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海怪的来龙去脉

 海涛668 2017-05-22

中国海怪的来龙去脉

海狗精 溥心畬 作

《海怪图考》这本小书是之前写《海怪简史》之余的一个“副产品”,因是兴趣所在,几年来翻检故纸,涉猎了大量关于海怪的文献和图像史料,做了一些考证文字,其中也有一些是应报刊之约而写的,时断时续,得以汇聚成册。

海怪的概念在吾国鲜有提及,实是海洋文化的一大缺失。相较于欧洲神话中大名鼎鼎的海妖塞壬、凶兽利维坦,在我们的传统中,能令大众耳熟能详的海怪太少,中国海怪在历史的角落里隐而不彰。

中国海怪的来龙去脉

蟹将 皮影

反观我们的传统,农耕文化一直占据了主流,小农生产方式的因循、重复模式和灾祸频仍,也使国民潜心于啖饭之道,不喜奇思妙想。我们的海洋活动更接近于农业——养殖,采集,作为农业生产的补充,缺少西方海上谋生的精神。对海的体察,长久以来也是停留于远观,曹操《观沧海》是观,刘勰“观海则意溢于海”也是观,明显的疏离与隔膜。再则有“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主流话语影响,海怪遭遇多重遮蔽。

这是无人问津的领域。中国海怪隐藏得太深,也太分散,都给打捞工作带来难度。在洪荒年代的神话中,就产生了海怪的雏形,在《山海经》等古书中,在六朝志怪中,在各地方志中,都不乏海怪的身影,民间叙事的勃兴,不断为海怪增添新的形象。海怪故事也曾随着商船输入和输出,裂变重聚为新的海怪母题,这当是海洋文化中最为动人的部分。

中国海怪的来龙去脉

美人鱼,据路易斯·雷纳《鱼类图鉴》 1719年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海怪或许源自认知局限,或许是来自于偏见,甚或是海客夸口奇谈的产物,但若以此来断定其存在的非法性,便忽略了海怪作为文化遗产的意义。实用主义的头脑在对海怪嗤之以鼻,机械的唯物论者在喋喋不休地抗议,此类人物不在少数。存在于观念中的海怪,需要有趣的头脑,而在当下,其生存空间似乎愈发局促。

海怪的研究,事关神话、考古、民俗等诸多领域,实非易事。本书从图像出发,勾勒出中国海怪的主要脉络,辅以历代文献史料,旨在钩沉中国海怪的历史轨迹,辨明其身份,考证其身世,观其流变及风俗,以及由此衍化出的文化心理。这项工作无疑是漫长的,《海怪图考》只能算是一个阶段性成果,敬希同道哂正。

(注:本文为盛文强新书《海怪图考》的后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