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论记忆力与写作——答复田总管《记忆力好的人,是否写作水平一定高?》

 王天神 2017-05-21

大约半年前,我写了一篇名叫《记性决定文采!经常忘事的人,写不出好文章》的文章,最近承蒙“谈写作专题”的田总管厚爱,突然把这篇旧作翻出来,并谈论了一些他对记性与写作关系的看法。我对他这种“挖坟”行为和质疑精神表示十二分的支持,顺便就他的这篇文章和我的那篇旧文,放到一起再写一篇,探讨一些相关的问题,以及我的部分最新的思考成果。

1.关于那篇旧文

首先,我去年十一月写的那篇文章是有一定指向性的,文中观点并不是想要表述“记忆力是提高写作水平最重要或唯一的能力”这样的倾向。不过可能我行文措辞比较激烈,对一些普遍现象多有揶揄之言,为了加强表达效果,以致读者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那篇文章的主旨大概有两点,第一是培养写作基本功的重要性,其次是良好的记忆力是锻炼基本功的有效准备。当时在简书,以及“奇思妙想专题”内部有一股比较浮躁的风气,就是认为只要坚持完成对得起自己良心的“输入”“输出”,就能够实现量变到质变,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当时我觉得这种想法,显然是出于一种盲目乐观的心态,以为仗打多了,革命必胜,是不正确的。

因此,在那之前,我就写有一篇叫《提高短篇创作水平的三个秘诀》的文章,提到夯实写作基本功的三个方法,而这篇关于记忆力的探讨,只是前者的一个补充。通过这个“一点准备(记忆力)三项策略(词汇量、译景法、心读法)”的归纳,构建我关于“写作基本功”的一个较完整的理论矩阵。

所以田总管说的没有错,他讲:“写作主要靠非凡的感受力和洞察力。而不是记忆力。”写作的确不是单靠记忆力就能成就的,包括感受力在内的各方面的能力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创作本身是一件复杂而精密的工作,不可能通过培养单一的能力妄图一蹴而就。而记忆力在我的理论中只是其中一个硬件能力,并非全部。我以前也写过一篇专门谈“感受力脱敏”的文章。

2.关于记忆力

半年前我写那篇文章的时候,有些观点还不太成熟,以至于原文中概念表述得不甚严谨,尤其是关于记忆力的定义,十分模糊。

其实“记忆”一词应该是分成两个动作,第一是“记取”、第二是“回忆”。这两者可谓相辅相成,记取是回忆的材料来源,而回忆则反过来影响记取的质量。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他开始懂事说话,配合着脑部的发育,人会主动地开始记取他的所见所闻,虽然儿童时期的我们没有所谓“知识体系”可言,这一时期的记取大多属于“死记硬背”。但由于没有“前置干扰”,记取的效果还算不错。

而在我们大脑中的知识材料形成一个简单的体系之后,我们的记取过程就变得相对复杂了。这时候的记取跟回忆开始联合起作用,也就是完整的记忆过程,它是一个将“新东西”放进“旧抽屉”的一连串下意识的动作,从而不断完善(填补)我们的“知识体系”。

知识只有被联结起来,才能记得牢靠,散落的知识点,一旦时间久远,就很难在茫茫脑海中重新寻回。这其中为“记取”和“回忆”架起桥梁的就是联系(联想)能力,这种能力是一切思辨的基础,也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能力之一。

所以田总管谈到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自己背课文时记性不佳,但是写起文章并没有太多阻碍,用我以上对记忆力的定义来解释,即对课文的记取能力不佳,而对生活的回忆能力正常。之所以背不了课文,原因很多,不排除心理上的抵触等等。当然,背课文这事本身就是反人类的,不背也罢。但记取却不必然意味着背诵,正如我在那篇旧文里提到的,记取是一种意识,背诵只是用来强化这种意识。背诵不是最终目的,背诵的内容更不是最终目的,背诵本身只是一种“魔鬼”训练的方式。

3.关于记忆力对写作的作用

田总管在他的文章中写到以下几句话:

往往过于刻意的记忆会对我们的大脑带来更多负担,而影响写作的发挥。

尼采曾经说过:'有些人因为记忆太好而成不了作家'。

记忆力,记住的还是别人的东西。

这些说法都有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混淆了“背诵的内容”和记忆力的差别。培养记忆力并非提倡背诵范文和模板,更不是记忆套路。也就是说,当你写一篇名叫《背影》的文章时,你脑子里应该回忆起的是某某人的背影,以及你对这个背影的感受,而不是回忆起朱自清那篇著名的散文。

背诵过的经典名篇当然可以说是脑子中的一种负担,也的确是“别人的东西”,也如尼采所说的,记太多这类“范文”,反而会阻碍才情,这一点我是同意的。

不过如前所述,我所谈的培养记忆力,是一种记忆的意识。就像同样身处一地,画家或侦探出于他们的职业习惯,会比普通人记下更多的细节。这些细节在他们之后的创作或断案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记忆力对写作的辅助效果也是如此,见人之所见,察人之未察。从这层意义上讲,记忆力和观察力只不过是同种能力的不同表述。

记忆讲究效率、精确度和持久性,也就是,花很少的时间记东西,记得又准确,而且过了很长时间还记得,需要培养的,恰恰就是这三方面的能力。

在这一点上,田总管的观点跟我是一样的,只不过他对我那篇文章的意思有一点误会。记忆力好不好,与写作水平并非正相关。

以上3个小节写来只为消解误会,并做适当的补遗。

4.关于“记住当时的感受”

有关这一点,田总管原文中是这样表述的:

记住你当时的感受。

比如我描写秋天,我仅仅需要记得对秋天的感受,也就是秋天所勾起的那种思想和感情,很重要。至于称为素材的那一切---人物、事件、个别的情况和细节,我凭经验知道,在一定时间内都万无一失地深藏在这种对秋天的感受之中。只要我在某一篇小说中一回到这种感觉中去,这一切就会立刻出现在我的记忆里,倾注到稿纸上去。

我给这种方法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内求法”。

王阳明有言:“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这同样适用于我们写作,素材本来就已经在我们心中,何必去外探求呢?

(粗体为原文作者所加)

这种方法其实谈不上叫“内求法”,因为你必然是经历过“秋天”,才能回忆出对秋天的感受,而你所回忆出的,既不是南北极的秋天,也不是赤道上的秋天,而是你所处那一地域的秋天。你不可能格“秋天”而致知,光盯着“秋天”这两个字,就写出一篇“秋颂”来。所以实际上还是“外求”。

据我推测,田总管讲“内求”的时候,他的目的应该是与范文写作划清界限,不过他的“内求”却不是王阳明的内求,王阳明讲的是“反省”,而且求的是“道”。而田总管强调的是对现实经验的回忆。不过,所谓“闭门造车”,错不在“闭门”,而在人本身。大师找个清静地方闭门修炼,益处多多,普通人闭门,大多闭不出什么门道。

以上是认识论的问题,接着回过头谈写作。

我之所以说记忆力只是一个补充,是因为记忆力本身解决不了问题。比如说,就算记性很好,去过哪个地方,都能把一草一木记忆得一清二楚,在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但是如果你不会画画,你也画不出来,因为你缺失“绘画的语言”。

写文章同样是个技术活,并不是一定要有什么天赋才能写,普通人只要掌握了一套丰富的语言,自然也比较有可能写得好。掌握语言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既能帮你付诸文字,还能增加你的记忆路径、提高你的记忆效果。

一个热爱写作的人,在看到感兴趣的物景时,会很自然地将现实所见转换成文字(正如田总管说的,“时时记得你的文”)。而作品与实景之间,显然隔着语言这一中介,你词汇丰富,转换就精确生动,对画面的记忆也更详尽,词汇匮乏,自然就反之。这也就是我提倡阅读结合词汇记忆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提倡记词汇,但不提倡背文章。

所以说,“记住当时的感受”,可是你靠什么去记住呢?需要依靠语言(或说“话语”)。以福柯为代表的新历史主义甚至认为“语言构建世界”。事实可能没那么夸张,但是丰富的语言显然也“丰富着”我们的感受力,就算你内心敏感,可是你无法“定义”那种微妙感受也是枉然。而丰富的语言往往需要刻意练习去强化它,毕竟语言是“心外之物”,无法“内求”。

