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人一张经典碟——阿图尔·鲁宾斯坦·《肖邦夜曲全集》

 飞天保龄 2017-05-23

       一人一张经典碟——阿图尔·鲁宾斯坦·《肖邦夜曲全集》


一人一张经典碟——阿图尔·鲁宾斯坦·《肖邦夜曲全集》

专辑名称:鲁宾斯坦弹奏肖邦夜曲全集(The Chopin Collection: The Nocturnes)
专辑艺人:(Arthur Rubinstein)
唱片公司:RCA Red Seal
发行时间:1984年01月01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肖邦音乐中的梦幻感是意境浓密,情致丰繁,万般迷人的。而最能让我们陶醉于这诗一般梦幻中的,就是他的这些《夜曲》。
    肖邦是水做的。肖邦的幽怨借助这夜曲之花长出忧伤之果,你似乎能从这些能把夜晚的星辰都能染上泪光的音符之中看到他的恋人乔治·桑的身影,这些音符连缀成了诗句,就像夜色饮着他的泪水,如同一块黑色的手帕一样。
    听这套唱片上的第一首(降b小调,Op.9-1),你就必定让它迷住:一种柔软的草叶般的摇曳,惹你爱怜不已。第二首降E大调的,绝对是钢琴文献中的名曲了,你肯定有很多机会听到过它。在肖邦绚丽多彩的各种钢琴作品中,《夜曲》大多是宁静、温馨的,风和月柔,和“夜”的氛围一致。但也节奏多变,富有弹性和张力,有点像即兴曲,也有点像幻想曲。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在那些幽静的夜晚,年轻而多情的肖邦坐在钢琴前,仰望夜空,用心去读天空这部大书,读着那上边的每一颗星星。当然,让肖邦真正读到的并非星星怎样如何,却是他自己投射在夜空中的种种心灵的景象,那些如歌的缠绵,那些无言的惆怅……
    这两张一套的 CD 上囊括了肖邦的全部 19首夜曲。其实肖邦的夜曲有21首,前19首是有作品编号的,后两首曾一度被遗漏了。鲁宾斯坦的这个版本不仅是肖邦《夜曲》最完美的演绎,而且是他弹肖邦的11张唱片中演奏和录音平衡下来最好的两张。几乎是每个句子都出性情,每颗琴音都妥贴、漂亮。听过鲁宾斯坦这番演绎,我想象不出肖邦《夜曲》还能有别的弹法。
    “夜曲”的语源系从拉丁语“NOX”演变而来,在罗马时代意为“夜神”。“夜曲”形式的创始人,一般认为是克莱门蒂(Clementi,1752-1832)的学生、英国人约翰.菲尔德(Field,1782﹣1837),其“夜曲”之名可能取天主教会的“夜祷”之意。菲尔德毕生创作了21首“夜曲”,肖邦也留有21首(其中标为20和21号的两首是他逝世后发现的,20号为升C小调,约作于1830年;21号为C小调,约作于1837年)。哈涅卡曾说:“肖邦拓展和提高了菲尔德的形式,使之融入戏剧气息,充满热情,更华贵庄丽。”
    事实上,肖邦本人先天就适合演奏夜曲:就性格而言,他不惯媚俗(虽不是讥讽莫扎特,但那种傻乐呵的欢腾劲儿的确总让我想起贵族们裸体在草地上追逐打闹),格调优雅情操高贵,而夜曲惯于在甜美的旋律里表现自然的情感;就身体而言,肖邦一直体弱多病,并不适合演奏高响度的宏伟作品如交响乐等,但其细腻的情感和珠玉般的音乐变化,反倒逆向契合了夜曲的迷人气质。
