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学课堂】《中庸章句集注》讲解(八十六)

 hongzhuanyidui 2017-05-22
中庸第八十六讲
     接着讲“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有的读(běipì)百辟,有的读(bǎibì)百辟。刚才讲《诗经》,你看《周南》就相当于文王所影响的,而后边《召南》是通过诸侯国君又向外影响的,这是先王治理天下的一个思路。在这里,不显惟德所说的就是天子,天子德性不显,其他诸侯都效法他。效法的是什么?在天子祭祀的时候,诸侯助祭,助祭的时候,见天子那种敬心敬意,对他的祖宗也会产生敬心敬意。有这种敬心敬意,回到他的国家,祭祀他的祖宗的时候,下边的卿大夫,甚至老百姓观礼就能见得到,然后就接到前面那一句诗上去了:“奏假无言,时靡有争。”前面是天子影响京畿地区,而这里诸侯又效法,就影响到天下,所以后边讲:“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笃就是厚,很厚重的诚敬之心,很厚重的外在的恭。行祭礼的时候,礼的形式上主要体现外在的恭敬,外在的恭,而外在的恭是与内在的敬心相连接的,所以说恭敬恭敬,恭在外敬在心中。
     实际上管理天下,调整天下的秩序,提携社会的道德,并不需要做好多,在家里祭祀好自己的祖先,带着那种诚敬的厚重的意这样做下来,诸侯国君受影响,他也去敬他的祖宗,老百姓受影响,然后“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就是前面那首诗所表达的内在诚敬之心见效。见效还在一个相对看到的小的范围内,这里见效,又扩大到天下,效果继续往外扩大,达于诸侯。这首诗的前面还有一句话:“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无竞维人就是不要争强于人,不要觉得你比别人高,四方其训之就是四方诸侯自然归顺。不要显示你比别人强,显示的是什么?显示的是你有这样的恭敬之心,有这样的敬意,这就是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诸侯都效法。后边的这一句“于乎前王不忘”,这在《大学》上也引用过,前王不忘,就是先王的道德,人所不能忘的就在此处。在哪里?在他的德性,不在他比别人强才做天子,在他的德性高才做天子,先王平天下就是这样的功夫。你看朱子注释说:“笃恭而天下平,乃圣人至德渊微,自然之应。”渊微,渊就是渊深,德性厚重,前面讲的渊渊其渊,溥博渊泉,微就是精妙,妙处。

     这和我们现在平治天下的方法不一样,现在也不能称平治天下,用法律的形式加于人,让人只是畏法,腐败的问题又让人向不善发展。既有引导人向不善向外的一种趋向,同时向外之后,又用法律一刀切齐,这样受刑的人就多,就是犯罪的人多,越来越多,而越来越多,秩序依然调整不好。所以你看现在的治安状况,治安不好,警察力量增加这么大,治安状况依然不好,不理想,就是用力用在了外边,没有向内。向内的方式就是,天子有这样的诚敬之意,然后影响京畿地区,同时影响诸侯,诸侯带着天子的影响,他们自己又去恭敬他们的祖先,影响他自己的诸侯国,这样天下就平了,由内,从德性上向外这样扩散。我们现在人心向外致于物,追求物质的财富,向外,犯罪一刀切,只在外围上下工夫,没有向内发展。平治天下的序列正好相反。所以《道德经》上讲:“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法律越多,偷盗的人越多,犯罪的人越多,就是这样一个结果。这跟前面连接起来,前面讲,君子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微处,还有起风的地方,就是风的来源,还有近处,实际上都是在为君的德性上,在人的德性上。那德性怎么修?下边两首诗“潜虽伏矣,亦孔之昭”,要内省不疚,不要以为不善一个念头人家不知道。后边“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要时刻反省自己,用这种慎独的功夫,自己的德性就能修好。