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只孔雀,这是一只歪把子葫芦,放在一个能干的农妇手里,估计就给扔了——没法子做瓢呀。可是专门有人捡回来,送给“葫芦爷爷”,于是有了这巧夺天工的“孔雀喂子”。 葫芦爷爷叫刘光裕,67岁,家住崇文门外花市,退休前在北京“二轻”集团工作——您要是看见“二轻”这俩字觉得格外眼熟,那您可真是老北京了,“二轻”可是北京的老字号,大国企。葫芦爷爷就是“二轻”的一个部门经理。虽然退休快20年了,他也是这四五年才跟葫芦较上劲的,虽然是自学,却练出了一手画葫芦的绝活儿。刘光裕至少在百余个葫芦上作过画,但最喜欢的还是这个“歪把子”。他举着葫芦跟破案一样分析:“这只葫芦至少长了三四年了,这种造型的葫芦可不多见,估计长的时候碰到硬东西了,它就往歪了长了。如此歪瓜裂枣,实话说,除了画画,就是扔。” 虽然鸡年在即,但一看“歪把子”这造型,刘光裕立刻就想到了比鸡身条更漂亮、拥有肥硕尾身的大孔雀,再仔细一看,发现它好像是在回头找什么东西?于是,刘光裕又到十里河市场踅摸了一个小葫芦,也是歪把子。他用一周时间,画成这活灵活现的“孔雀喂子”图。有意思的是,这两只孔雀的长嘴和头上的冠羽就是葫芦自身带的梗,除了到小区绿地里捡了3个枯树枝,当爪子粘上去,这对母子还真是自然天成呢。 因为是自然天成,就引起了小轰动。位于大栅栏铁树斜街的“93号博物馆”正在举行“非遗小庙会”,刘光裕带着葫芦孔雀、葫芦马、葫芦鸡去参展。现场问价的市民可真不少,老爷子咋舍得卖呀,一咬牙出价5000块!回头偷偷告诉我,“绝品呀,不舍得,价开得高,把人‘要跑了算’。” 葫芦多子多福,很受北京老人喜欢。如果您也喜欢看葫芦画创作,还有其他老北京的老玩意儿,可以来铁树斜街93号博物馆,在“非遗小庙会”里感受老北京的绝活儿。 北京晨报首席记者 崔红 文并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