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闻有这样一家人 ◆ ◆ ◆ 李青 大千世界,五彩斑澜。很多事情,没有亲身经历就不会明白,没有亲眼看到,你也不知道他们怎样生活。世上的每个人,每个地方都在放映着不同的场景。在徐闻沿海的和安圩,就有这样一家人,祖孙三代演绎着他们独特的生活。他们家境平庸,就算有着天大的委屈,也付之一笑;他们并不被别人理解,但他们心中那团为教育事业奋进的烈火永不熄灭;他们不论世道艰辛,都苦苦冥素,不离不弃,坚强的意志不被困难所打倒。这一门三代校长,他们个个朴实、纯真、善良,他们是被誉为“书香门第”的李道伦一家。 赤脚过河的祖父李兆彬 李兆彬小时十分聪慧,7岁能背四书五经,8岁入学,16岁以优异成绩毕业。毕业后,被和安当地村庄聘为私塾先生,并自办私塾。他对学生“讲书”特别认真,一字一句讲得清清楚楚,这使众多学生得到了教育,例如《三字经》上的“苟不教”,如果李兆彬不讲,小孩子当然弄不懂,只当是“狗不叫”。当念不讲,学生自然味同嚼蜡,提不起学习兴趣,李兆彬运用身边发生的事和神童好学例子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民国二十一年(1934)秋,当地流行传染病,李兆彬边教学边师从老中医学医,他刻苦学习,能整本背诵《汤头歌》等书籍,对内经伤寒、肝胆等经典著作精髓有较深刻的理解,并勤于实践,医术精湛。一次,调风村民把一名奄奄一息病人急送李兆彬家。患者已数天未进食,神昏谵语,当地郎中医治尚无效果。面对垂危的病人,李兆彬临危不乱,诊得脉息已沉,用大承气汤灌下,荡涤实热,攻下积滞,不久病人便矢气频转,泻下硬粪近十枚,当天退热身轻,荡除实热,神志转清。一时间,李兆彬在和安调风一带名声鹊起,有“妙手郎中”之誉。 在白色恐怖年代,李兆彬经常冒着生命危险,为游击队长欧立新等送医送药,根治顽疾,并支持长子李道经走上革命道路。 解放后,德高望重的李兆彬被群众推选为和安联村村长,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解放海南岛支前工作中,凭着出众的口才召开会议,上门座谈,发动群众,10多条村庄掀起广泛高涨的支前热潮,征得大批物资,在取得战争胜利中发挥了作用。前来李兆彬家领取物资的解放军官兵不约而同地夸他“顶瓜瓜、好乡亲、好村长,胜利后再来报亲恩……”晚年,李兆彬在和安圩经营药店,用有生之年行医济世。 栽木树人的父亲李道伦 与李兆彬相比,李道伦可谓家族中的突出人物,少年时任村儿童团团长,秘密为党组织送信,后来成为徐闻县东部地区有较大影响的小学校长与“民间教育家”。 李道伦受上辈的影响较大,他从小随父亲李兆彬在私塾读书,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年熟读诸子之书,后来接受新文化的熏陶。1958年,李道伦当上人民教师,一直在下洋、锦和、和安等基层小学及初中部任教,培养的学子中有的成为县处级领导。1986年,退休后的李道伦奔波在雷州调风、新寮大文、和安晨晖民办学校之间,教学上开创了沿海现代民办小学教育之先河。 李道伦在下洋边坡小学任教期间,努力钻研,任劳任怨,每天都早早到校,去教室转一圈,给学困生辅导,或与部分学生淡心,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任教四年级语文,又担任班主任,压力虽大,李道伦依然无所畏惧,坚守在三尺讲台上。他坚持让学生写日记,写身边事,写心里话,写出自己真情实感,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他们健康成长。功史不负有心人,1962年至1964年他所教的班级在期末统考中均取得全镇前三名的优异成绩,他先后获得“先进班主任”、“五好教师”、“优秀辅导员”等殊荣。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李道伦自筹30多万元,在和安镇丰园街创办了春晖小学,有一年级至五年级8个班,学生350多人。此间,他勇于革新、善于管理,师资力量较雄厚,学校聘请的教师月薪比当时公办学校教师的待遇还优厚。短短几年,这间民办学校办得红红火火,远近学生纷纷来校就读,受到县教育局表扬,授匾道“精心育苗苗出壮,巧手浇花花灿烂”。和安许多高考学子均出自该校。 李道伦真正让人折服的还是他在教学上的功夫。他首先做到的是挖掘优秀教师,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李道伦认为,“小学教育,乃基础教育之母,关系甚重”。