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婉约公主赏析点评诗词二十篇

 ThinkfunQd 2017-05-21

伊人 叶洛洛

来自诗笺

00:00 03:20


【小重山. 母亲节忆母】

作者/婉约公主


谁道江南景色娆。人非亲不见、浊花消。

梦中几度奈何桥。思背影、只怨路迢迢。


故外已新苗。笺成难再付、别今宵。

九回肠断忆童谣。转角处,知否是阿娇。


婉约公主赏析点评:


这阕小重山,从整体结构上属于倒叙手法,通过上下片四个平韵及双调,再通过即景咏物回忆等一系列手法,较好地表达了对母亲逝去的悲痛和对母亲无比的热爱与怀念。


先说上片:

首先,前三句,作者在起句处,运用提问且略带肯定的方式,用'谁道'二字,很好的道出了广东江南之乡,虽春天已过却春天还在,虽春色怡人繁华嫣然,延伸到却已物是人非亲不在......那就是,母亲已经真真切切的去世了,这样,仅仅通过一个感概一个转折,就将女儿对母亲的逝去一带而出,令人伤感万分,等到第三句的'烛花消',只一个'消'字,又道出了女儿对母亲的各种念想,并通过各种节日各种方式来祭拜母亲,真是烛香买几支,一步一垂泪,一点一点消啊。


到后三句,即上片第四句开始,却突然来个大跳跃,由白天转自晚上,晚上又到黑夜,黑夜又到梦中这个过程,仅'几度'两字就知道女儿不止一次的梦见母亲,且是在奈何桥上与母相遇却不能相认,纵有万言千语也无法与母亲相拥诉说,想想,才转眼,已与母亲阴阳相隔,才转身,就只能痴痴的望着母亲佝偻的背影,无奈的怨着这一桥之隔,第五第六句中一个'思'一个'怨',有思才有怨,那是多么的无望无助,又是多么的残忍残酷啊。这样,上片通过一连串的描述,充分的讲明了女儿对母亲的思念。


到了下片,作者刻意的把镜头拉回了故土的老宅。


前三句的第一句中,通过肯定式的表述,抑或不知老家哪来的小道信息,得知了家乡的土地上已经春耕播种,且长成了一片绿油油的新苗后,一股欣慰喜悦的心情油然而生。然而,紧接着一个急转直下,又衍生出了悬念,通过寄物抒情的手法,把习惯性想对母亲所有要说的话,像以往一样毫无保留的诉于纸上,但信笺即便已然写成,也已经找不到那个曾经的收信人,因为,那个收信人,已经永远永远的不在了,这让女儿多么的悲痛欲绝啊,第二句这一处,只简简单单的一个'难'字,就形象生动的将它表达了出来,这样,一下子就别过了今宵,虽然,别过了今宵,第三句一个'别'字,很好的饱含了女儿对故土的留恋对母亲的追忆的不忍离别,和对母亲的思念却依然没有因为离别而停止。


最后三句,继续通过对儿时的美好时光来渲染情感,来增加思念的着力点,使得作品能够达到所要表达的目的,第一句开始,通过回忆儿时母亲教会的童谣儿歌这一方式,想着母亲辛劳一生,却没能够享受更多的儿孙福就已去世,一个'忆'字,就是要为后面两句抒发感情顺利的做好铺垫。这样,想到即便来生,在故土故宅的某个转角,就算遇见母亲,就算母女重遇,可是,母亲还认得这个有了皱纹已不再漂亮的女子是她的至亲吗?还记得这个曾经在她怀里呀呀学语并不停撒娇的她那钟爱的女儿了吗?这种心情,令人嘘唏,最后两句,一个'转'字,再加上一个自问'知否',转而又一个肯定的自答'是',把一个女儿对母亲的深深思念喷薄而出,这种痛苦,又岂一个九回肠断了得啊.....


这阙小重山,最后的结句,通过时光跨度及地域差距的大想象空间,情感表达还算到位,语言也比较的出彩。


这阙小重山,语言信手惦来,深沉笃实,似肺腑中流出,并通过对词韵的熟练运用,通过方方面面亲情的打造及对侧面的着力描写, 达到了所想要的表达出一种怀念亡母的写作手法和凄怆落寞的艺术效果。


写到这里,已不知不觉的泪流满面。


因此,我认为,一阕好词令,首先先得打动自己,然后才能打动别人



二【长相思.吴山青】

作者/林逋


吴山青,越山青,

两岸青山相对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

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婉约公主赏析点评:


这首小词是北宋林逋写的。林逋,北宋钱塘人,一辈子不肯做官,住在西湖孤山,寄离情别意于山容水态之中,后世人把他称为'和靖先生'。


这个词调本是民间流行的曲子,一般都用来写相思男女之情。这首词所写的就是这样一幕男女送别的情景。


上片是写景,但又景中衬情。


上片的第一二句'吴山青,越山青',开头即以民歌传统的起兴法,重复一个'青'字,叠两个青字,色彩鲜明,苍翠欲滴,明明白白的描绘出江南的一幅幅如画美景,渲染出钱塘两岸山青水秀的吴越风光。第三四句,'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用的则是拟人方法,作者通过钱塘江两岸的座座青山曾迎来送往过多少悲欢离合的情人这种移情寄怨的手法,通过诘问作结,更深的道出了主人公承受的巨大痛苦,点明了词旨,直接导入下片,特别是'争忍'句陡然转折,抒发出的是悲苦幽怨之情,'争忍'两字的拟人用法,则是向青山发出悲怨,却因怨得无理而让人感到情感的强烈真挚,成功的运用了'以景写哀'的艺术手法。


词的下片,紧接上片,描写情人的离情,通过抒情,以情托景,和谐对称,不仅词中有画,而且画中有意,真实地表达出离愁别恨。


下片的第一二句'君泪盈,妾泪盈',承上启下,从写景到抒情,从无人明的痛苦,到你我临别泪眼相对以及哽咽无语,通过赋的手法,透过情感递进进一步说明:这难道仅仅是一次短暂的离别吗?当然不是,这样,作者就把笔锋更加深入一层,用形象化说法扼要的道明了个中原委,噢,那是因为'罗带同心结未成',因为这对男女在离别时却'结未成',暗喻出他们的爱情未能遂愿的痛苦,而更为巨大的痛苦是:'江头潮已平',即:潮已满,船已启航,郎已去,女主人公也魂已飞,这一幕男女分别的无比痛苦,通过以这一点睛传神的方式表达出来,特别是结句看以景结情,却是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词在艺术上,能以疏淡之笔墨,勾划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最显著特点就是采用叠字叠韵,反复咏叹,句句押韵,韵味情深,民歌味甚为浓郁,是一首明白如画而又含蓄不尽的佳作。