    这些夜曲贯穿了肖邦创作生涯的黄金时代,气风格的转变,也恰巧反应了他白斑波折的生命历程:在OP.9的三首乐章里,肖邦显出不同于菲尔德的戏剧性华丽风格,且对细节的处理更清纯透彻;到了OP.15和OP.27的五首夜曲里,听众很难再感受到如OP.9般的欢欣与忧愁,反而在通透的乐感里带出厚重的悲剧感──这极可能是肖邦本身的情感挫折,也可能是祖国破败的忧虑所致;1838年之后,与乔治.桑情感的刺痛,以及病痛没有休止的折磨,使肖邦的悲剧性感情在琴键里变得越发纯洁诗意,甚至带出了一种病态的萎靡美感,所以OP.48、OP.55和OP.62,安详得令人心生惶恐。
    最后,之所以选择鲁宾斯坦演奏的版本,是因为鲁宾斯坦的肖邦很爷们。此前的演绎,喜欢在阴柔、孤芳自赏上做文章。鲁宾斯坦则创造了情感上刚气十足,音色上通体透亮的肖邦──这其实是一战后兴起的美国性格的注入,一扫传统肖邦演绎的阴霾。
    OP.9的三只是肖邦较早面向公众的《夜曲》部份。献给的是玛丽.普勒叶夫人。
    事实上,OP.9三首夜曲,是肖邦前往巴黎前就已完成创作的作品,沙龙聚会时,肖邦最喜欢演奏OP.9.2《降E大调夜曲》(它也是如今最通俗最受欢迎的肖邦夜曲之一)。初到巴黎的肖邦,用的是一台伊拉德钢琴,这种钢琴琴键较笨重,难以适应速度较快的乐章。于是肖邦的好友卡梅尔.普勒叶慷慨解囊,送给肖邦一台琴键更灵活的钢琴,这台钢琴伴随肖邦直到去世。为感谢普勒叶一家的友谊,肖邦就把夜曲OP.9题献给了普勒叶夫人。
    OP.9.1,降B小调,甚缓版,3段体,中段音有八度音奏出降D大调,给人以“梦中饱满的甜蜜欢乐,将黄昏和夜的静寂,以及周遭所有的一切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的感觉。听众印象最深的大约是乐章开头的缓版,琴键回旋的是撩人心绪的诗情──肖邦素来不肯放过音乐的细节部份,此处正是最佳印证。
    OP.9.2,降E大调,作于1830﹣1831年,回旋曲式。行板在左手的伴奏下,右手在装饰音中始终保持华彩咏唱。该曲音色最轻,给人以“手指纯粹触键却并不弹压”的质感,开头低声倾诉的情感,中段陡然上走,却又嘎然而止,看似要剖白胸臆,结果只能欲言又止──爱越深言越浅,大抵在音乐里也是如此。
    OP.9.3,B大调,作于1830﹣1831年,稍快版,3段体。肖邦的《夜曲》里,大约只有这首情绪最欢快:起首时优雅里带着媚态;中段转为B小调,带有进行曲风格的旋律,内里充斥着激烈的戏剧性情绪;末端回环往复,再现起首时的优雅媚态。这首曲子是典型的沙龙音乐,只是为了营造温暖馨香的气氛,让与会者身心愉悦,内在情感却乏善可陈,听不出半点爱怜。对演奏者而言,这是种挑战:如果是毛利齐奥·波里尼这种纯粹靠手指的物理运动来演绎肖邦的人还好说,饶是投入其间以情感带动,则容易变得慌张而混乱。鲁宾斯坦的好处在于:他拿捏到这首曲子的G点,其实就是为了让与会者(听众)爽,必须制造虚假情感的真实温馨──一个字:就是傻乐呵得干净通透。
    OP.15的三首,作于1830﹣1831年,出版于1832年,先给的是费南迪.希勒。
    OP.15.1,如歌的行板,3段体:起首是清朗典雅的行板,16分音符三连音构成的装饰音醒目打底,给人以含情脉脉临花照水的美感;约1:30开始的中段陡然增速,压迫感之后藏匿的是近似于暴风雨的激情;尾段回旋到起首部份,优雅高贵,缱绻流连。个人最爱的是收尾部份,音符迟缓连绵渐趋消失,稍不留意就泯然殆尽,让人恋而不舍却也无可奈何。