修好之后,自然“奏假无言,时靡有争”,不用说话,老百姓就被劝善,就不犯罪犯上,然后诸侯效法之下,整个天下就平治了。所以说这就是内在的德性向外彰显,所谓的微之显,向外显,先显于周围,再显于诸侯,显于诸侯的时候,整个天下都平了。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我们先把这几首诗的意思体会透。“予怀明德”,这首诗是《大雅·皇矣》里边的,《皇矣》主要是叙述大王、王季还有文王之德,设定是上帝跟他们说告诫的话。“予”就是说的上帝,是上帝的自称。“怀”就是眷念。“明德”指文王的明德。《大学》里面讲明明德,我们德性本来是明的,就称为明德,明明德让我们的本性复出来。因为我们受私欲的障蔽,本性的明德被遮盖住,我们学习把它再明出来,使它本来明的,让它复明,这是明明德。所以这里的明德是说文王本性的德性,“予怀明德”就是上帝说:我眷念你的明德,或者是说:我知道你有这样的德性。“不大声以色”,“以”就是与的意思,你有这样的德性,影响教化百姓不用声色。声是发言,色是相当于发怒表现出来的一些,不用声色来影响老百姓,不大声以色。不大声以色,还一个是说,有明德不讲自己有明德。我们原来唱那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就是讲自己的德性,讲自己的德性,老百姓在听这歌的时候就会打折扣。比方我跟大家说:你知道吗?我是一个多好的人,我怎么这么有学问!你想一想,你们会怎么想。不讲自己的德性,自己不动声色,直接影响人。越是这样不动声色,对人的影响越深厚,越是不动声色,越说明内在的德性深厚,德性不深厚的话,你是影响不了人的。文王有这样的德性,所以说不大声与色,不大声与色里面含着小声,是吧?小声不在之列,小声以色里边可能还有,所以这不足以来显示前面的不显惟德,不显是绝对地不显。这首诗说文王的时候觉得还不够彻底,不大声以色,不大有小啊,是吧?那小声以色可能还有。所以孔子说:“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为什么为末呢?刚才讲了,凡是德厚的,不大声以色,他自然能够化民。因为他自己的德性厚,他化民入民的心也深,能够入心这就是治本,解决民风道德的根本问题。大声以色,本来是德薄的人才用声色化民。怎么声色化民?你看看,我是怎么做的,多好!你们都得按我这样做的去做,这是声色。另一个,我来指导你们,应当如何如何。德性不足的才这样去教导人,这样教导人能够入人心就很少,所以说德性不足,这样的教化不能入人心,是末端,在末端上或许能起一点作用,不能治人心的根本。你看我讲圣人制礼,你说丧礼,谁家有丧事,按照这种礼的形式,孝子在那里一哭三叹几顿足,他自然影响观礼的老百姓。老百姓一遇到这样的丧事,受感染,回去赶快孝顺自己的父母,这些不是天子直接教化的。天子如果说:你们都要好好孝顺父母!没有用,是末。用礼的形式直接影响,这些就是不动声色,引孔子的话,说声色化民为末。
 
    “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这是《大雅·烝民》中的一句话。《大雅·烝民》中还是樊侯仲山甫,宣王命樊侯仲山甫到齐国筑城,这一篇里边被引用过好几次,在天子身边的尹吉甫也是个天子的大臣,给他送行的时候赞扬仲山甫的话。在这一节里面说的什么呢?他说:“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说的意思就是,人家都说德性像毛一样很轻很轻,人几乎见不到,即使德性这么轻,能举起它的人很少。这是形容,德性甚至是无形,无形的就是最轻的,像空气无形,多轻啊,多数人都举不动。尹吉甫说:我目睹周围,我看看周围,唯一能举起的只有你仲山甫一个人,这是他赞扬仲山甫的话。这里引用诗就是德輶如毛,輶就是轻,轻得就像毫毛一样。輶你看带一个车字旁,古代马车是有规制的,一般的四轮,四轮马车,前面讲议礼、制度、考文,这属于制度的范围。有两轮的马车,就是轻便的马车,一般拉一个人两个人,然后远行,走得快,这样就称輶车,所以说带一个车字旁。其余的车都是承重的车,这属于轻车,于是就用輶这个字来代表轻,德輶如毛就是德轻如毛。