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八旗制度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结伴而行的狩猎活动因人数增多而需统一指挥,其指挥者称为牛录额真,这个多人集体即称为牛录。女真人在对外防御与征伐过程中采取了以牛录额真统领牛录的组织形式,从而牛录组织具有了军事职能。为便于统一指挥大规模的围猎或作战,需将若干个牛录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以旗帜为标志作导引而不使方位错乱。旗帜在满语中称为“固山”,因而这个高于牛录的最大的单位即称为固山,汉语称“旗”。 关于皇族的旗分 在现代的民间说法中,很多人都认为清代皇族就是正黄旗的,最差也要是镶黄旗的。这种说法伴随着“正黄旗都是皇族”、“上三旗都是贵族”等等说法流传,都是典型的“以讹传讹”。在本篇文章中,我们讲一下清代皇族的旗分,也就是旗籍。
![]() 一、八旗与分封制了解皇族的旗分之前,我们首先要初步了解一下八旗制度。 八旗的基础,简单说就是一种人口编制,这个编制的满语叫“牛录”,汉语叫“佐领”。所谓“牛录”,即是将人口以某一个单位(如100男丁)进行编制,每一个编制就叫一个“牛录”。这样,就将当时后金的人口编成了数十个“牛录”。在“牛录”之上,由数个“牛录”组成的大一级的编制,叫做“参领”,满语叫“甲喇”。然后再往上,数个“甲喇”组成了最大一级的编制,叫做“旗”,满语叫“固山”。“旗-参领-佐领”,这是八旗的基本架构。 另一方面,八旗制度有着很明显的爱新觉罗家族“私产”的概念,其具体的表现,就是每一个“牛录”,几乎都是有“主人”的,这些“主人”都是皇族出身的宗室王公。这种可以拥有八旗“牛录”的宗室王公,也被称为“入八分宗室”,即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这六个等级。 假设说,正红旗有20个“牛录”,其中10个“牛录”的主人是A亲王,5个“牛录”的主人是B郡王,3个“牛录”的主人是C贝勒,2个牛录的主人是D镇国公。那么A亲王、B郡王、C贝勒和D镇国公,他们都是这个正红旗的“领主”,其中最大的“领主”——A亲王,则被称为这个旗的“旗主”。 众所周知,清代皇族的宗室王公,是“不裂土”的,也就是没有自己独立的封地。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拥有自己的“属人”,也就是拥有自己统帅的“牛录”。这也就是为什么清初宗室王公势力极大,即是因为他们手下拥有庞大的“属人”阶级。二、分封制与宗室旗分清代规定,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三个旗的旗主是皇帝,由皇帝一家亲自统领,称之为“上三旗”,故而“上三旗”内,是没有入八分宗室王公存在的,因为所有“牛录”,都归皇帝统帅。与之对应的,“下五旗”的“牛录”,则都是由入八分宗室王公所统领的。 当一位宗室被封为入八分爵位之后,他便要“入旗”。比如说,某位皇子被封为亲王,入镶蓝旗,即代表着他即将作为镶蓝旗的“领主”,分的镶蓝旗的“牛录”。这位亲王也就变成了镶蓝旗的宗室,后代都作为镶蓝旗旗籍宗室存在。免责声明:尘土网内容除特殊说明外,均来自于互联网(包括<<清朝八旗的领主都是些什么人 - 清朝历史>>),并不表示我们认同作者的观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你告知(admin@),我们将及时作出处理,不胜感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