    OP.15.2,升F大调,甚缓版,3段体。起首是如歌的行板,琴键快慢错落,音调高低有秩,裹挟的丰富情感的积压;中段速度加倍,音高略微提升──最具特色的是中段开场衔接时的五连音音型,是以半音量的柔声咬合的;尾段回旋往复成起首乐章。就听感体验而论,OP.15.2容易令我忧伤,它象是我与恋人分手后的体验:满以为是幸福的甜蜜回忆,内里却夹杂着不甘、悲愤与无奈,渐渐开始愤怒不安,转念却又明白这无济于事,最终只能在时间的隆重祭奠里,将这段情感埋葬。
    OP.15.3,G小调,缓版,2段体。相较于OP.9.1,肖邦这首在草稿上注明“《在哈姆雷特》上演之后”的曲子,传诵度可能是最高的,尤其是起首的几个几个音符,给人以悔不当初的呻吟痛感,其几次回旋也加重了这种悲叹,似乎这悔恨毫无出路;于是中段音高上扬,情绪积压到亟需宣泄的程度,但它马上就进入缓版,轻淡的琴键转场,同时拖足时间,在迟缓而清晰的双重琴键叩问下,寻求到内心的慰藉与希望。OP.15.3对情感的要求较高,鲁宾斯坦此曲深得我心!
    OP.27两首作于1835年,献给达伯尼伯爵夫人。
    OP.27.1,升C小调,甚缓版,3段体:起首以柔声奏出黯淡旋律,经历种种转调后,情绪开始不安;中段速度加快,内在情绪却迟缓沉痛,在一系列的转调里情绪得带排遣,渐趋明朗后复归为起首旋律。就结构而言,OP.27.1是肖邦夜曲里最庞大的一首,它因情绪的厚重显出贝多芬的气质(事实上,OP.27.1在我听来是肖邦夜曲里情感最厚重的一首,象是没有解脱的泥淖)。
OP.27.2,降D大调,优美而平衡的回旋曲式,持续的缓版,两个主题经过3次装饰音后,专为新的形态而反覆。肖邦的19首夜曲结构都很完整,且技法上一直追求简练,但传达的情感却并不单薄。而且,肖邦夜曲还有另一个让人迷醉的特征:优美的旋律背后,永远裹挟着并不安定的阴郁和忧伤──就象是肖邦在音阶里种了毒药,越饮越瘾,越瘾越阴。
    OP.32两首作于1836﹣1837年,献给德.毕林男爵夫人。
    OP.32.1,B大调。在肖邦的夜曲里,OP.32.1的收尾与起首完全完全对立:该曲起首是梦幻的,像莫扎特的咏叹调一样简单纯朴,但从1:15开始,它的情绪开始变得不安定,越走越阴郁,及至4:00时开始狂躁,但也并无停留或再回旋,而是截此戛然而止──如果说肖邦的夜曲是倾诉衷肠,那OP.32.1则就是将倾诉变成了怨怼,相对于绵绵情意,它更多的是指责。
    OP.32.2,降A大调,缓版,3段体。它有两个主题:不安和热情──起首的琴键虽然洗练迟缓,但跃动的却有几分紧张,显得不知所措;但随着变调,它开始显出激烈的成份,宣泄到3:30处时,不安的主题再次出现,但却是跟热情的部份交织而成。值得指出的是,OP.32.2虽然历来不大受乐评人重视,但它柔媚而诗意盎然的旋律,以及肖邦对夜曲融入无尽的戏剧气息和热情,无疑是肖邦夜曲的最大特征体现。
    OP.37两首作于1838年,即肖邦与乔治.桑一起在马尧卡岛回国之后。