因此,明代杨慎《词品》卷三评此词'甚有情致',清代彭孙滴《金栗词话》也赞赏此阕'何等风致'。


所以,它在词史上能够占有一席之地,那是当之无愧的。



三【阮郎归.旧香残粉似当初】

作者/宴几道


旧香残粉似当初,人情恨不如。

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


衾凤冷,枕鸳孤。愁肠待酒舒。

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


婉约公主赏识点评:


这是一首居者忆行者的词,也是一首表达男女相思的词。


词的上片是写怨情及行者之薄情。


上片首二句'旧香残粉似当初,人情恨不如',起句中的'旧香残粉'虽然是写物,却是埋怨情人的无情,词人很聪明的将'旧香残粉'这种本是无情的物和'人'相比照,'物有情'比照'人无情','香虽旧'比照'粉虽残',由物及人,以'旧香'比人情,虽然美人情意如初,而情郎的书信渐来渐少,怨恨之情便油然而生。其实,不管是物体也好,人情也罢,在时空的作用下,都会发生变化,词人就是通过时空和空间的巨大的反差,作出了今不如昔岁月无情的感概。


上片后两句'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通过具体行为时间的发展来写'人情恨不如',并突出了'春'、'秋'中人情在漫漫岁月里逐渐淡薄的过程,短短的几行文字,从当初还有书信寄来,从刚开始离开家时的热情,到随着岁月的变迁,书信越来越少,人情越来越淡,越来越疏远,当初的海誓山盟海枯石乱,早已烟消雨散去无踪影。


词的下片则是通过夜间的愁思,采用倒叙的方法,述说其处境的凄凉以及相思之苦。


下片起拍二句'衾凤冷,枕鸳孤'和'旧香残粉'相照应,只是恰恰的表述寂寞,即通过书信越来越少,衍生出人情越来越淡,越来越疏远.....等等,然后联想到自己的现实处境,再联想到自己的一片痴绝与坚贞只能换来这无望的'冷'和'孤'。并通过'衾凤'和'枕鸳'这种客观的物象,写出人的'冷'、'孤'之情,由衾枕上的凤凰和鸳鸯,比照自己现实的处境。写出现实中,图案依旧人却离去,淋漓尽致的通过自己一人独守空房而将内心的孤苦痴情表现出来,从而反衬出对方的刻薄无情。


接下来的一句'愁肠待酒舒',意思就是通过借酒浇愁,希望心里的愁闷得到释放。但却酒入愁肠愁更愁。想通过求之于虚幻的梦境,无奈好梦难成,多么无奈又多么心酸的举动啊。


最后的结拍两句'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由行者到居者,由往日到今日,丝丝剥离,层层递进,结的是惊天动地,令人回味无穷。借着醉酒,做一场梦中相会的旧梦,可是梦醒时分还是孤苦一人,真是:相思愁肠已百结。特别是通过收尾的时候翻了一层,犹见凄婉。'那堪和梦无',更是悲痛凄怆至极。

这首词立意新颖、写法独特,运用对比、递进方法,一波三折,一唱三叹,能兴起人们对作品的无限想象,在感情描写方面尤为出色,经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纵观所有,词人在这首词的创作上,别出心裁,情深于纸,富有艺术特色,语言浅白晓畅韵味回肠,并通过层层逼近的创作手法,将一个恋人分离,情感淡化至怨恨的过程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人心心入扣感触万分。


所以,这首词的艺术水准之高是有目共睹的。



四【乐游原】

作者/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婉约公主赏析点评:


作者李商隐是晚唐时候著名的诗人,这首诗是作者在政治上失望而以忧郁感伤的调子,感叹个人的沦落世道的衰微而写下的五言绝句。


这首诗,本意在一个'登'字,然却不从'登'字写起,只是先从时间和原因,二句才写到'等'和'游',引人入胜。


诗的开头二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交代游览的时间、地点和原因,诗人之所以去游览乐游原,是因为'向晚',所以才会'意不适',即心情不愉快而'驱车登古原',环环相扣,脉络清晰。


诗的最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写抒发登上乐游原的感想:夕阳虽然无限好,只是已经接近黄昏了呀,这样,诗人巧妙的通过'无限好'与'只是',一正一反,一放一收,将诗人自己当时惋惜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并通过运用即景生情的方式,来表达即将消失的太阳,并象征个人的沉沦迟暮和大唐即将奄奄一息的趋势。诗人在此时的落笔里,语气虽然有点凄凉,文字显浅,含义深远,但诗人在这里明显的含有勉励人们要爱惜光阴,不要虚度年华的意思,这两句诗朗朗上口,不愧为是千古传颂的名句。


最后要阐评的是,李商隐的这首诗的最大特点:


一是妙于着笔,用极具鲜明的象征手法来表达出那一刹那间的感情。


二是字数不多,来龙去脉却十分清晰,起笔收笔间又前后呼应,一气写来而又自然入神。


三是构思新颖、结构严谨,意境深远,比喻贴切。


所以,这首诗不仅是难得的佳作,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五【夏日绝句】

作者/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婉约公主赏析点评:


作者李清照,南宋济南人,是南宋时期著名女词人,她的主要成就是词,她的词的艺术成就很高,诗留下来的则为较少,这首诗便是她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绝句之一。


这首诗,主要是写金人灭掉北宋后,赵构仓惶逃到江南,并把北部的大好江山拱手让给了金人。 而作者就是这样的政治气候中,通过在绝句里借歌颂项羽至死不肯过江东的英雄气概,去辛辣讽刺南宋统治者无耻的甘于卖国行为。


