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述和回忆--纪念浙大120周年

 顺天星 2017-05-23



        所谓纪念,按字典的解释指令人回忆的东西,表示纪念的物品,也就是思念不忘,值得纪念的日子。今年是个纪念年,刚经历了科室60周年一甲子纪念,又迎来了浙大120周年二甲子纪念。这两个纪念都是值得纪念的大事记。纪念是回忆,但更重要的是反思和展望。浙大120周年纪念筹委会当时计划出一本书《从求是书院到新浙大》,说里面原浙江医科大学的内容太少(浙医大并入新浙大后,有点小三的味道。不过我还是非常拥护四校合并的,当年晋升也得益于四校合并的政策,现在浙大的发展更验证了四校合并的优势),碰到我说让我回顾一下浙医大的情况。访谈结果记下了下面的这篇小文,有了这么一个故事。


张健民

2017年5月


难忘浙医大和浙二对我的培养


张建民

大学入学照


1976年夏,我从绍兴四中高中毕业。毕业后即去了城郊的梅山中学当代课老师,因该校新办高中,师资较缺,学校领导要我这个刚从高中毕业的学生直接担任高一数学课的教学工作。在那里工作一年后回到绍兴城里。按照当时的政策,我哥虽已支边去黑龙江,但我姐和我同时待业的两人中还必须再有一人下乡,另一人才能留城工作,结果父母决定我姐下乡,我留城待业。在此期间,我在母亲的单位做小工。1977年下半年,报纸上发布了中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十年的高考的决定。我听到这个消息,十分兴奋。尽管准备时间极为仓促,我还是准备一试,父母亲也十分支持。1977年的高考分初试和复试两次进行,参加考试的人很多,我初试考得挺好,但复试时还是因为准备不够而失利。1978年春,教育部决定在8月举行新的一次全国高校入学考试,我再次复习迎考。父母亲虽然没有说很多鼓励的话,但可以感觉到他们对我的深切期望,因我以前学校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父亲专门托人从上海新华书店买来了一套当时十分紧俏的《数理化青年自学丛书》。我利用工作之外一切空余时间有计划地复习每门课程,对《丛书》看了一遍又一遍,对其中的习题也是做到每道不漏。我的一位高中老师的丈夫是绍兴师范学校的老师,办了一个小型的免费高考辅导班,我也去参加了。由于这次考试比前一次要准备得充分细致,所以各科成绩都有了显著提高,最后顺利地被我所填报的本省的第一志愿浙江医科大学录取。我选择医大的志愿全是我自己的主意,父母都未发表意见。我之所以选择医科,一是受我同学妈妈的影响,认为医生是一门技术活,只要学好本事,任何社会都需要。这是经历过文革后上一代人的一种普遍想法;二是平时自己也喜欢医学,有空会关注一些医学方面的书,也买过一些医学书籍,觉得医学神秘,仰慕医生;三是我从小就喜欢自己动手制作或修理一些小物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选择医科,尤其以后做外科医生能发挥自己动手能力较强的优势。


就这样,我在1978年10月告别父母,离开故乡,来到杭州,跨进了我梦寐已久的浙江医科大学的大门。跨进大学校门的那种兴奋、激动的心情至今记忆犹新。同年入学医大的共有医学本科343人,医学专科33人,药学65人,口腔32人。医学本科343人,开始分成11个班,1980年1月学校决定实行院系结合体制(即分浙一为主的医学一系、浙二为主的医学二系)之后调整为12个班。 我是9班,属医学二系,原来班上共32位同学,调整后为29位。


进医大后,感受最深的就是整个学校十分浓厚的学习氛围。当然,医大和其他大学比学习压力也是最大的,要学要背的东西特别多。学校采取不少措施鼓励同学们奋发上进。其中的一项措施是许多课程在测试后把全年级测试成绩最好的同学获奖名单张榜公布出来,促使同学之间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同学们也很自觉,晚饭后争先恐后地到大教室或图书馆抢位置,这是当时校园里常见的一番情景,充分表现了当时同学们如饥似渴的学习积极性。


