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帝与功臣的微妙关系:汉光武与马伏波

 hzq114 2017-05-22

  伏波将军马援,应该是东汉人物之中,最“帅”的一位。首先,他的相貌十分俊美,史书记载:“援长七尺五寸,色理肤发眉目容貌如画。”(《后汉书》李贤注引《东观汉记 》)让我们看到,马援个子不很高,但长得非常漂亮,像划一样的漂亮。其次,马援很会讲话,有些话简洁有力,像“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里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是我们熟知的两句,讲得多好啊!要能讲出这样漂亮的话,非要有高远的见识与恢宏的气概不可!第三,马援感情丰富,我们读他写给隗嚣手下杨春卿的信,要春卿劝隗嚣归降,是从隗嚣家中的悲愁之状,讲到君臣之义与朋友之道,真是用情至深。至于马援办事能力强,建树多;指挥作战,表现卓越,则与一般杰出人物无异,也就不必多谈了。


     这样一位很帅的人物,在光武帝得天下的过程中,以及开国诸事纷纭之时,都做了不少事,帮了很多忙;但是,马援的下场却很凄凉,远征遇挫,忧愤而死。对他不满的人,借机说他坏话,光武帝大怒,收回所封的爵位;再派恨他的人前往调查,吓得家人只能草草下葬,马援的朋友故人,都不敢前来吊唁。妻子与侄子马严,各自用草绳缚住,两人相连,到朝廷请罪。问明了马援的罪状,竭力澄清,前后六次上书,一再地哀求,朝廷才准正式下葬。


     何以如此呢?王船山在《读通鉴论》中说,光武帝讨厌马援。船山又说,这是马援自已找的,年纪这么大了,还不懂“功成名遂身退”的道理,还要有所表现,要求率军远征,摆出一付老当益壮的样子,真是惹人讨厌!船山还说,马援的作为是“老而无厌”、“好战乐杀”都是老子所批评的“逆天之道”。 


   我们读史书的记载,不难发现马援与刘秀的性格相去甚远,两人的矛盾也就难以避免。马援让光武感到讨厌,是他自找的,恐怕也与他的作风有关。让我们先看看他们两位人物出场的画面。刘秀的出场,请见《通鉴》新校标点本,卷38,页1234,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刘秀与长兄刘縯个性很不同,刘縯是一位很有气势的人,见到王莽篡位,十分愤怒,立志有所恢复,于是耗尽家财,结交天下豪杰。刘秀呢?很不一样,他是一位很规矩本分的人,喜欢到田里走走看看,所以,时常受到刘縯的耻笑,说他只会种田。有一天,刘秀与姐夫,一起去看一位学过“图谶”,颇有一点造诣的人,这人说到近来的谶语“刘秀当为天子”,大家说就是国师公刘秀吗?因为大家都知道刘歆为了这个谶语已改名为刘秀。正在你一言,我一语的当儿,有一个人冒出了一句话:“怎么知道就不是我呢?”大家回头一看,果然此人也叫刘秀啊!会是他吗?怎么可能!于是大家都笑弯了腰。马援的出场晚了一些,要到公元25年,这时隗嚣回到天水,关中避难到天水的人都投向他,马援也是其中一人。《通鉴》的记载,回溯了马援年轻时的事情,说马援看到家里的经济情况不很好,向哥哥说,让我到边远的地方去种田放牧吧。哥哥同意,说你有大才,必成大器,你就去吧!马援去了,常对人说“穷当益坚”的那句话。种田放牧的成效很好,赚了很多钱,马援认为,钱财就是要给需要的人,自己不屑要当守财奴,就把它分给了亲人旧属。这时,马援听说隗嚣接纳贤才,就到天水去了,隗嚣对他十分敬重,重要的事都与他商议。如果我们去看一下《后汉书.马援传》的记载,会看到一些不同的地方,像是要去边地种田放牧,是因为书读得不好,“尝受齐诗,意不能守章句”,哥哥仍很器重他。不久哥哥过世,他守丧期年,不离墓所。后来当了地方上的小吏“郡督邮”,奉命把一个囚犯送到司命府,他觉得这个重罪的囚犯很可怜,就放了,自已也只有逃到北方去躲着,等到赦令下来,就留在北方种田放牧。这些未见于《通鉴》的事迹,更能反映马援那任侠的豪情。然而不论是否加上这段描述,倜傥不羁的马援和勤谨敦厚的刘秀已经构成十分明显的对比。