这首诗的头二句,一二两句是相对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点出了作者的观点,以及大丈夫气概,即:一个人活在世间,不论生死都应该成为英雄,只短短十个字,就道出一个女子的心胸比那些皇帝权贵也还有气节得多,写得掷地有声,那气势气魄,真是巾帼不让须眉,这样,诗人巧妙的通'生'与'死',一正一反,'人杰'与'鬼雄',一阳一阴,将诗人自己当时无比愤概的心情表达无遗,语气悲壮,文字显浅,含义深远,读来令人动容不已,不愧为千秋佳句。


诗的最后两句,第三句用一个'思'字点出她对项羽的赞美,并特用'至今'二字来暗喻当时的社会现象,第四句进一步的写出'思'的主要内容,是因为'不肯过江东',用'不肯'来赞扬项羽不肯忍辱偷生的英雄行为,巧妙的从侧面去讽刺南宋朝廷的卖国的丑陋行径。


这首诗,全诗才二十字,却以语言明白如话,格调健康清新,寓意意味深长,积极向上而为后世人所敬仰传颂。


所以说,好诗不用多,一首足以傲视天下。李清照就是如此。



六【金缕衣】

作者/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婉约公主赏析点评:


这首诗在中唐时期是一首流行的歌词,是一首属于乐府的曲子。


这首诗的含意是非常的通俗易懂,可以用'珍惜时光'来概括,它使读者感到愿望单纯而强烈,使人震撼,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全诗的最大特点是:全诗多用反复字,形成排比效果,宛转顺畅,极具感染力。


首先:前两句句式一样,都以'劝君'开始,'惜'字用了两次,诗的首句用'劝君莫惜'一句,带肯定语气,点出不要怜惜那些华贵的金缕衣,因为随着时光流逝,它终将会变破旧。第二句'劝君惜取',是通过运用重迭字来写出应该珍惜那大有作为的青少年时代,并且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它告诫我们,不要总是追求享乐,美好的时光容易一去不回,我们应该要好好的珍惜它。一个'莫'字,一个'取'字,寓意深重,给人印象深刻。这二句对那些浪费青春的人来说起到一个很好的教育作用。这样,一再劝君,情真意切,有着很浓厚的歌味和娓娓道来的神韵,再加上两句中,一句肯定,一句否定,形成了诗中第一次反复和咏叹。


诗的三四两句用比喻手法以及重迭手法,构成又一次反复和咏叹。并通过'花'、'折'两字重复二次,读之使人不觉重复,反觉顺口,可见,重复字运用得当,反而更妙,更能体现出句与句之间的重复,以及上下联的旋律和承接。还有,对两联的表现手法处理得很好,上联表达了情感,下联则间运接用比喻,并通过用花谢来恰当的比喻人生。诗中,第三句的'有花堪折'的'花'是指人的青春时期,而'直须折'就使用十分肯定的语气,是说一定要抓住这美好的时光,发奋向上。这样,诗人在用'花开'为喻,将人生青春时候应该珍惜时光的道理说明后,马上又从相反的方面去描写:'莫待无花空折枝',这句明白的告诉人们,不要等到花谢花落,只有空枝时再去折取,那时一切已晚,不然,等到年老力衰,再想努力,岂不就是'空折枝'了吗,'堪折----直须折',语调节奏由慢到快,由低到高,由轻到重,力度很强,这是对青春的放声歌唱,不但热情大气,且形象和谐优美。


这首诗,有反复有变化,有虚有实,通过运用比喻及具体形象来阐述道理,语言通俗且生动,艺术性强,诗的最后两句,还因其形象鲜明含义深刻,而成为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名句。


这首诗,只简单几句话,就能打动读者内心,就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就能获得醉人的风韵。


因而,这首诗的创作及艺术效果是十分成功的。



七【西施滩】

作者/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婉约公主赏析点评:


作者崔道融,唐代诗人,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擅长作诗,与司空图、方干结为诗友,个人存诗80首,皆为绝句,其中一些作品多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这首诗,主要是诗人为蒙冤千年的美女西施的不平遭遇翻案的。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大美女,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但是,作者在写这首诗时,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有针对性的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进行抨击,志在为西施翻案。


这首诗的上联波澜不惊的娓娓道来,旨在澄清史实,且一开头就通过用典,对'女人祸水'提出质疑,尖锐的道破问题的实质,即吴国的灭亡其实是由奸臣伯嚭造成的。到了第二句,侧重的点明题意,一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认为把罪名都推倒了一个手无寸铁的弱女子身上,这显然是不公平的,诗人想把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既表达了对越女西施的同情,也体现了对那些强加于西施身上的世俗之论的不满和否定。


诗中的最后两句,即第三四句'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笔锋一转,转写西施滩头,用抒情拟人的手法,借景寓情,描写了西施滩春天的景象,用一'急'和一'似'这两字,把叙事中的'陷恶名'作了进一步的内心表达。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生动得体,真实自然,寄托了作者内心的慨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末句再把 '不平'之意,巧妙地与'浣纱春水'连在一起,联想丰富,含蓄有力,比喻贴切,效果特佳。


这首诗好就好在,第一联叙事,第二联写景,立意新颖,言浅意深,议论抒情形象地结合在一起,是一篇难得的佳作,发人深思,很值得一读。


当时的晚唐诗人中,罗隐也写过类似的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两诗的立意相似而又各具特色。罗诗擅长说理,崔诗则情理取胜,读之于罗诗来更为亲切感人,堪称晚唐妙笔。



八【清平乐·村居】

作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婉约公主赏析点评:


这是一首写农村家居生活情趣,反映当时江西上饶一带农村风光的词,写于作者退隐在江西乡间的期间,表面看来是简单的农村词,实则是是反映他内心对当时官场的厌恶。


词的上片是写老年人,写乡村生活的和平与安宁。


上片首二句是写作者望中所见,第一句'茅檐低小',就是通过描写: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讲话的声音的,这说明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第二句则明确的点明茅屋离那小溪流不是很远,而小溪上的满山坡的草丛已然草争相返青,一片嫣绿,暗示着春到农村,眼前片片生机无限,人们已经大早的忙碌起来,又是农忙季节了。


