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领夫妻“隐居”太湖边开书院

 苏迷 2017-05-21
白领夫妻“隐居”太湖边开书院
想让更多的孩子有一个快乐童年

 
  城事·人物

  本报记者朱雪芬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这是网络上很火的一句话。半年前来到东山莫厘村定居的王雷鸣和苏海婷夫妻,放弃曾经的高薪工作,带着8岁的儿子在太湖边“隐居”,并开办了一家书院,每天与“子曰诗云”作伴,他们将眼前的生活过成了诗与远方。夫妻俩有一个愿望,希望能让更多的孩子有一个快乐童年。

  开书院的初衷是为了快乐

  驱车进入东山,沿着太湖边的山路一直往前开,在一处拐角处出现了书院的牌子。这里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走进院子能看到开得正艳的月季花,耳边是悦耳的鸟鸣声,还有琅琅读书声。一位老人坐在屋檐下剥新鲜的蚕豆,王雷鸣跟着房东老夫妻在厨房里忙碌,苏海婷在课堂上管着七八个孩子。虽说是书院,感觉却更像是一个家。
  一堂课结束,孩子们飞奔到院子里,男孩围在一起玩泥巴,女孩捧着书闲聊。“我们就是想让孩子们快乐!”看着院子里的场景,王雷鸣自言自语地说了这么一句。快乐两个字,是王雷鸣夫妻俩当初毅然决然辞职“归隐”的初衷。曾经,夫妻俩分别是安徽宿州两家国有银行的职员,在大多数人眼中,这个职业让人羡慕。然而,大儿子13岁时,出现了沉迷网络、不爱上学、叛逆等表现,夫妻俩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2008年,一次朋友聚会上,苏海婷见到了一个3岁的女孩背诵论语,牙牙学语的样子,十分可爱。听说这个孩子正在上私塾,苏海婷起了好奇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了解,她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化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于是不顾父母的反对,辞去了银行的工作,加入到读经教育的队伍。
  2010年,小儿子出生,夫妻俩开始重新思考未来的生活。他们决定,让小儿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自此,归隐开书院的念头一发不可收拾。

  在太湖边找到了归宿

  为了找到合适的地方,苏海婷带着小儿子辗转北京、安徽多地,但是去过的书院总让她有不满意的地方。2015年,苏海婷来苏州参加读经活动,第一次到东山,就爱上了这个地方。“太美了!青山碧水,人文底蕴深厚,又远离城市的喧嚣。”如今说起当时的感受,苏海婷仍有些激动。当天,她给远在北京的王雷鸣打了电话,讲诉在东山看到的一切。2015年底,王雷鸣特意来了一趟东山。“在东山转了一圈后,我就决定留在这里。”王雷鸣说,第一次看到现在这座书院的房子,他就把定金交了。回到北京后,他结束自己在那里的一切事务,甚至辞去了工作。2016年4月中旬,他回到东山,这一次再也没走。2017年初,书院正式开堂授课,一家三口也在太湖边定居了下来。
  太湖边的生活,悠闲而自在,每天早上能听到鸟叫,一开门就是花、树、草。在这里,他们将孩子的身心健康视为根本,讲求快乐学习。王雷鸣和妻子认为,一天之计在于晨,要让孩子开心学习,这一天就得从接触大自然开始。每天早上5点半,书院的老师和孩子会一起去爬山、打拳。一路上,教孩子们认识各种不同的花草、野果和中草药,还会采摘品尝。枇杷、杨梅是东山特产,也成了孩子们自然课上的必修内容,观察枇杷开花、结果、成熟,亲自动手疏果、采摘。到了不同的节气,孩子们会去观察植物,感受天气变化,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

  “耕读生活”在这里实现

  书院开了半年,已经有8个孩子来这里上课,王雷鸣8岁的儿子也是其中之一。每天,除了早上爬山、打拳,孩子们白天要在课堂上诵读经典。记者看到,每个孩子的课桌上放的书都不一样,《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都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经典。“孩子的成长就像竹子一样,打好了基础才能在未来快速拔节,读经就是为了练好基本功,今后的学习才能事半功倍。”苏海婷说,孔夫子提倡“有教无类”,他们开办这个书院,就是希望能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最大可能地发挥各自的长处。除了诵读经典,孩子们在书院里,还要学习英语,课间会打篮球、射箭、种菜等。
  孩子们吃住、学习都在书院里,为了让他们吃到最新鲜的食物,夫妻俩每周会有两天早上4点起床,亲手给孩子们做馒头当早餐。正是因为这样的朝夕相处,孩子们亲密地喊他们“王爸爸”、“苏妈妈”。苏海婷说,孩子们的快乐,让他们有了坚持下去的理由。为了让更多的人能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夫妻俩还会在周末和假期开办公益的经典诵读活动。
  如今的生活,对于夫妻俩来说,是他们梦想中的诗,近在眼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