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粮仓——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希望

 飞扬AB 2017-05-23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食物安全和环境友好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我国有18 亿亩耕地,其中有78.5%的中低产田(约14 亿亩),旱地占50%以上(9 亿多亩)。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三大平原是我国第一粮仓,广大的中低产田是我国的第二粮仓,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希望田野。

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日益严峻的气候危机,是粮食安全面临的最大挑战。温度上升带来的粮食减产、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及病虫害加剧等问题,正在影响到全球的农业生产,我国也不例外。

中国9 亿亩灌溉高产稳产区多在平原地区,是中国的第一粮仓,是粮食生产核心区,是中国粮食安全的稳压器,保障了中国粮食生产约70%的生产能力。而9 亿亩旱地多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丘陵地区,是中国粮食安全的波动区,灾年是受灾减产严重地区,丰年是粮食总产增量的主要来源,是中国的第二粮仓,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潜力区。中国要可持续发展,要东西平衡、南北共同繁荣发展,必须在抓好高产农田区第一粮仓的同时,加快中低产田第二粮仓的改造,才能挖掘中国农业的生产潜力,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实现了“十二连增”,这是来之不易的成就。但是,今后的粮食生产如何保持增长势头?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如何依靠科技力量改造中低产田?在确保第一粮仓三大平原区粮食生产稳步增长的前提下,如何全面规划,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

我国长期以来习惯于藏粮于仓、藏粮于民、以丰补歉的策略。耕地占补质量严重不平衡,耕地总体质量下降,致使粮食生产能力不足,只能尽可能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和提高单产,利用丰年的节余弥补歉年的不足。这就带来了高额的仓储费用,形成了财政的巨大负担,同时也影响了其他作物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特别是不能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而“藏粮于地”战略则适时调节了这种问题,在粮食供过于求时,采取轮作休耕使一部分土地来减少粮食生产数量,粮食紧缺时又将这些土地迅速用于生产粮食,通过耕地的增加或减少来维持粮食供求的大体平衡。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粮食生产的主要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耕地,就没有口粮。耕地红线是粮食安全的大坝,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粮食生产。“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只有先保证了耕地的面积与数量,才能再谈如何利用耕地,提高粮食产量。

让农民更富农村更美农业更现代化

我国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三大粮食主产区,开展高产到超高产的创建活动,通过农业机械、节水农业、配方施肥、一喷三防等现代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加快辐射区粮食整体产量的提高。对实现粮食总产十二连增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造成的问题是地下水超采,化肥、农药用量大,生态环境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生产效益下滑,许多农业高产区难以持续发展。靠高投入、高产出的路径在世界和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是难以走通的。

要保持粮食总产连增,必须实现中低产田的改造。但中低产田改造面临着4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水,我国有9 亿亩旱地,占中国耕地面积的50%;二是土地质量(盐碱、沙地),盐碱荒地和盐碱障碍耕地总面积超过5 亿亩,其中具有农业利用潜力的达2 亿亩,占中国耕地总面积的10%以上;三是农业科技投入不高,由于中低产田一般位于边远地区,基本农田改造、农业机械、灌溉、肥料等投入较少,形成了长期的广种薄收的种植习惯;四是缺乏抗旱抗盐抗逆生物品种,产量低而不稳。

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粮食生产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应用新的农业技术将帮助中低产田地区粮食产量趋于稳定,从而保障国家粮食总产量的稳定增长。先进的水利设施建设对旱地改良也很重要。人随水走,粮随水来,城靠水建,国靠水兴。要改变我国这种东部繁荣、西部落后的差异巨大的经济发展格局,我国唯有加快完成南水北调工程,这样才能改中低产田旱地为节水灌溉中高产地。

通过科技支撑、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工程,加上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旱地节水农业新技术,进一步改造旱区中低产田,挖掘农业生产潜力,是中国现代农业未来的百年大计和重要任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