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记录的前提文/李行 在摄影中,最大的“影响”其实来自于拍摄对象“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因为作为独特的个体,当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所有那些你的生活和经历中的东西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你的判断与感觉。 ——克里斯·克森-斯科特(Chris Corson-Scott,新西兰摄影师) 海外某相机厂商发布了一个视频,视频的内容很简单,找来6个摄影师,给他们安排任务,在同一个室内环境下拍同一个人。但是,事先给他们的描述各有区别:“你要拍一个白手起家创业致富的百万富翁”;“你要拍救生员”;“你要拍一个出狱的囚犯”;“你这次要拍的是一个职业渔民”;“他是迈克,一个灵媒”;“ 迈克是一个成功戒酒的酒鬼”。然后,这6个摄影师开始了自己的沟通和拍摄。拍摄时,每个摄影师都带入了自己的对“他”既定的印象。对“他”不一样的认知,创造出了不一样的效果,之前所讲的故事,被摄影师用他们的照片所承载,展现出了不一样的“他”。最后,6位摄影师选出了他们自己拍的最满意的一张照片。迈克看到这些作品后最大的感触就是:“我在你们6张照片中看到了6个不同的自己。”视频制作方也表示:你们拍出来的人跟我认识的迈克都不一样。 ![]() 出狱的犯人 ![]() 救生员 ![]() 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 ![]() 戒酒的酒鬼 ![]() 灵媒 ![]() 职业渔民 与大多数人由此而质疑摄影真实性的看法完全相反,在笔者看来,这个试验正是展现了摄影的真实记录特性。6位摄影师都是努力依靠摄影来如实展现迈克的身份和生活状况:一把空置的椅子体现了“灵媒”的工作性质;近距离特写中坚毅的眼神是“百万富翁”成功的标志;灿烂的笑容是“救生员”阳光生活态度的体现;大面积的脸部阴影和黑色背景都让人对“刚出狱的犯人”有着莫名的恐惧;端坐着的“戒酒成功的酒鬼”面无表情,已经能够正视自己的过去;“职业渔民”慵懒地坐在沙发上,享受这一刻的轻松。至于为什么都是“如实展现”,结果却是如此的不同,原因只有一个:6位摄影师其实面对的是6个不同身份,是6个“不同”的人。 这试验也在提醒我们,摄影作品要做到真正的“真实记录”,其实要面临许多的挑战。首要就是摄影师看到的、听到的、所要拍摄的本身是不是真实的。这是一切真实记录的前提,这又需要摄影师去分析和判断。而如何明辨真伪,又要依托于摄影师本人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历,否则,真的会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责任编辑/刘欣 Condition of Authentically Documenti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