    OP.37.1,G小调,始终行板,具降E大调圣咏合唱中段的3段体。在肖邦所有的夜曲中,  OP.37.1最乡愁,若放在电影里做BGM,最适合尘埃落定后,回望曾经的人事物:眼前繁华落尽,心底阅遍浮沉。作该曲时,肖邦在马尧卡岛疗养失败,无奈搬到乔治.桑的故乡诺安。其时肖邦士气低落愁绪满怀,该曲难免不烙下印痕。同一年肖邦谱写了《第二钢琴奏鸣曲》(Piano Sonata no.2 in B-flat minor, op.35)──建议两个版本比对听(不难发现《第二钢琴曲奏鸣曲》更令人沉醉)。
    OP.37.2,G大调,小行板。该曲灵感来自航海途中:低音部不断起伏的伴奏声中出现重音,表示船在行进;其间有丰富的和声,代表的是海水上波光粼粼;接着出现舵手之歌,按照乔治.桑的说法,那是肖邦自己在梦幻中的自言自语;随后歌声消失,船飘荡在夜海里,随着波浪渐行渐远。肖邦夜曲中,OP.37.2最温柔,琴键的敲击似乎都要结连不上,其低吟浅唱的黑白键背后,跃动着肖邦诗人般的心。
    OP.48两首夜曲,作于1841年,献给萝拉.德尤卡小姐,肖邦成熟期时的作品。
    OP.48.1,C小调,缓版,3段体。在肖邦夜曲里,OP.48.1算是最阳刚的乐章:开场的缓版粘滞性极强,给人一种前行却不能的乏力感──但它并不哀伤,反而透出毅然决绝之心;到了双倍加速时,肖邦增强戏剧性效果,将音高及音色大幅度跌升,同时辅以大密度的合弦,令人精神一震。哈涅卡对该曲的评价是:“这是高贵的夜曲,构思巨大,具备短音乐剧的质感…同时具备极强的英雄性,脱离了感伤,让我们看到伟大的、男性的肖邦。
    OP.48.2,升F小调,小行板,3段体。作为成熟期的作品,OP.48两首给人最大的体会,就是情感不再纤弱,那种诗人般的敏感虽然仍在,却洗练得如月光下的金子:本质虽在,表象却让人捉摸不透。该曲起首时带有挽歌的情绪,有令人落泪的甜美之感。这个主题反覆两次后转为甚缓版──据肖邦的学生回忆:“弹奏中段时,肖邦要求右手要用宣叙调表现,而且最初两个和弦要如暴君的命令一般势不可挡,其余部份则要用怜悯的情绪来演奏”。依个人浅见:OP.48.2算得上是肖邦夜曲里能拔头筹的曲儿,若想欣赏肖邦夜曲的妙处,不妨将它拿来反覆聆听。
    OP.55两首夜曲,作于1840年,献给珍妮.仕达克林小姐。
    OP.55.1,F小调,行板,3段体。该曲应该是肖邦夜曲里最悲伤的一首,许多人听后都觉得像肖邦被困在了大雾弥漫的梦境里,此间悲伤逐渐堆积,在临近中段时成为失望的呼喊。库拉克认为:“让人想起一位离开自己所爱家庭、所爱的人们,寂寞悲伤地在旅途的流浪者。”中段为进行曲风格,好像说往前走需更大的勇气和热情。尾声是感恩“神啊,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OP.55.2,降E大调,即兴风格,3段体,全曲因速度快慢可分为持续的缓版和船歌两个部份──的确,个人对此曲兴味不大:无论是轻是纯、是悲是喜、是清澈见底抑或梦靥焦灼,OP.55.2在肖邦夜曲里都不算出色。但它有一个地方令人着迷:安详。在此前的夜曲里,肖邦情绪的流动带有生命跃动的气息,但自此则附着上了一丝安详──若结合这是肖邦晚年(虽然还很年轻)所作,不难体悟到行将就木时人对生命、对生活的感召。这是肖邦夜曲最后四首给我的最大感受,也是每每不忍试听却又禁不住诱惑的缘由。
    OP.62两首是肖邦医生最后的作品,作于1846年,献给肯迪莉兹小姐。
