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匠心]泥造万象 重塑中华经典艺术

 睿智。启点 2017-05-22

徐氏泥彩塑

匠心09期



在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一个稍显偏僻的街道,两间简陋临街铺面里一横一竖放着两个展柜,铺面内没有开灯,略显昏暗,铺面门口的柱子上挂着一块牌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氏泥彩塑”。



徐兴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氏泥彩塑第四代传承人。


徐氏泥彩塑是一种家族传承的民间工艺。其作品用黄泥、粘土就地取材,先绘图设计(包括白描、效果图和施工图),再扎架、砌粗坯、上细泥等白坯完成待干,修补后,刮灰打磨,作立彩花纹,上彩贴金,开相完成。


“爸,有记者过来了。”随着年轻人的招呼,一个略显清瘦,颇有精神的老人从铺面里间伸出了头,让这个地方增添了几许生气。这个老人叫徐兴国,今年63岁,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氏泥彩塑第四代传承人。



[ 徐氏泥塑 ] 入非遗



在两个展柜里展出的作品不多,但无论是金光闪闪的睡佛,还是威风凛凛的管仲,又或者是造型优美的蛇女,都色彩清晰、造型别致。“这里留下的只是偶尔闲时做的小件儿,好东西都在全国各地摆着呢。”徐兴国取下了眼镜,指着一个个泥彩塑,为我们讲述起这个传承了千年的中华绝活儿。


泥塑,又名“彩塑”,属民间美术,是我国一项宝贵的民间艺术形式。其以泥土为原料,具有浓厚质朴的乡土气息。在北方,清朝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泥人张”最为著名,流传至今已有180年历史。西南地区最具代表的大英徐氏泥人则显露着南方人的细腻和灵秀。



徐氏泥彩塑第一代传人杨子圆、罗体成是明末清初川中塑像名师,当时民间有“杨塑罗画,盖过天下”之称。如今,徐氏泥彩塑佳作遍布各地,大到几十米高的巨像,小有长不盈寸的精雕,造型多样,题材广泛,声名远播大江南北。2008年,徐氏泥彩塑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徐兴国的父亲徐得亲是清末民初川中塑像名师杨子园、罗体成的关门弟子。徐得亲得到两位大师真传,经过自己钻研,形成了自成一派的徐氏泥彩塑风格。



“徐氏泥彩塑”以泥塑圆雕、浮雕、单尊、群像为主,以宗教故事历史故事为题材,劝善向道。其制作工序复杂,包括构图、立骨、泥土处理、上粗泥、上细泥、阴干、修补、打磨、上彩贴金、开相和背光装饰。徐氏泥彩塑,原材料来自沉淀数年的深层地下的土资源,选材讲究,比普通泥塑坚固、稳定,不易变形。


徐兴国在父亲的影响下,对泥塑情有独钟,加上自己有极强的模仿天赋,还是孩子时,他就已经能制作泥塑为家里赚钱补贴家用了。在徐兴国的记忆力,泥彩塑最红火的时期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那时候一个普通农民一年趁农闲做的泥玩具能换两三百斤粮食。



徐氏泥彩塑从和泥开始就大有学问,选干黄土泥和谷草扎节和泥,由人工和泥,保证原料的韧劲。



[ 宝光寺里 ] 显身手



1967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徐兴国初中只读了半年就被通知停学了。那段时间,徐兴国挑粪插秧,几乎把所有的农活儿都干了个遍。“那段日子里,我以为我们徐家的这门技艺再没有用武之地了。”徐兴国回忆说。1978年,国家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让徐兴国想不到的是,徐氏泥彩塑的命运就此发生了转变。



如果是要做细泥工序,就要用黄泥、发丝加细河沙、棉花和细麻筋。这些可以用来做衣纹和头像。


1979年,在新都宝光寺出家的大英籍和尚圣兴,回到象山镇找到徐得亲,“宝光寺要维修500罗汉,请你去弄一下”。当时,徐得亲还心存疑虑,“弄那个东西会不会遭哦?”“你尽管来,这是国家批准了的。”于是,徐氏父子这才放下心来,带领着一批泥塑艺人前往宝光寺。就这样,徐兴国正式跟随父亲一起开始了“学艺生涯”。


“烂得不成样了,灰尘已经把塑像全部遮盖着了。”徐兴国在父亲的指导下,用皂角水对500罗汉一遍一遍地清洗。在修复宝光寺500罗汉的两年里,徐兴国跟父亲系统学习了从最基本的绘画、再到选料、扎架、设计、彩绘等泥塑技巧,并很快成为这批泥塑艺人里的技术骨干。