德轻如毛,后边子思又说:毛还有伦,所谓伦就是还有可比性,毛它再小再小,还是有形的,还有比它更小的,这就是伦,伦就是可比的意思。我们讲五伦的时候,也是比较之下的一种关系。所以毛犹有伦,就是毛还有可比性,你说什么比毛更轻?一定能找到。毛犹有伦,那还不足以说明前面的不显惟德,毛还是有形的,人能够讲到,跟不显还是有差距,虽然比小声以色好一些,但是又有伦。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是《大雅·文王》里边的。《大雅·文王》这首诗前后几句话是这样说的:天命无常,天命不易保。怎么周朝就代替商朝了?周怎么有的天下,商怎么失的天下,这是天命,天命不易保,这是周公诫成王的话,告诉成王不要像纣那样自绝于天。相反应该怎么样?应该布明自己的善德于天下。可是你的德性大小,周天下的废兴全在天意,可是天意又无影无踪,上天的事,无声无臭。上天,他不说话,商朝怎么被周代了?那周有上天之命,谁听到上天说:周,你有天下吧!谁听到这样的话了?无声无臭,你也听不到,你也闻不到,上天的意思不可揣度。那怎么办?惟有法则文王,按文王的做法,这是有形的。文王怎么做的?方策中都有,文王所影响的,成王那个时期,周公制礼的时候,岐山之下老百姓的道德风尚很高,都是有形的。法则文王,这个样,后边讲万邦诸侯,诸侯国才会信任你。在这个地方,只是引用了《诗经》里面一句:“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无声无臭就是不显,所以这一首诗最能表达不显之德,所以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这三首诗所表达的,从不大声以色,我刚才讲了,好像还有小声与色,不如德轻如毛说得更准,更好一点。德轻如毛,毛还有可比性,比较之下,不如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更能表达不显之德。有这样的不显之德,“百辟其刑之”,百辟以效法,诸侯一效法等于“笃恭而天下平”,天下就平了。所以平天下,说起来不难,难的在哪里?难的是人的德性,欲平天下人的德性。所以德轻如毛,人鲜可举之,这样的道德,这样的德性是人最难举起的。在事实上也是,你说什么轻?空气最轻,你把空气举起来我看看,举不起来。你看朱子在注释上讲,引《皇矣》诗:“以明上文所谓不显之德者,正以其不大声与色也,又引孔子之言,以为声色乃化民之末务。”为什么声色是化民的末务?前面已经讲了。“今但言不大之而已,则犹有声色者存。”有声色存就是我刚才讲的不大那是小,小声与色也是有声色存在。“是未足以形容不显之妙,不若烝民之诗,所言德輶如毛,则庶乎可以形容矣。”庶乎就是差不多,德轻如毛差不多可以形容不显。“而又自以为谓之毛,则犹有可比者。”毛犹有伦,还有可比的。“是亦未尽其妙,不若文王之诗,所言上天之事,无声无臭,然后乃为不显之至耳。盖声臭有气无形,在物最为微妙。”你看,声臭只有气,我们的声音就是内在的气鼓出来发出的声音,所以说没有形状只有气,在物是最微妙的。“而犹曰无之。”连这样的都没有,无声无臭嘛。“故惟此可以形容不显笃恭之妙。”笃恭就是前面讲的“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恭恭敬敬地那样行礼,一句话都没有。你看我们祭孔,我和另外两个献官献爵的时候,一句话也没有,请老夫子喝酒吧,没有这样的话,所体现的就是那种深厚的敬意。从这里体会,天子祭祖,敬天地万物神灵就是这样,这就是笃恭,在这种笃恭之下,天下就平,先王平治天下的妙处也在这里。妙在哪里?还是在德性。有前面慎独,不让一点不善之念起于心,然后在行礼的时候才能有这样的敬意,然后老百姓就是观礼的人看到,才会向善,才会有敬畏之心。而诸侯看到,他们也跟着学习,也跟着这样做,天下所有的人都受到影响。后边注释又说:“非此德之外,又别有是三等,然后为至也。”上边讲文王之德不大声以色,也是说的文王之德,他只是用这样的形容来比喻,德轻如毛也是指的德性高。“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也是指的德性高,形容词不一样,并不是有三个等次。这里说的都是类似于圣人的德性,都是不显之德,不是分三个层次。