按教学计划,我们医学本科除有政治、体育、英语三门公共课外,还有20多门专业课程需要学习。英语课分快、慢班,上快班的人很少,我高考时英语分数并不高,只有20分(当时属于选考,不计总成绩,成绩普遍很差),但在整个年级还算是属于好的,我班32人中只有我和另一位同学被编入快班学习。上课老师中有几位老师大家印象特别深,如讲授化学的陈明策老师,讲授外科总论的吕学正老师,还有教临床医学课的金宏义老师和王友赤老师等。他们上课的共同特点是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深入浅出。最让人敬佩的是这些老师上课从不带教科书就能把要讲授的全部内容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次课结束后,老师所教的课程内容会完整而清晰地存留在学生的脑海中。


1982年9月,我们进入了最后一年的学习阶段,学校安排大家到医院进行毕业实习,为期一年。由于我们这一届医学本科生有300多人,所以除了一部分同学在浙一和浙二两家附属医院实习外,还有许多同学要到省内各地市的教学医院以及上海部分医院实习。我们班分配去上海,安排在虹口区中心医院和上海纺织工业局第三医院实习。实习时,主要由所在医院负责指导我们,学校也会派老师到我们实习的医院巡视,讲课。在上海实习进行到一半多的时候,突然接到学校通知,要求大家回杭州继续实习,原因是我们要准备迎接卫生部组织的全国统考,在杭州实习可以便于大家复习迎考,做到实习和迎考两不误。这样我们就一面在医院实习,一面复习。卫生部组织的全国统考原本只是卫生部部属的十所院校参加,目的是为了检查这些院校的教学质量,北京第二医科大学(北二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二医)和浙医大是自行申请加入统考的,这样总共是十三所学校。我们上一届(77级)同学参加过一次,并取得了全国第二名的好成绩,引起了卫生部的重视。我们78级是第二次参加,学校希望能继续取得好成绩,为学校赢得新的声誉。为了使大家重视这次统考,学校决定将每位同学的统考成绩计入毕业总成绩之中,而且统考成绩要占70%,历年的成绩只占30%。学校还规定毕业总成绩排名前10%的同学在毕业分配时可按自己的意愿优先自主选择工作单位,不再参加统一分配。即使在毕业生所在的地区,也要按成绩高低进行选择。这些规定有点一考定终身的味道,但能极大地激励同学们争取在统考中考出最好的成绩。那次统考成绩的结果是我校再一次取得了全国第二名的好成绩,领先于绝大部分卫生部部属院校。连续两次成绩排名第二,使浙医大的名声大振,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浙医大学生的素质和水平,同时也说明了校领导措施得力、组织有方,优异的成绩也是老师认真教学和辛勤努力的结果。


由于我历年成绩和全国统考成绩均不错,毕业总成绩排在全年级第15位,按10%的比率,位于前34名的同学可以进入优先自主选择工作单位的名单里,因此我属于可以优先自主选择工作单位的毕业生。接着学校让我们这些可以自选单位的毕业生填报工作志愿,可以在浙医大校本部当老师和附属医院当医生中二择一,我毫不犹豫选择了到附属医院当医生,因为那是我入学时的理想。当时医大附属医院包括了浙一,浙二,儿保和妇保四所医院,由于我是医学二系的学生,二系见习实习挂靠医院是浙二医院为主,对浙二比较熟悉,所以我填报了到浙二医院工作的志愿,但最后到底是留在校本部还是附属医院,以及哪家附属医院?学校需要综合平衡进行分配。这里面,成绩可能起了一定的作用,我最后如愿分到了浙二医院。对一个外地的,又无任何背景的学生来说,能留杭,并在全省最顶级的医大附属医院工作实在是最理想的结果了,这也是我梦寐以求的追求。家里原已联系好了回绍兴老家人民医院工作,知道我能留在杭州工作当然也是非常高兴,非常支持。