     马援初次见到刘秀,已是刘秀称帝的第四年了,那一年是公元28年。先是,隗嚣要马援到四川,看看在那里已经称帝的公孙述前景如何。马援想到公孙述,老同学嘛,见到面一定是亲切接待,拉着手话讲个不停;没想到公孙述摆出一付排场,官模官样地行了见面之礼,就送他到馆舍休息。然后在宗庙中安排了一个盛大的典礼,正式接见马援,并封马援为侯、大将军。公孙述无非是要陇西来的老同学瞧瞧,自己现在多么得意。跟从马援前往的僚属都很想留下,荣华富贵,享受一番。马援向他们解释,公孙述不能诚心诚意延请有才能的人,而是搞这些场面花样,他坐在那里,像木头彫的,泥巴塑的,这个人不会有任何的前途。马援回到天水也向隗嚣作了同样的报告,隗嚣听了,很高兴,就叫他到洛阳看看刘秀的情况。


     马援到了洛阳,侍卫引进宫中,刘秀只戴了头巾,坐在那里,看见马援进来,笑着迎向前去,对马援说:你先去见了四川的皇帝,今天才来见我,让我感到惭愧啊!马连忙解释:公孙述是同乡,也是老同学,我先去看他;他在警卫森严下接见了我,我今天来到这里,陛下就这样随随便便地接见,如果我是刺客,陛下就危险了。刘秀说:你不是刺客,你是说客。马援说:如今天下不平静,冒名的人很多,还是得小心;但我见到了陛下的雍容,像是见到了真正帝王的气度。马援回到天水,隗嚣问起东方的情形,马援说:刘秀接见我好几十次,(胡注:《东观汉纪》曰:凡十四见。)有时从晚上谈到天亮,我觉得刘秀才能高明,当今已是没有对手,而且他什么都谈,没什么隐瞒的,有点像汉高帝;还有,他的学识不错,做事仔细,似乎比前世的帝王都强。隗嚣听了,有点不悦,问:你觉得刘秀与汉高帝比的话,谁强呢?马援说:那是不如的,汉高帝率性而行;刘秀勤于做事,行为规矩,又不喜欢喝酒。隗嚣说:照你这样讲,刘秀比汉高帝还要好呢。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值得谈谈。首先,我们可以看到马援评价人物,有其标准,刘秀是很不错,但比起刘邦还差很多,而且是一个不可能跨越的距离,那是一个与生具有的才能和后天努力获取的能力之间的差别。其次,隗嚣听懂了吗?显然没有。隗嚣跟随过刘歆,经书造诣不差,学问出自名门,当时颇有点名气。他居然听不懂马援的意思,他还是用一般常人的眼光来看古今人物,马援自然不想枉费心力,再做解释了。


     马援投归刘秀,力劝隗嚣也归汉,隗嚣犹豫不决,虽然遣子入质,仍然专制一方。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隗嚣听从手下的建议,发兵反汉。马援写信给隗嚣的心腹杨春卿,请他劝止隗嚣,春卿未覆。过了两年,光武帝决定亲征隗嚣,有人认为东方初定,不宜远征,光武一时拿不定主意,召请马援问问意见。马援说隗嚣的将士都感到前途茫然,无心作战,只要进兵必能致胜。又在光武帝面前,用一些米堆起来,作成山谷的样子,说明当地形势,指出进军最佳路径。光武帝看了,说:隗嚣的军队好像都在我的眼中了。次日,决定进军,隗嚣手下纷纷投降,但因为东方出现动乱,光武帝匆匆回师,未能竟其全功。建武九年,公元33年,隗嚣“恚愤而死”。《后汉书》的〈马援传〉中有一段记载,《通鉴》未录,似与此次进兵相类。本传中记有,马援进退言谈颇为得体,尤其善于讲述历史上的事情。每次谈到关中长安附近一带的人物,不论是有名望的长者,还是活跃于地方的少年,讲来栩栩如生,极为动听。皇太子,宗室子弟,以及在旁边侍候的人,无不听得入迷。马援又擅长讲述用兵方略,光武帝常常说,马援讲用兵,与我的想法相同。我们读到这些记载,不妨稍停一下,想一想,光武帝看到马援的精彩演出,心里会想到什么?光武帝讲的这两句话,一方面表示,你讲得很好,我同意你的看法;另一方面,也多多少少有点不能让你一个人出尽锋头,要适度的表示是我在当家做主的意思。我们可以揣测,光武帝当然是像其他人一样佩服马援,但难免不会感到,马援锋芒毕露,光采夺目的表现,总会含有一些潜在的威胁。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天下已经基本安定,建设的工作逐步展开。光武帝感到人们自己报上的垦田数字,与实际的情形落差很大,下令地方官员仔细查核。不少地方长官借此机会,剥削小民,图利豪强,而且贪赃舞弊,中饱私囊。光武帝要查这件事,许多地方都派人来朝廷报告。有一次,光武帝看到陈留这个地方的报告中夹了一个条子,写着:“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他就问陈留派来的人,这是什么意思?回答是从洛阳街上拾到,不知道什么意思。光武帝很生气。这时,十二岁的东阳公刘阳正在帷幄后面,说这是与调查垦田数目有关。光武帝问:就是与垦田有关,为什么说“河南、南阳不可问呢?”刘阳说:河南是国都所在,有许多有权势的大臣;南阳是皇帝的故乡,有许多皇帝的亲戚;这些人就是多占了一些土地田宅,也不可以去追究。陈留派来的人承认,确实如此。这位十二岁的刘阳,从此更是得到光武帝的器重与宠爱。刘阳就是后人以“察察为明”称之的汉明帝。