上片后两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写作者该是喝了点小酒而略带醉意的一路行来,从侧面道出了作者乡村生活的写意休闲,及至走近村舍茅房,却听到阵阵吴音,即是词中所谓的'相媚好',正娓娓的道着家常,令他感到温馨悦耳,惊讶不已,待仔细细看,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留下一对老夫妇守着家呢,这里,作者巧妙的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层次更分明,更合情合理,这样,上片就通过具体行为时间发展,通过采用倒装法,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出乎意外,手法高妙。


词的下片则是写年轻人,写出村中的劳动情况。


下片首二句写'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通过描写大儿正在锄豆,中儿也在编织鸡笼 ,等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从这些小细节知道,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那么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就可想而知了。


下片的后二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作者把这个一般的动词'卧'字用到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青青溪边,剥莲蓬 吃的天真活泼的顽皮劲儿,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意境不凡耐人寻味。表现出农村中,多是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能够享受此项悠然自得的'特权',用语生动含蓄形象化。最值得赞赏的是作者用了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侧笔反衬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达到所要表达的目的。


这首词词题是'村居',作者在作品中很好的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人与自然也是和谐'的这一中心思想。


这首词创作手法自然生动、恬静澄澈、极富个性,极有特色。还有他通过对作品的唯美化处理的高超技巧,即:又不只是粉饰太平般单纯的唯美化艺术处理,而是因为在此之前,他早已看惯了仕途中的种种不和谐与不纯美。


现实生活中,压力倍增,人们不正是万分向往这种休闲生活吗?


所以,这首词是非常成功的。



九【江南春绝句】

作者/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婉约公主赏析点评:


这首诗是唐代人称'小杜'的杜牧写的。杜牧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这四句诗,以明快的笔调勾勒出一幅江南水村山镇春天景色的多姿多彩,亦写出了江南大地的辽阔深邃和烟雨迷离的水墨画像,是一首实景描写诗。


首先,诗的前两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人将大笔一挥,从整个江南着笔,仅用十四个字就描绘了江南的一派大好春光,有红有绿有山有水,有村庄城郭,有声色动静,仔细的分析,诗从一开始,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般,令人惊艳的运用了'千里'二字,新颖独特,假如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不少了,这样,有了'千里'二字,就意味着江南大地的广大辽阔,是一种合乎情理的艺术概括。而'莺啼绿映红',则充分的显示出江南水乡处处莺歌燕舞,花红柳绿,春意盎然的景象。诗人有意将'绿'和'红'两种颜色放在一起,相互映补相互益彰,并通过色彩的搭配,巧妙地将江南水乡富有活力的春意满眼着墨于人前。而接下来的三个字'酒旗风'就形象的将静谧的画面赋予了生机,化静为动且富有动感。并且在写法上,诗人通过运用典型化的描述手法,来准确的把握住江南景物的特征,将江南的特点就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等等,令整体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并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即是虚实相辅而行的写作方法,例如:'千里'是虚写,'莺啼'、'绿'、'红'、'水村'、'山郭'、'酒旗'就全部是实写,这样,江南景色就变得有声有色起来。


到了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又再加上精彩的一笔,既写景又抒情:'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牛毛细雨笼罩着一座座巍巍的佛寺,为整个江南添加了诗情画意,'南朝'二字,能够把这迷人的春景与江南历代王朝的兴衰联系起来,诗人这么感慨是正是针对现实而引发的,'多少楼台烟雨中',恰是他对封建统治阶级迷信佛教的含而不露的有力嘲讽,同时也是诗人吊古伤今的深深喟叹。


这首《江南春》,通篇写景,而诗人的情感则是通过写景表现出来的,并且熟练的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创作是非常到位成功的。



十《赠别》

作者/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婉约公主赏析点评:


这首诗是唐代人称'小杜'的杜牧在扬州淮南任节度使府掌书记时写的《赠别》中的第二首。是他即将离开扬州到长安上任时与一歌姬分别时而作。


这四句诗,以深沉的笔调勾勒出一对情投意合的男女分别在即的缠绵不舍之情。


首先,一二两句直接写情,通过回忆以往的一切一切而感概万千,还想到从前如胶似漆,而今却不得不分手,表面看起来是十分的无情,不然那又怎会离别呢,所以,到底有情还是无情,终究无法去说清,一正一反,对比鲜明。即便在送别端杯相碰时,也是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的开怀畅饮纵情欢笑了,那种笑又笑不成,则准确无疑的从侧面说明了'有情'是真,'无情'才是假,才是令人伤怀的错觉,才会情越深越难受,因此便是这'却总似无情 '了,而'笑不成'三字,更是他们分别在即而又内心痛彻的真实写照,此情此景,从'有情'到'无情',真切动人。特别是诗的第一句'多情却似总无情',深刻而有意味,这在日常生活中常易体会到,但经过了诗人的精心加工,便令人叫绝。


到了诗的三四两句,诗人通过借景来抒发感情,也是非常的深刻到位,遣字之妙令人回味无穷。来看看诗人的比喻写法吧:蜡烛有心才能燃烧,烛心燃烧才能留下蜡泪,他仔细的道出蜡烛的通宵不灭,层层递进,可以想象,这一对情侣间彻夜不眠的依依不舍,就算千言万语也难于表达,这样,诗人通过自己的彻身体会,生动的将这种惜别之情表达出来,然后,又将'烛心'比作人心,顺手掂来贴切之极,再有,蜡烛'惜别'又'替人垂泪',巧妙的将蜡烛拟人化,生动而又形象,使读者不由自主的想到,就连蜡烛都是这样的难分难舍,何况这一对相爱至深的情侣二人呢。


这首《赠别》,全诗只寥寥四句,以'无情'衬托'有情',一往情深于无形之中,以蜡烛为喻,讨巧别致又富有创造性,达到了所要表达的细腻情感。该诗虽然是'赠别'诗,可通篇不用'愁''悲'等字,但却又写得坦率真挚,充分的流露出诗人及情侣间的真实情感,令人阅读之余动容至极,可见大诗人的手法技法高妙,确实值得后人推崇借鉴学习。



十一【更漏子.柳丝长】

作者/温庭筠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

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婉约公主赏析:


更漏子这首词在中唐时期是一首流行的歌词,是一首属于乐府的曲子。是唐朝词人温庭筠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全词所写的是一位女子春夜相思愁苦,长夜闻更漏声而触发的相思与惆怅。


词的上阕围绕'漏声'写相思中春夜难眠的女子对外界的种种感受和印象,是写室外之景。


首三句描写春雨绵绵洒在柳丝上和花木丛中的情形,作者通过写实方法,首先以动寓静的由景写起,清新的柳丝好像情丝,而细雨在不停的滋润着心田,如此漫漫长夜,思妇本已辗转难眠,却偏偏不经意间总有更漏之声不绝于耳,本来,这柳丝春雨只是一种浓丽之景,但在这里却用来暗示思妇凄凉的心境,词人这样巧妙的运用,立竿见影的起到了增强对比效果的作用。紧接着'惊塞雁'三句,则进一步的去渲染思妇的这种心理感觉,还通过'惊'、'起'、'雁'、'乌'等几字,更形象写出的还惊到了那个独守空房的相思女子,然后尾句'画屏金鹧鸪'短短五个字,把视线由室外至室内,由听觉变视觉,就连那鹧鸪好像也慢慢的变得灵动起来,这种错觉恰恰好衬出思妇胸中积聚的难言之痛苦,由此说明了词人的描写手法之高,既是:仿佛石破天惊,于寂寞中听更漏声,甚至连画屏上的鸟都已被惊起,思妇的惆怅更重,那朦朦胧胧的情态也随着这更漏声一扫而空。稍眼看来,上片写景似乎单纯,但却处处都可见情,特别是'惊''起'的气氛笼罩全片,为下片的叙写情怀做了极好的铺垫。


词的下阕呢,紧密承上,转写主人公的居处环境,以静寓动的直接写人,侧重去描写思妇所居之室内情形。过片三句写尽了闺中女儿怅惘寂寞的心思,并通过描写'雾'而引领下文,道出了惆怅,生动的描写了:香雾虽薄就像相思的惆怅挥之不去,却能'透'过重重的帘幕,'雾'以及'透'用得非常的贴切形象。在'谢家池阁'这样精致雅洁的环境里,思妇的心态也只能以'惆怅'两字来概括,足见其凄凄之苦。到了最后三句,'红烛背'三句则进一步描绘了在这孤独,写人兼写境,暗写'君'的无情和冷漠,本以为不听不看不思,未料想,帐帷落下红烛燃尽,君却入梦,相思之情跃然纸上,情中有景景中有意的写法,委婉含蓄之极,令人读后深表同情。


全词动中有静、静中寓动,动静相生,虚实结合,以女子的情态反映相思之情的无奈和愁苦,以移情于物的写法,以惊飞的鸟来暗示思妇不安的心情。

这首词令成功之处在于:字字紧扣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仿若电影每一场景,每一道具都起到它自身的特定作用,这《花间集》里面的小令,也只有着笔老辣的温庭筠才能够做得到。



十二【七绝.春寒】

作者/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婉约公主赏析:


这首诗是号简斋的南宋诗人陈与义写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的七绝。

此诗是作者在'靖康之难'中,避兵于巴陵而借居于一家小圆中,不成想一番春寒不期袭来,使得伤感的作者不禁为郁郁葱葱的花木忧心不已而写下的一首小诗, 这首诗虽然写的只是最普通不过的雨中之景,却生动形象的反映了当地农村那日出而作简单纯朴的生活气息。


诗的首句就直截了当的运用了直叙手法,直接写出了时间、地点,只通过寥寥的'日日风'三个字,就写出了当地此时出现了大家意想不到的'倒春寒'而景象大变。到了第二句则一转写作手法,运用倒装句法,写'春寒'来到时在大风大雨的袭击之下,所带来的灾难随处可见:已经冉冉而放的花朵凋零了 ,未曾开放的蓓蕾不吐蕊了 ,新发的嫩叶也瑟肃了 ,这一切一切的,怎不使作者从心里感到格外的悲哀与害怕呢。至此,诗人那本身就悲天怜悯的心深深的被这一种凄苦愁怀所笼罩着,因此,头两句的'风''寒'既是自然界的风寒,更是南宋小朝廷山河破碎风飘絮的社会风寒,所以,诗人已深深的体会到身世如浮沉雨打萍,他又怎能不感到'怯'呢?


然而,这还不够,紧接下来的第三四句,诗人又将笔锋再次一转,写出了一个无比振奋人心的情景,那就是:'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细看园中,那娇嫩欲滴的海棠,不惜一切的冒着红艳花朵即将受到寒风冷雨的侵凌,犹自不畏严寒在风雨中花开花落,诗人在这里却把它人格化的写活了,从而使得这再平常不过的,本来不受人的思想控制的花开花落,被诗人渲染的如此动人心扉,只一句'独立蒙蒙细雨中'就能够赋予它以一腔的感情,认为海棠花在此时虽然冒着严寒开放,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昂扬挺拔、不惜自我牺牲的精神,把这海棠刻画得如此的生机勃勃,原来,所有所有都是作为铺垫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怀而就的。这样,后两句诗人用类似于刻划松、梅、菊、竹的手法来写海棠,就算有损于自己美丽的'胭脂色',也要傲然'独立'于这风雨中,使得海棠的风骨雅致得到了充分有力的表现,另外,诗人别出心裁的转化杜甫的名句'林花着雨胭脂湿',将它运用得更具风致更具品格更见功力。


这首绝句暗写春寒实咏海棠,巧妙的借海棠的雅致孤高来咏己,暗写诗人自己流亡生活的真实写照。诗中,诗人将咏物诗创作的诀窍使用倒登峰造极,将自己的风骨、品格、雅致融入对海棠的描写中,表达手法高超于此,从而使得这首诗成为咏物诗中流传千古的上乘之作。



十三【谒金门·杨柳陌】

作者/冯延巳


杨柳陌,宝马嘶空无迹。

新著荷衣人未识,年年江海客。


梦觉巫山春色,醉眼飞华狼籍。

起舞不辞无气力,爱君吹玉笛。


婉约公主赏析点评:


冯延巳 (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裕、舒适。


这是词人冯延巳的一首写闺中春梦的小词。上片写人,像神马一样的来去无迹;下片写情,像春梦一样的飘渺浓酣。


首先上片四句:描写一个浪迹江湖的'江海客'的英俊少年形象,首先明确的点出了故事中的地点是一个叫'杨柳陌'的地方,而杨柳暗示的则是少年人正值青春年少的象征,到了次句,写那英俊少年是骑马飞驰而来的,且骑的是一匹用宝物装饰起来的奔驰如飞的、听见嘶叫声的时候,早已跑得无影无踪的骏马,所有这些铺垫都是为了写那个英俊潇洒的人物。'荷衣'句则写那少年虽然衣服光鲜亮丽,但大家对他却还是那么的陌生,而'年年江海客'是估计大家对那英俊少年的想象之辞:他大概是那么一位年年客游的风流倜傥的人物吧。这样,在这首词的上片中,作者只是通过描写了那么短短的四句廿一个字,却巧妙的运用了层层深入的手法去勾画出一位美少年的形象,使得这位美少年仿佛在我们面前闪跃而过,从而留下一个生动鲜活的印象。


接着的下片四句:是写一个见到这位美少年的女子对他的倾慕怀念之情,画面中,由于这个人物给那位女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使她梦寐难忘,从词里的描写可以知道:由相见到入梦的两片之间,作者用跳跃之笔去省略了许多话。首先头两句是泛写梦境,由于她沉醉于那个所见的美少年而显得六神无主,所以感到眼前的所有景物随之的好像也变得'飞花狼籍'起来,而紧接着的'起舞不辞无气力,爱君吹玉笛'两句,则侧重的去描写她对他的爱意倾慕,遣词造句间写得十分的清雅不俗,或许这两句也有点寄托'士为知己者死'的意思把,因为,词到了南唐一班文人手中,就多多少少的表现出来一些士大夫的思想感情,正是如此,南唐词的高度就超出于花间词的艳科绮语,冯延巳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冯延巳词的特点,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因循出新----在继承花间词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和突破。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但文人的气息又很浓,从而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着较大的影响。而冯延巳这首脍炙人口的怀春小词,写得清丽细密、委婉含蓄,并通过以景托情因物起兴的手法,来蕴藏个人的哀怨离愁,即:写人笔调俊爽:写情欲露还藏,这才是他的作品如此为人称道并令人击节叫好的真正原因。



十四《山坡羊·春睡》

作者/王实甫


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香闺一觉伤春睡。柳花飞,小琼姬,一片声雪下呈祥瑞,把团圆梦儿生唤起。谁,不做美?呸,却是你!


婉约公主赏析点评:


这首小令是生于金末元初的戏曲名家王实甫的作品。这是一幅美人春睡图。全曲的意思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香闺一觉伤春睡' 三句,是写此妙龄女子的春睡。首先,'云松螺髻'写这个女子的发式及其睡态。而'香温鸳被'写出女子肌体的美丽,一个'香'字,使读者知道就连那女子盖的被子也都被她身体上的香气熏得清香四溢了,这春睡画面多诱人啊!紧着写到的'掩香闺一觉伤春睡'这句,则是写女子的入睡,这时候,读者可以清楚的知道,上句中的'鸳'字十分含蓄的说明了'伤春睡'的原因,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伤春睡'其实就是双关语,既是伤自然节气的春,也是伤情人离别的春。


第二层,'柳花飞,小琼姬,一片声雪下呈祥瑞。把团圆梦儿生唤起' 四句,是写此妙龄女子在睡梦之中被惊醒。'柳花飞,小琼姬',柳花飞扬春色宜人,作者通过运用拟人手法,把飞扬的柳花比喻为一个美丽娇俏的小姑娘,形象生动,对于此妙龄女子的伤春起到了反衬作用,紧接着的'一片声雪下呈祥瑞,把团圆梦儿生唤起',写的是柳花飞落的响声在不知不觉中惊醒了女子的团圆好梦,将此妙龄女子那份伤春的情绪推向高潮从而显得意境幽远。又一个'生'字,把这个小女子由于好梦被惊醒而气恼不已的神态描绘得活灵活现,教人对这个小女子不由得又怜又爱。


第三层,'谁,不做美?呸,却是你!' 四句,是写此妙龄女子睡梦中被惊醒后的气恼情态。'谁,不做美?',作者通过设问句一语道出女子被惊醒后的懊恼。然后紧下一句'呸,却是你!'则是口语化的灵活运用,直白肯定,这样,怨、恨、怒、嗔等感情全部的呈现出来,充分利用了读者的想象力,仿佛一个娇嗔万千而又媚态可掬的美丽女子已经真真实实的就在眼前,生动活泼且形象逼真。


这首小令通过写女子的春睡,从静态到动态,从室内到室外,将一个妙龄女子伤春恼春的感情描述高度凝聚,将这妙龄女子的内心世界步步推向高潮,诗情画意缠绵悱恻,铺叙细腻委婉动人,堪称花间美人传神之笔。



十五【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作者/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婉约公主赏析点评:


这首词是作者因躲避北方战乱而逃至江南后创作的,主要是通过描写烟雨江南的种种美好,来表达词人对正处于流离失所中的故土的思念之情。


首先上片:头两句是讲述朋友们对词人的规劝,'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是说江南水乡,有着迷人的自然景色,小桥流水朱雀画舫,令人流连忘返,江南的美好那可是人尽皆知的啊,这也只有真正到过江南的人才会有如此深刻强烈的感受吧,而后两句作者侧重写景,描写了'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这些清新别致的江南特色,更是作者对友人所说的'江南好'的进一步肯定。这样,上片四句中,词人通过连续几个动词'尽说''只合''碧于''听'的灵动运用,一幅幅精彩迷人的画面给足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且足以说明,一切都是江南好!