5.关于才华

我之前写过很多篇“谈写作”的文字,有些是谈文学理论,有些是讲创作理论,但我几乎没有提到“才华”这个问题,在这一点上我比较谨慎。事实上我所持的,也跟简书里很多朋友的观点不太相同。

简书中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大致分为两派,一种是“唯努力派”,认为所有人无论资质,只要努力写作就能写得好。另一种是“唯天赋派”,认为写作靠才华、灵气、天赋、灵感等等,没有这些,永远写不好。

前者我当然不认同,这纯粹是初学者常犯的幼稚病。对后者我也一直有所保留,至少“才华”这事不能决定一切。

在去年的一篇文章中,有一个签约作者给我留言说:写作重在坚持。当时我回复了她一段话,后来奇思专题的文友“老周”将其戏称为“图特的五段论”,内容如下:

我个人觉得这是分阶段的事情,坚持可以让你从第一阶跨上第二阶。从第二阶开始,你最需要的是正确的方法。然后从第三阶到第四阶,必备强大的悟性。直到第五阶,就只能拼天赋了。你所说的“思考”直接指向领悟能力的培养。这几个方面在每个阶段都是需要的,但是各个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为什么你写再多也成不了作家?》)

用之前很流行的一句话说,就是“凭现在很多人的努力水平,还不到论天赋的程度”。这也表述了我自己思考一些事情和现象时,始终秉持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阶段论”。包括我后来写的那篇伪书单《五个阶段10本书,手把手带你跨越小说创作门槛》,也是为了表达“分阶段”的想法。

所以,写作并不光靠才华与天赋,而把才华和写作进行强关联,本身也有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嫌疑。因为才华从何而来呢?阅读经验?童年教育经历?人生经历?机缘?悟性?遗传?好像都是,好像又不全是。才华只是在写作中扮演一个锦上添花的角色,好比足球比赛,1:0的胜利积3分,10:0也是积3分,10:0当然痛快点,但是有时也不如终场绝杀的1:0来得振奋。

才华并不是写作必要的东西,更不是成为作家所必备的。不是有才华就能写得好,有才华也可能写得很粗糙。也许你可以从某些作品里看出一种叫“灵性”的东西,但是这种东西只不过是一种“可能性”,与成熟还有距离。

当然,按照现实功利的说法,有才华并且写得好,也不代表必然出名当作家。因为自己太有才华,却不得赏识而自怨自艾者众多。这些人默默无闻,不为人知,所以我们总以为出名的都有才,并且反推出有才的就该出名。一将功成,总是伴随着许多能力相当的人被埋没。所以才华之玄虚,比之运气缘分,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没才华的人也不需要丧失信心,只要稍微读一读文学史,你就会发现,文学史一般会记录两类作品,第一类是经典作品,其特点是写得无可挑剔,且流传甚广。如《红楼梦》。第二类叫重要作品,其特点是写得不一定好,甚至人物形象刻板生硬,也没多少优美的语言,但是符合某个时期的意识形态和宣传目的,所以妇孺皆知。像《红岩》《红旗谱》之类。这三部“红”的作品,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不是非得“人中龙凤”才能撰写名篇。

受到时下一些文艺舆论的影响,很多热爱文学的青年朋友总是把目光盯死在像鲁迅、张爱玲、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之类天才选手身上。其实就中国的文学史,像胡适、巴金、茅盾、郭沫若、郁达夫、叶圣陶等名作家,都谈不上是什么文学天才,更谈不上开创什么独特的风格。他们主要依赖的是深厚的旧学功底,兼之比别人稍早地接触西方现代文艺,文化水平高,所以信手写来,也成佳构。

希望以上所述,能够稍微解开田总管所生的疑窦。如果还有需要探讨的地方,请多多地、及时地提出,我是十分乐意探讨文学话题的,也十分乐意把我一些想法与大家分享。


田总管原文链接:《记忆力好的人,是否写作水平一定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