     光武帝还派官员到地方去,访查地方长官执法情况。发现大司徒欧阳歙担任汝南太守时,从察报垦田数目的工作中,得了一笔很可观的好处,就将他下狱。欧阳歙是尚书学的专家,八世为博士,学术地位崇高,受教的学生很多,到朝廷为他求情的士人,就有千余之多。有一位十七岁的少年,甚至请求代欧阳歙而死。光武帝就是不赦,欧阳歙死于狱中。同年还发生一件事,大司徒韩歆的自杀。韩歆个性耿直,直话直说,从不修饰,常让光武帝难堪,光武帝很不高兴。一月初,韩歆又说,今年收成一定不好,说时指天画地,言辞激烈。光武帝很生气,免他的官,送他回家乡。想想还是生气,再派使者去谴责他,韩歆和他的儿子就自杀身死。韩歆素有重名,只是为了这一点小事就死了,大家看在眼里,很不舒服。针对这件事,司马光发了一点议论,写了一小篇“臣光曰”,说这岂不是光武帝的“明仁之累”。韩歆自杀,欧阳歙死于狱中,许多人心中的光武帝已经不再只是投戈讲艺,息马论道,提倡学术教育的儒家圣君;而是大权在握,生杀由己的专制君主。马援当然也是许多人中的一位,感受应该更为强烈。


     次年九月,河南尹与各地长官十余人,都因为“度田不实”的罪名,下狱死。有一天,光武帝对马援说:我为了地方官度田不实,杀的人多了些,现在想想有点后悔。马援回答:这些人的死是罪有应得,那里算多!只是死的人已经死了,不能再活过来了。光武帝听了,大笑。我们读到这一段记载,可以问两个小问题,一、马援讲的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应该是很委婉地表示,用刑是太重了,把人处死,是何等重大的事。这些官员,贪赃不法,固然应该严惩,但人死不能复生,总该慎重。不过,在表面上仍然完全肯定皇帝的决策,不作任何批评。马援善于言辞,也于此处可见。二、光武帝为什么要大笑?他听懂马援的话中有话吗?当然听懂了,他当然知道马援是在拐弯抹角、不露痕迹地批评他。那他怎么办呢?用大笑的方式掩饰心中的苦楚,大概是最高明的办法。但是,他对马援的印象,是加分呢?还是减分呢?我们设身处地去想一想,答案就能浮现。


     东汉初年,马援多次在边地效劳,像是建武九年,西羌冦边,拜马援为陇西太守,前往处理。建武十三年,武都参狼羌为冦,也是马援平定。建武十九年,他又平定了交阯女子征侧、征贰的反乱。几乎是边地有警,马援就立即驰赴,也都处理得很好,但也不是没有失手的时候。建武二十一年,乌桓与匈奴、鲜卑连兵为冦,尤以乌桓最为强悍。光武帝命马援前往处置,《通鉴》的记载是:“援将三千骑击之,无功而还。”《后汉书》的〈马援传〉记曰:“乌桓候者见汉军至,虏遂散去,援无所得而还。”同书〈光武帝纪〉记曰:“遣伏波将军马援出塞击乌桓,不克。”同书〈乌桓传〉则曰:“乌桓复尾击援后,援遂晨夜奔归,比入塞,马死者千余匹。”那一段资料较为可信?应该是《后汉书.乌桓传》的记载。因为为传主隐讳,是传统史书的写法,失败之事,往往轻描淡写,“无功而还”与“大败而归”,所指之事相同,只是记载笔法有异而已。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蛮入冦,最初派去的人,未能平定。马援请求率军前往平乱,光武帝说,你年纪大了,不好吧!马援说,我还能披甲上马,光武帝说,那就试试吧,马援跳上马背,依然是英雄气概,光武帝也就同意了。马援为什么不顾年老,执意请行?或许与他被乌桓击败有关。马援一生,主要的成就还是战阵中的表现,他的勋业令名,总不能在为乌桓所败处画下句点。在他来说,这是绝对不会甘心的。不过,可能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马援在出发前,与朋友讲了一段话,他说:我受国家厚恩,应该有所报答,我的年纪大了,能报恩的日子很有限了。今天能有此机会为国效命,很是高兴,就是死于战场,也十分甘愿。但是,皇帝身旁的那些权要子弟,难与共事,又会讲些小话,让人很是讨厌。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马援的人生态度就是不放弃任何贡献一己之力的机会,年纪虽大,老当益壮,只是他已预见这些权贵子弟将会带给他很大的困扰。