紧接着下片:头两句继续写'江南好',作者通过'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这一细节描写,以小见大,让人领略到江南女子的别样美丽,一个明眸皓齿美艳无比的含情脉脉的买酒女子马上浮现眼前,试问还有那个读者读到这里而不被深深的吸引住而醉身于其中呢.....所以才会有下面这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由衷感叹了,而这最后两句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其实就是作者的真实想法,是作者在暗示当自己年老时,还是要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去的,寥寥两句,正话反说,道出词人对故土的眷恋之深情。


纵观韦庄这首词:写尽江南好景,道尽江南人妙,景人合一,将作者心中对江南的无限爱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对美丽的江南情有独钟。更加可贵的是韦庄词的'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上片前二句的沉郁与后二句的空灵,形成了难以言喻引人心旌的艺术张力。下片则暗用卓文君之典,突出后两句中词人心情的抑郁哀凉,不需技巧的以情取胜,于平淡美好中写出了'拙'的大美境界,从而成为千古名句。



十六【清江引·秋怀】

作者/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

芭蕉雨声秋梦里。


婉约公主赏析点评:


此小令为元代著名散曲作家张可久(约1270~约1350)在瑟肃秋风中接到寄自遥遥万里之外的家信时所写,其中所体现的是一个游子思乡的抒情诗。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此两句,作者首先道出自己的乡思情。描写的是家里来信催问游子的归期,作者特别从空间和时间的两个方面来表现'我'与'家'的相思暌隔,游子在外,终日奔波,忙忙营营,即便想回家也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个'西风'一个'信来'则明明白白说明了事情的原委,'西风'点明的时间是晚秋季节,'信来'指的是家信传来,而'万里',说明游子离家路途之远,亦表明家信万里寄来的来之不易。'问我归期未?',说明家信的内容是催问游子的归期,亦表明了家乡的亲人对游子的急切思念之情。一个'未'字,则说明游子的归期尚未确定。写尽游子的欲思乡而归不得的痛楚困窘的处境。正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恰如其分的写出了此时此地的游子心境心情的最佳写照。


接下来的'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三句,描写的是游子接到家里来信后复杂无奈的痛苦心情,也可以视作是诗人自己因家信问起何日归期而惆怅苦闷的无言应对,在诗里面,红叶以及黄花十分生动形象勾勒了清秋的轮廓,而'雁啼红叶天' 写出了游子之悲。作者写雁啼实是写人啼,暗写游子的无限悲戚,可见作者的构思之巧妙。朗朗秋日,眼望大雁长空飞,自己却有家归不得,那份无可奈何的心情又有谁能共鸣呢,这样,作者写了悲又写到愁,接着的一句'人醉黄花地'简直一鸣惊人,那是怎样的美啊,作者透过黄花遍地开,而慨叹花谢花落,自己依然还是思家心切,正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怎部心中愁绪万千?!尤其是作者在这一背景中通过描写了'雁'、'人',使得这种苍凉冷颓发挥到了极致。最后一句'芭蕉雨声秋梦里',进一步细致的去描写游子的思乡悲愁,天是那'雁啼红叶天',地是那'人醉黄花地',再加上这秋夜的凄凉传来的雨打芭蕉声声,使游子半醒半睡间更增惆怅闲愁,一个'梦'字,又道尽游子的愁哀无言,层层递进阵阵深沉的乡思与有家难归的羁愁,此刻已经明白无疑的足以回答'归期未'的提问了。


纵观此小令,作者的这种思乡情到底有多浓有多深?作者并没有直接外露,却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等等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无限意境,不经意中渲染出一幅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着作者自己浓浓的乡思情,题为'秋怀',秋是客观的景色:怀是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对秋色的描写,表现了游子怀乡的哀愁,感情真挚细腻动人,让读者不由自主的沉醉其中。特别是'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 这一对偶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短短十个字,令人对秋天的美丽浮想翩翩,百读不厌,足见作者的水平之高。



十七【寄征衣】

作者/姚燧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婉约公主赏析点评:


《寄佂衣》是元代河南洛阳散曲名家姚燧(1238-1313)写的,作品描写了一个留守妻子在向前方的丈夫寄征衣时,在寄于部寄之间矛盾痛苦不已的心情。

在古代,由于丈夫离家征战或行役,一到天气转凉时,留守的妻子就会给千里之外的丈夫寄上寒衣以慰相思。而此小令正是以这个思妇的口吻一写而成的。诗中诉说的是天气越来越冷了,在家留守的妻子心中也越来越思念着丈夫,一心想着要寄些自己亲手缝制的棉衣去给丈夫御寒抵冷,但心里却是忐忑不安:把棉衣寄去吧,夫君穿上棉衣不觉寒冷就不会想家了;但不寄棉衣吧,又怕丈夫冻着病着,究竟是寄与不寄呢,内心还真是矛盾不已啊。


这首小令也诗一首抒情小曲,在抒情诗中,通过描写一个留守妇女欲给远在前线的丈夫寄佂衣时的矛盾心理,塑造了一个多情深情贤良淑德的妇女形象,并从这个妇女的内心矛盾中,表现了统治阶级因为大肆佂衣而给贫苦百姓增加的繁重负担和给人民造成的离别之苦,也因此暗示出作者反对战事和同情贫苦大众,以及身在其中的无奈。


这首小令里,作者完完全全的采取了白描手法,语言生动灵活显浅明白,并且通过运用第一人称的方法,着重于矛盾心理的刻画,围绕这在冷冬里寄于不寄征衣间的痛苦选择,将内心的矛盾逐次展开,到了最后,归结到一个'难'字上,诗虽然短小,但感情却十分细腻,并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此小令虽然写的是思妇佂衣寄于不寄间的两难境地,却成功的通过描写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来突出表现人物性格体现主题的,并反映出二者间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只是因为留守的思妇情到痴处使然。


姚燧此首小令,不从寄衣入手,反其道而行之,主要着眼于心理描写,着眼于'欲寄'与'不寄'的内心矛盾,这样,全曲虽没有从正面描写思念,但却通过描写妻子内心深处的两为其难,从小处到大处,更加显示出她对丈夫的爱之深念之切。只短短的二十四字,便将一个留守思妇情深一片的细腻微妙心理,画龙点睛而出,构思新颖巧妙异常,实乃高明之至也。



十八【水仙子.夜雨】

作者/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婉约公主赏析点评 :


这首小令是元代散曲作家徐再思(字德可,曾任嘉兴路吏)所写。


这是一首相思夜曲,表述的是作者在客途旅店中遇到夜雨,于百感交集中产生的无限相思。全曲中作者紧紧扣住'雨夜'的特点 ,并运用清新灵动的语言,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情真意哀的深秋雨夜图。