到了二院后,又面临着做什么科的医生问题。医院人事科先征求我们自己的意见,希望在医院的哪个科室工作。我报了两个科室,一是肿瘤外科,因为当时肿瘤是大家公认需要攻关的高端疑难疾病,医治肿瘤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当时浙医大的郑树校长就是肿瘤外科的。所以我把肿瘤外科列为第一志愿;二是神经外科,我想神经外科和大脑神经系统打交道,很精细,也很有挑战性。医院经过通盘考虑,觉得肿瘤外科包括乳腺疾病,女医生更方便些,于是挑了一位女生,我被分配到了神经外科工作。我对医院的决定也非常满意。5年前,我填报浙医大的志愿是我自己做的主,毕业留校在浙二医院工作也是我自己的理想选择,这次选择专业又是我自己喜欢的。一路走来,我的人生规划全都是我自己的选择,还有什么比这更幸运和高兴的呢?所以,尽管以后做神经外科医生很累,很辛苦,但这全是我自己的选择,所以也就无怨无悔了。


工作的第一年是在院内各相关科室轮转,熟悉各科室的情况,第二年回自己的科室--神经外科工作,正式进入神经外科专业的行列。在工作的过程中,我逐渐了解了浙二神经外科的历史和神经外科的工作内涵。浙二神经外科创建于1957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由接收当时广济医院(浙二医院的前称)后担任首任院长的朱焱教授和陶祥洛教授共同创办的,在全国属于创建神经外科专科较早的单位之一,是浙江省神经外科的发源地。当时只有朱焱教授和陶祥洛教授两位医生,四张专用病床。在这两位先驱的开创和带领下,通过其他前辈对他们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浙二,也可以说浙江省神经外科不断发展壮大。全省约70%的神经外科骨干是经过浙二的进修或培训成长起来的。因此,浙二神经外科可以说是浙江省神经外科医生的摇篮。神经外科的前辈们创造的历史业绩为我事业上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和保障。


在我参加浙二工作的第二年,学校为加强对外交流,组织了一个英语脱产口语班(为时半年),聘请外籍老师任教。经过考试,我有幸成为了第一批学员,为后来的出国进修打下了良好的语言交流基础。随后我又利用晚上业余时间参加了德语班。1987年,我通过了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开始攻读神经外科硕士研究生(在职),导师是陶祥洛教授和甘海鹏教授。1989年初,根据浙江省和当时的联邦德国(西德)石荷州友好省州协议,作为学校派遣的第二批人员(第一批为专家级高访学者),我和学校其他4位同事被确定选派去德国吕贝克医科大学进修学习(均从原德语班中选取),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因此也特别兴奋,但确实也印证了机会是给予有准备的人的。我于1989年10月按计划顺利去了德国,主修显微神经外科,为后来回国在我省系统开展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由于出国,我的研究生答辩也只好顺延一年,到90年10月完成硕士论文答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在同年年底顺利晋升为主治医师。1995年转为学校教学编制,晋升为副教授并担任科室副主任。1999年四校合并后按浙大晋升条件,2000年晋升为教授。 2002年鉴于浙大对学科发展的要求以及自身提高的需要,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外科学专家彭淑牖教授(美国外科学院士、英国皇家外科学院士),陶祥洛教授具体指导。2005年顺利获得博士学位。期间,2004年被浙大聘为博士生导师,并于2006年起担任科室主任,为浙二神经外科的发扬光大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份光和热。


从1979年进入浙医大学习,毕业后毕业分配到浙医二院神经外科工作, 至今已过去了整整37年。无论是浙医大的学习还是浙医二院工作,许多领导、老师、前辈和同事对我的关心、信任和培养难以言表。恩师陶祥洛教授更是无论在做人做事上都为我树立了楷模,引领着我在人生道路上努力前行。我想,唯有不断进取,不断创新,才能不辜负培养我的母校和浙医二院,也才能使我们的领导、老师、前辈们所开创的事业不断发扬光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