     这最后一章引用了七首诗,所表达的意思,从慎独,戒慎恐惧,到有敬心行礼,老百姓受劝,不怒威于鈇钺,然后再到笃恭天下平,然后又说这种不显的德性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绝对的不显,这些都是用诗的语言,从解诗的方法来说明的。还记得《论语》上孔子有一句话:“不学诗,无以言。”有时候比较精微的义理说不出来,只有从万物里边选择比喻,用比喻的方法才能让我们体会到,而这种比喻就是《诗经》里边最善用的。有《诗经》这样的比喻,我们学了之后,你想表达的义理再精微再妙道都可以,都能表达出来,借用《诗》的语言就能表达出来。如果没有《诗经》里面这样精妙的比喻,我们自己在现实中想这样比喻的时候很难想得到,你想表达一个很深微的义理,心中有,想不出一个比喻来,你说不出来,所以说“不学诗无以言”就在这里。那我们学君子之道,就入到事物的精微之处,能够思辨事物精微之处的义理。那不学的,他也不思考这么精微的东西,他不学诗,反正马马虎虎都能过。我们既然学经典,学深入进去,思辨细微的义理,不学诗的话,你所思辨的事表达不出来。我们在这一章讲完,《中庸》就结束了,讲完《中庸》,接着就讲《诗经》。

     后边是朱子对这一章作了一个总结,我们再看一下:“右第三十三章。子思因前章极致之言,反求其本,复自下学为己谨独之事,推而言之,以驯致乎笃恭而天下平之盛。”前章极致之言是什么?想一想三十二章:“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这是说到最高处,说到极端、顶点,就是这样一个状况。至诚之道能有这样的效果,那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应当怎么办?得通过下学上达的方式,所以说反求其本,要修自己的德性。本在哪里?本在我们的身,前面讲的“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根本还在我们的身。而这个身是指我们的言行举止,言行举止的根本是在我们的心,在我们的德性。这就是从极致之言,反求其本,复自下学,通过下学然后上达,为己谨独,为己之学。前面讲君子闇然而日章,不求诸外,求乎内,求乎内就不大彰显,闇然,内在的德性充实、充足之后自然表现出来。谨独,这是为己,“潜虽伏矣,亦孔之昭”,你内在那一点不善,就像鱼在池泽里面一样,都很明显,会自然表现出来,那就要在内在的不善之处用功,这就是谨独。后边第二首诗又说“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也有相近之意。你在独处,在你室中的时候,考虑一下是不是有愧于自己的良心,审察一下自己做的事,审察一下自己起的念,是不是能做到上不愧天,下不怍人,这就是戒慎恐惧在不睹不闻的地方,在自己独处的地方用功夫。从为己谨独之事推而言之,推到哪里?“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推到平治国家,治国,“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那再往外推,就是“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诸侯都效法,然后“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这就是往外推,以驯致乎笃恭而天下平之盛,驯是渐近的意思,渐近一达到,笃恭天下平之盛。“又赞其妙,至于无声无臭而后已焉。”说后边引的三首诗。“盖举一篇之要而约言之,其反复丁宁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学者其可不尽心乎!”体会朱子注释,体会朱子的心意,也是相当于《中庸》这一篇一样反复叮咛,反复叮咛,要在这个地方深深地体会,深深地体会,朱子的心意,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要体会出来。
     好,《中庸》就到此结束。
春耕园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