首先,'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这三句,曲一开始,作者就以梧桐叶落的飘然有声,点出了此时已经深秋时节,又有雨打芭蕉声声,密密集集的恰似打在心上,使人万千惆怅无限凄凉。更加巧妙的是,作者给了秋声音,给了秋愁怨,'一声'对'一声','一点'对'一点',大大的深化了意境。


接着,'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作者首先连用两个'三更'来点出'归梦'之难成而变得夜不能眠,接着,作者又继续描写灯花落尽,曾经下棋后还没有收拾好的残局,一步一步的都是为了更好的表现出深秋雨夜的凄凉与愁苦,特别通过'归梦'这句中的重点,不但说明了作者本人愁思的由来,也未下面的描写打下了更好的铺垫。即作者用了这么多语言描写了一个清冷孤苦的夜晚,其实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叹新丰逆旅淹留。新丰,估计应该是作者客居的所在地,而作者的故乡乃是江南秀美之乡浙江嘉兴,因而此时的作者只能长叹不已,只一个'叹'字,就把作者身在异乡为异客故土难回的愁苦情感尽收其中。


接着,'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这三句,作者从描写夜雨景色转到到心头愁苦的具体描写。一句'枕上十年事'包括了十年前尘往事的多少回忆啊,而'江南二老忧'写出了父母对身在外乡的儿子的惦记和担忧,整整十年啊,不曾见过儿子一面,人生又有多少个十年呢,真是:儿行千里父母担忧啊,儿作者也一样的想念父母,孤寂怨恨,忏悔思亲,各种情感搅得作者心绪不宁,痛苦不堪,也强烈的冲击着读者的心灵,这就是'都到心头'的实际含义。


此曲通过写旅人的离愁别绪,情景交融,言短意长。起三句鼎足对,借助数字对秋色的描写,妥帖自然,借景抒情中溶入寓言写物,在情景交融中真切地吐露了游子'旅思'之情。到了中间段明确点出痛苦根源,由感而发的语淡味浓,令人读了不禁动容。末三句:'枕上十年事, 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却巧妙的运用了侧面落笔的手法,使得此曲更加独特而深扣人心,特别末句'都在心头'四字的戛然而止用得十分高明,轻易的达到了欲语还休又引人遐思荡气回肠之功效。


全曲语言朴实无华,自然流畅,且感情真挚动人,没有一点做作痕迹,可见徐再思深厚的写作功力,真是一首雨夜相思佳令。



十九【鸣筝】

作者/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婉约公主赏析点评:


这首小诗是唐代诗人李端所写。


诗歌描摹了一位弹筝美女,为博取知音青睐而故意弄出差错的情态。透视出鸣筝女的心理状态及对女子的洞察入微,对鸣筝女的描写细腻独特婉转优雅,从此诗看,诗中的 '听筝'应是听奏筝有感。但从题意看似乎应作'鸣筝'来得有味而又生动。


此诗轻捷洒脱寥寥数语之余,准确无误的抓住最能突出主题的部分,在读者面前大手笔的展现了一幅线条流畅动态鲜明的舞台人物速写图。


首先诗的前二句是写弹筝美人坐在华美的房舍前拨弄筝弦,那优美的乐声从弦轴里源源不断的传送出来,它所绘出来的画面绝对是绝妙无比的。首句中写了琴声之美,而次句写的则是弹筝者之美,那闪光的琴柱、白嫩的巧手、素雅的琴房如在目前,但此时却没有听到琴声,也许是那精湛的才艺、如仙的风姿、高雅的环境使得诗人沉醉其中了。


诗的后二句写鸣筝女故意弹错弦筝以博取青睐,这才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它充分体现出作者创作手法的巧妙,即出乎意料的不使用通常的写法,而是通过去写此鸣筝女为了引起知音的注意而故意错拨筝弦,并通过错拨筝弦来找寻知音---即心目中的那精通音律的三国周郎,真是误非真误,鸣筝女的可爱聪颖不由的跃然纸上。正是这种真真假假弄巧成拙,而在那无言的一顾中得到了奇妙的统一,意韵无穷。


此诗的妙处就在于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进行细节描写,抓住了生活中体现人物心理状态的典型细节,将弹筝女子的微妙心理,一种邀宠之情描写到传神之极,诗的写法象速写似素描,对弹筝女形象的描写是十分成功的。



二十【桃花溪】

作者/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婉约公主赏析点评:


这是唐朝诗人张旭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的一首七绝,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


这首诗由远外落笔,首先通过对桃花溪美丽景色的描写及对石畔间渔人的询问,以此为由来寻找桃源,抒写了作者心中那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首句'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写远景,那小桥隐隐,那烟雾朦胧,只一个'隔'字,就道出诗人是在远远的观看,飞桥野烟,这两种景物之间相互映衬,美丽至极。接着的第二句,'石矶西畔问渔船',写到诗人一人静静的站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的渔船恍惚出神,此时,他几乎把眼前的渔人当成当年那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了,不由自主的'问渔船',就这一个'问'字,融成了一个艺术整体,让诗人自然自入到画图之中,并使得读者从这幅山清水秀的画面中,山水容光以及人物的情态一并入目,心中那'问'字便冲口而出,紧接着,诗人的描写再由远到近,继续递进。到了第三句的'桃花尽日随流水',写桃花流水,落英缤纷,渔舟轻泛,一个'尽'之,好形象的写出了桃花之美桃花之多,那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在桃源洞口,好一个世外桃源神仙之地啊,最后尾句'洞在清溪何处边',诗人通过感慨,但见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不知那理想的世外桃源洞在清溪的什么地方呢?让诗到此戛然止笔,并且通过提出问题而引起人们种种美妙的遐想,隐约地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

张旭作为盛唐的一位七绝名家,将这首诗由远而近由实及虚,不断的变换角度来展现景物,笔触洒脱而不繁琐。


再加上诗人另开思路,构思婉曲,空灵剔透,清淡描写,蕴藉不觉,从而使作品赏心悦目,从而让读者意犹未尽,从而创造出一个情景若画趣味深远的世外桃源境界。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