     围绕在光武帝身旁的权贵子弟,深知光武帝的好恶,光武帝对马援的真正态度,他们心知肚明。另一方面,马援对这些不靠自己才干,依傍权势的子弟们,是不大瞧得起的。有一次马援生病,光武帝的女婿梁松前来探视,马援十分冷淡。儿子们不解,说梁松是驸马爷,当朝最为尊贵的人物,大人为什么不对他客气些?马援说,我和他爸爸同辈,不必对他客气。另一方面,马援看到自已的侄子马严、马敦,平常好议论时政,又与豪侠之士来往,十分担心。因为朝廷的统治作风是越来越紧,言行不慎,容易惹祸。马援在交阯的时候,曾经写信给两个侄子,要他们学“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的人;不要学“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父丧致客,数郡毕至”的人。信中开头有一句话,讲得真好:“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这是做人的道理,今天读来,仍觉得极好,人人应当奉行不渝;这句话的份量,应该不在“丈夫于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之下。但是,这封信却惹出了一些事端。信中提到不要学的人,名叫杜保,杜保又是梁松的好友,杜保的仇人上书指控杜保和梁松的不是,就用马援的这封〈与侄书〉为据。光武帝看了,把梁松召来,责骂一番,梁松因此深恨马援。


     马援进讨武陵蛮,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路远但好走,一条是路近但难行。马援选了后者,结果被困在山势险峻,水流湍急之处,无法前进。天气炎热,瘴疫流行,士卒得病的不少,马援也病死于此。光武帝听了不少人说马援的坏话,很生气;还有人说,马援在交阯载了一车号称养生的薏苡回来,其实是明珠文犀,光武帝听了,更是生气。派人前去调查,并接管马援指挥的军队,而这人正是梁松。光武帝对马援的讨厌,甚至可以说是报复,已经明明白白的表现出来了。


     马援有功于国家、朝廷,也有功于光武帝刘秀,这是人人尽知的事;然而,马援的下场,却凄凉无比,这是人世间十分不平的事。尽管许多人为之叹息,但有谁敢为此事发出不平之鸣?有的,他是朱勃。朱勃上书,陈述这二十二年来马援的贡献,指出今天家属境遇的凄惨,要求朝廷公卿对马援的功过,详加评定。光武帝看了,“意稍解”,好像是说气消了一点,不再往牛角尖里钻了。朱勃是何许人?朱勃与马援家人早有来往,朱勃十二岁时,课业很好,“能诵诗、书,辞言嫺雅”,很受到马援哥哥的赏识,相比之下,马援在功课方面比朱勃差多了。但哥哥安慰马援说,朱勃小器速成,你是大器晚成,朱勃将来一定不如你。后来马援封侯,拜为将军,朱勃不过是一名县令。马援看到朱勃,由于旧识,不时消遣消遣他,朱勃也不以为意。然而,马援死后,出来为马援申冤的,只有朱勃。读到这里,不免感到马援豪气干云,令人激赏,但个人修养似乎有所不足。反观朱勃,虽无功业可述,亦无言辞可传,但在紧要关头,发聋振聩,仍然可见读书为学有其价值了。


     马援是一位非常精彩的人物,他的一生也充满传奇色彩。我们只读《通鉴》所载,仔细体会书中文字,就会被他深深吸引。把他的事迹与汉光武帝联系起来,细读两人的交往,可以感到其间关系的复杂微妙,读来很是有趣。这时,请不要忘了打开《后汉书》,多读一点就能知道得多一点、深一点,也就更为有趣了。 

    

本文为台湾清华大学老师读通鉴系列之一

刊載於《歷史月刊》第214期,2005年11月號,頁98-10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