[ 徐家班子 ] 造“鬼城”



1981年,丰都县重建“鬼城”旅游景点,徐兴国又跟随父亲来到丰都,这一次是2000尊冥府神、鬼形象。而且其中绝大部分雕塑造型都是根据民间传说自创,没有可以模仿的原型,需要自己设计和创造,这无疑加大了创作难度。



从动工前的设计到接下来的扎架和塑型,徐兴国每次工作前都要反复检查确认。


徐得亲的泥塑技艺无可挑剔,但其策划和构思却不是强项。擅长绘画的徐兴国与父亲商量:“塑造的正神要威而不恶,小鬼则要怪而不恐怖。”按照这个标准,父子两人查阅历史资料、向专家请教,绘制的初稿改了一遍又一遍。进入制作过程,每一件作品从脚捏起,从下到上,由里到外,分段组合,一气呵成。在彩绘上则以细腻的笔触,从头到脚,从人物表情到衣服褶裥作精致的描绘。


历时8年,徐家班子做出的“鬼城”丰都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丰都“鬼城”名扬天下,徐氏泥彩塑的名声也不胫而走,邀请他们塑像的人越来越多。遗憾的是丰都泥彩塑完成后不久,徐得亲就病逝了。徐兴国接过了传承的重担,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徐兴国买来了《世界美术图典》《中华文物精华大辞典》等书籍研读,并借鉴西方绘画、雕塑技艺手法,不断升级自己的技艺。



徐兴国认真对待每一个步骤,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技法和工具都十分有考究。


1991年,徐兴国应邀为绵阳市罗汉寺设计罗汉堂,塑造了高2米左右的不同人物造型1250尊,以及一尊高16米的四面千手千眼观世音巨像,堪称全国之最。2001年始塑绵阳罗汉寺万佛城,内有小佛像12000尊。另塑9米以上菩萨佛像40余尊,其规模超过“美国万佛”城,举世罕见。



[ 著书立传 ] 为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接受泥塑的人也开始变少,市场需求也随之变小,再加上泥彩塑工艺复杂,技艺高超的人又极少,泥彩塑亟待抢救保护。徐兴国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相继到城里打工,做泥彩塑的人越来越少。”



徐兴国说就连他自己也数不清,徐氏泥塑到底有多少工具。


徐兴国一直以来就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将徐氏泥彩塑制作工艺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记录三十年的从艺历程和自己在泥彩塑工艺上的创新。“现在徐氏泥彩塑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党和政府也为我解决了生活中的困难,让我有时间来专心写作。”


2011年3月,徐兴国正式开始写作。在随后的9个月里,他闭门不出,翻遍上百本古籍,查阅大量古典图书,最终完成了《徐氏泥彩塑工艺技法》。全书共分20个章节,涵盖泥塑起源、流传、师承;徐氏泥彩塑的工艺流传:选料、扎架、设计、彩绘;宗教人物、历史人物、现代人物的绘制雕塑技法。



徐兴国通过细致地整理研究,完成了《徐氏泥彩塑工艺技法》。


在这部《徐氏泥彩塑工艺技法》里,徐兴国将从业生涯中的创新作品也作了收录。其中包括,1991年,徐兴国到绵阳罗汉寺设计塑造佛像时,寺院要求他设计塑造1250尊罗汉。“佛教里面原本只有500罗汉,古佛经上只是提到‘讲经者向1250名罗汉讲授’。”徐兴国说,他按照寺院要求成功塑造了1250尊罗汉,还分别对他们进行了命名。在《徐氏泥彩塑工艺技法》里,他专门列了一个章节介绍这1250尊罗汉的情况。


随着近年来民间文化的不断升温,徐氏泥彩塑这一民间艺术也备受重视。大英县政府结合旅游文化的发展,对徐氏泥塑进行了保护和挖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后,徐氏泥彩塑的传承与保护又有了不少有利的条件。


如今,徐氏泥彩塑已经有传人一百多位,但真正能做好的也只有徐兴国一人。“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进一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行列。儿子、孙子能将泥塑传下去,在我有生之年也想借助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合作,实现徐氏泥彩塑市场化开发,让‘徐氏泥彩塑’走进人们的生活,走向国际。让这一文化瑰宝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四川文明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