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守信(928年—984年) ,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开国将领。石守信在后周时,参与高平之战、淮南之战,累官殿前都指挥使、义成军节度使,与赵匡胤结为异姓兄弟,成为“义社十兄弟”的成员。北宋建立后,率军讨平李筠、李重进叛乱,出任马步军副侍卫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等职。 宋朝建立后,石守信列在六位主要开国元勋(翊戴功臣)之首,升任马步军副侍卫都指挥使,并改兼归德军(宋州)节度使。 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在结束五代十国局面的过程中,北宋统治者着重考虑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使唐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跋扈局面不再继续出现;二是如何使赵宋王朝长期巩固下去,不再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末,宋太祖平定李筠及李重进叛乱后的一天,召见赵普问道:“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我要从此息灭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赵普精通治道,对这些问题也早有所考虑,听了太祖的发问,他便说这个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治理的办法也没有奇巧可施,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赵普的话还没说完,宋太祖就连声说:“你不用再说了,我全明白了”。 公元962年的一天,赵匡胤请石守信等高级将领喝酒。酒至半酣,赵匡胤说:“我若没有诸位,也当不了皇帝。虽然我贵为天子,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当了皇帝后,我一直没有好好睡过。” 皇帝的这番话,让石守信等人大惊失色。赵匡胤接着说:“有朝一日,有人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纵然你不想造反,到时还由得你们吗?” 第二天,石守信等人纷纷请求辞职,赵匡胤一一准奏。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石守信等人并没有想到赵匡胤会解除他们的兵权。所谓的杯酒释兵权,是赵匡胤自编自导的一出‘戏’。石守信等将领,是在他的引导之下解除兵权的。交出兵权后,石守信到郓州(今山东东平)任天平军节度使,时年34岁。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石守信认识到:皇帝对他的猜忌,并不那么容易消除。石守信有位朋友姓梁,其子梁周翰文才出众,很受石守信待见。梁周翰也很有本事,赵匡胤想让他留在自己身边当“秘书”。 在一次酒宴上,赵匡胤对石守信说了这个想法。石守信回家后,将这一好消息告诉了梁周翰。梁周翰急忙上书一封,对皇帝表示感谢。不料,收到“感谢信”的赵匡胤龙颜大怒,不仅撤销了这项任命,还把梁周翰赶出京城。 石守信明白,赵匡胤明着是贬谪梁周翰,暗地里是责怪他插手政治,干预人事任免。认识到这一点,石守信从此不问政治,在天平军节度使的岗位上埋头“苦干”,“专事聚敛,积财巨万”,践行“享乐主义价值观”。 宋太宗即位,石守信使相衔升为中书令,石守信自出任天平军节度使总共十七年未曾调任,专事聚敛,积财巨万。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罢天平军节度使,改以中书令衔任西京(洛阳)留守。石守信崇奉佛教,在西京建造崇德寺,招募民夫运输建筑材料,驱赶压迫工人十分厉害,但是不给工钱,很多工人因为这样受苦,民夫纷纷抱怨石守信黑心抠门。消息传至京城,赵光义不怒反笑,觉得不用担心这位开国元勋会造反了。石守信也明白,虽然皇帝换了,自己的处境仍然没有变。 太平兴国(979年)四年,宋太宗亲征灭北汉,遂即移军进攻辽南京幽都府,起用石守信督前军。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之战,太宗亲自督战,但宋军大败,太宗狼狈逃回。同年八月,宋太宗将战败的责任推给诸将,石守信以“督前军失律”的罪名,被“责授崇信军节度使兼中书令”。但不久,朝廷又进封石守信为卫国公。 不管是贬还是安抚,石守信都一一接受,没有进行任何辩解,体现了他完全服从、明哲保身的态度,也保住了荣华富贵。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移任镇安军(陈州,今河南淮阳)节度使。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六月,石守信逝世,终年五十七岁,追封威武郡王,赐谥“武烈”。 石守信死后,被葬于“河南洛阳县平乐乡宣武村”。相传宣武村原是唐代武则天的花园,因石守信葬在这里,其子孙卒后也都归葬“宣武村梓泽源之先茔”,这里便逐渐形成了规模庞大、碑碣林立的家族墓地,该村也因此更名为石碑凹村。至今这里还保留着两通高大的石碑,不过不是石守信的,而分属于其长子石保兴、次子石保吉。一代名将石守信的墓,现在已无地面遗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