫不差。

工地干活,最忌反复、重干。所以,褚建峰为自己制定了严格的技术要求,“干活儿不仅要按照国家规范要求来,也得自己有准儿。”就拿钢筋做型来说,无论是倒梯形、弧形还是三角形,坚硬的钢筋在他手中化作绕指柔,一弯一拐,“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做出来的角度、弧度就是刚刚好,完美!对此,他憨厚地说“多练就做得好了”,就像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淡然的一句“唯手熟尔”,背后却是多少年的钻研和坚持。

褚建峰对自己要求严,对徒弟要求更高。“我把容易犯错的地方告诉他们,为的就是让他们少走弯路。这么做对赶工也有好处,节省浪费的工时,不耽误工期。”

采访结束时,窗外雨势更大,他又要去工地了,“这点毛毛雨算什么,我们工地上‘刮风当电扇、下雨当流汗’。有一年为了赶工期,我们在大雨中绑钢筋蹲了4个小时,后来干脆将又潮又热的雨衣脱了,直接淋着雨干活还更痛快、更

麻利。”说完,他便穿好雨衣,戴上安全帽,重又走进雨中,走回到他的钢筋世界。

“擅长挑刺”的工地总管吕伟才

井井有条的施工现场、整洁平整的混凝土墙体、均匀紧致的钢筋绑扎……每个来到中建三局北京XX院项目工地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这是建筑领域的航天高级标准”“这样好的工地很少见”。

赞誉如此大方、直白,还来自本就对工程质量要求极高、容不得半点闪失的航天系统,项目员工自然非常高兴。

项目经理老吕却显得比较淡定,也是,参加工作22年以来,精益求精抓品质已融入他的血液,“做好每个工程,专注每个细节,本来就是我们建设者的应尽之责。”

老吕全名吕伟才,从事过工长、生产经理、项目副经理等多个岗位,干过十多个项目。和他一起共事的人都知道他的习惯:天刚蒙蒙亮,他会迎着晨光先到现场再回来吃早饭;中午太阳再大,他也会抓起安全帽到工地上走一走;晚饭后,他又会趁着天未全黑去巡查一遍。

“20多年的习惯了,变不了。”如今,当了项目经理的老吕对这个习惯保持得雷打不动。有时去外面协调回来已是深夜,同事劝他早点休息,他还是要坚持披上大衣、打着手电筒到工地上转一圈,他说,“这就像吃饭一样,缺了一次,整个人都不舒服。”

老吕爱巡查工地,队伍却怕他巡查,因为他总会“鸡蛋里挑出点骨头来。”有一次,工人在做汽车坡道墙支模,他走上前去瞧了瞧,这一瞧不打紧,“墙内有垃圾、钢筋位移、模板有偏差……”1米来高的坡道墙,竟然有五六处毛病。工人还不以为然,认为不就是一个坡道墙么,这么矮,位置又偏,没人会注意。

“‘春天人哄地,秋后地哄人’,做工程跟在家种田一样,平时马马虎虎,秋后就没有好收成。”老吕耐心地做工作,“现在要求严,是为了后面不整改”;接着又手把手指导工人重找模板控制线、清理墙内杂物,直到混凝土浇筑捣实后才离去。拆模板时,老吕又来了,看到混凝土墙面光滑、颜色均匀无油迹、边角完整,他拍了拍工人肩膀,舒心地笑了。

有人对老吕的做法颇不认同,“作为项目大总管掌控好全局就行了”。老吕却不这么看,“项目经理是领头羊,除了做好组织协调,质量必须要亲自抓,如果我对质量的要求低,工程很难讲究品质。”

基于此,在XX院项目施工前期,老吕就要求项目团队制定严格的质量管控方案,大到基坑支护、模板安拆、混凝土浇筑,小到楼梯踏步、柱脚的保护,他都要仔细审核、不断优化。

有人问老吕,你管这么细累不累,老吕回答:“我又不是铁人,但质量是企业立足之本,也是业主需求之重。再累也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企业、对得起出钱的客户。”

“经天纬地”的测量专家唐波

“再稍微调整一下,前移1公分,东偏3个毫。”左手紧握对讲机,右手操作全站仪,中建三局长沙市轨道交通4号线一标第三项目部测量负责人唐波眼睛紧盯着目镜,从容地指挥着百米之外的测量队员放线。

作为一个测量“老兵”,唐波执著于自己的事业,虽然如今已走上了管理岗位,却依然放不下经纬仪、全站仪、水准仪这些陪伴了自己30年的老朋友,这些测量仪器也只有在他手里才能发挥出最大功效。

在武汉海尔工业园大型厂房项目时,工程工期紧、任务重,却只有一台全站仪。眼瞅着项目领导为工期耽误焦急不止,唐波创新采用“经纬仪横基尺测距法”代替全站仪,精确测放各个轴线,缓解了全站仪紧缺的问题,令同行和业主惊叹。

武汉沙湖大桥项目钢箱梁施工对就位精度要求极高,稍有差池就会导致无法合龙,分包队伍测量员一时束手无策,项目上也没有精通钢结构施工的员工。他主动请缨,“让我去吧”。接下重任后,他白天泡在工地测量,晚上认真核对误差分配、观测结果、绘制表格……自己总结出了一套钢箱梁无缝焊衔接全流程测量技术,圆满完成任务,让项目经理忍不住赞赏,“能在短时间内攻克难关,对钢结构的线型和坐标测量如此精确,真的不可思议。”

三十年光阴流逝,唐波从一个普通的测量工,逐步成长为一名测量专家;三十年青春远去,他把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测量工作;三十载无悔坚守,他依然在追求“经天纬地”的梦想之路上放线前行。

(作者单位:中建三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