所以他谆谆以其父李兆彬的“去私、慎行、心平、笔勤”四箴自儆,以“诚毅”为校训,精心设计管理和校务实施方案,建立一系列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及课程实施。 春晖学校的创办,大大缓解和安镇公立学校的压力,提升和安教育的普及率,但也面临着生存发展的困难,由于扶持贫困生和学生欠费原因,李道伦以儿子儿媳的养虾、饮食业营利资金贴补办学。困难时,他与教师言定,每学期先发五个月薪水,教师皆乐意。贫困学生的食宿均由学校免费提供。 李道伦不仅对教学办学认真,对自己的行为,从来就是一丝不苟、廉洁奉公,真正做到一尘不染,不滥公家一张信纸信封。他自备茶水,平常都用自家的,只有在来人接谈公事时,才用上公家的茶水。这对现代人来说是那么不可思议,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这位师长是何等严谨和自律。 上世纪五十年代及文革期间,李道伦曾因错划成分和反革命罪被清退拘捕,受尽折磨,劳役期间险些冤死。改革开放后,李道伦冤案得到平反,然而,“不幸的一个温馨鸟巢已被风雨摧残得千疮百孔,一脉天然完美的亲情被政治暴力折得七零八落……”。即使这样,在平反之后,他挥毫书写:“漫漫岁月,与世隔绝,一旦改革并享受教师待遇,白纸黑字,兴奋心情自不待言,对党和政府感佩远非笔墨可以形容。” 如今83岁高龄的李道伦老人,仍在家里经营着自家“小书店”,研究时事,关注民生和教育事业,所以有人戏称:平常百姓人家的国事是写在道伦伯的脑库里。 为人师表的儿子李德力 李德力系李道伦之子,小学高级教师,现任和安金鸡小学校长,从教三十年,一心扑在教育教学中,他的人生格言是:倾注心血的爱能使孩子们早日鲜花绽放。经过多年的为人师表,他虽然没有那么多感天泣地的故事情节,但也有印象深刻意义深长的故事情景。 人人都是说教学苦,在古代有家有五斗米,不做孩子王的说法。的确,李德力觉得做一个教师挺苦挺累,做一个好教师更苦更累了,但这是自己选择的职业,所以要做的只是默默工作。 1986年8月,李德力毫不悬念地成为一名教师,来到了四面环海的冬松小学,应该说真正开始他的教学生涯是在上班的半年后。当时,他接任班主任的那个班是个差班,刚开学,学生上课不认真,下课追打,作业拖欠,卫生不到位,毫无集体感。李德力经过深入了解,得知班里大多数学生没有学习目的,对自己缺乏信心。于是,他把班里比较好的学生组织起来,和同学们商量怎样形成这个班级集体,怎样团结起来做好后进生的工作。他以组织学生参加校运会为突破口,争取优胜,从而使全体学生看到自己的力量和希望。校运会前,李德力与体育教师制定严格训练计划,对运动队布置比赛要领,调动小运动员们的积极性,班级终于获得校运会总分第一,这对全班同学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后来这个班有多名后进生考上国本省本。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是李德力的态度,“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我只在乎自己怎么做”是他的自我要求。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他将对党和人民的热爱融入工作实际之中,农村落后的教育现状,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13年中,李德力被任命为和安镇金鸡小学校长,他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大胆尝试并实施“贵生课堂”创新教学方法,努力将一个个充满灵气的农村孩子的培育成才。近几年,金鸡小学参加全镇语文、数学等竞赛,总占位均名列全镇前茅。经过多年的努力,将一个地处边远,师资不强,生源匮乏,教学质量落后的金鸡小学,办成了群众满意、家长放心、教师安心、学子成才、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好学校,李德力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 (作者系徐闻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徐闻视窗投稿微信:iXuWeni |
|
来自: jtq感恩一切 > 《雷州名人姓氏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