    OP.62.1,B大调,行板,3段体。此时的肖邦以重病缠身,身体衰弱至极。尽管琴键表露的主旋律异常华丽,连和声都很雄浑,但内里却透出踌躇难定之感,尤其乐章里降A大调的处理更显如此。也就是说,相对于其它夜曲的转调,OP.62.1更具魅惑性:它们既是肖邦生命将息时的喟叹,又是他对生活与命运的赞美(仅就夜曲而言,肖邦必定是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虽然这条路满是挫折,但他不羁不屑),更是他对自我末日的某种预感──该乐章里零碎音符在跃动时,总能被肖邦拉回到主旋律,这种处理很迷人。
    OP.62.2,E大调,缓版,3段体。相比于此前16首夜曲,OP.62两首乐章多少带有肖邦心理抑郁、身体病痛的烙印:OP.62两首节奏迟缓,早已不复青春气息,英气与灵动也褪去光辉,留下的只是安详神态里的娓娓道来。洪奈克(Huneke)说得好:“肖邦编织着他生命的夜曲,直到死亡之日。”但这编织与等待并非绝对静候,所以在这首OP.62.2里,我们听到钢琴演绎的对话──虽然不能揣度对话内容,但它的确常被乐评人和音乐人视为对死神的抗争(这不及贝多芬激烈的抗争,恰好是肖邦真实的个性使然)。
    OP.72,E小调,作于1872年,肖邦17岁时的作品。
    之所以它被收到末尾,是因为它在1855年才出版。从肖邦19首夜曲的完整结构来看,它在此处很突兀:形式简单朴素,情感青春洋溢,完全收不住尾。但与20和21号夜曲一直被人质疑真实性不同,它确是肖邦所做,因而也能被人拿来演绎(20和21号就没这么好命)。
    听肖邦,是对“专注”一词的顶礼膜拜,无需夸张的仪式,无需作心理或者知识上的任何储备,放心地让他缓缓流淌,肖邦的指端不会失控,那融融泄泄的旋律是他对钟情一生的钢琴所做的最为炙热和虔诚的表达,终其一生,不离不弃,这种“专注”无法复制,识别度极高,让你无从与其他什么人的作品混淆,之后慢慢懂得:肖邦只能成为肖邦。
    阿图尔·鲁宾斯坦(1887~1982)美籍波兰裔犹太人,著名钢琴演奏家。1887年1月28日生于波兰罗兹,1982年12月20日卒于日内瓦。5岁登台演奏。后到柏林,经J.约阿希姆推荐,从K.H.巴尔特学钢琴,从R.卡恩和M.布鲁赫学理论。11岁在柏林由约阿奇姆指挥演奏W.A.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后到俄国、波兰等地旅行演奏,获得热烈赞誉。
    在大众的眼光中,阿图尔·鲁宾斯坦以演奏肖邦音乐最被认同,这归因于他有着和作曲家相同的国籍及广泛的录音。然而他的音乐特质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是对于常备曲目的全然掌握从改编的巴哈、莫扎特和贝多芬,到所有浪漫时期作曲家,以及许多重要的二十世纪作曲家。鲁宾斯坦的偏好似乎是没有限界的,他为自己的独奏会和录音所选取的独奏作品显示了他鉴赏家的品味能力。宛如要展现他音乐品味的广度一样地,他在1961年秋天为纽约的听众举办了一系列共十场的独奏会,一首也没有重复地总共演奏了八十九阙作品(包括安可曲)。历史上许多其它钢琴家地做了类似的尝试,阿图尔·鲁宾斯坦是独一无二的。为了拓增曲目并加强技巧训练,鲁宾斯坦自1932年起淡出舞台数年,1939年迁居美国,1946年成为美国公民。二次世界大战后,鲁宾斯坦开始在世界各地演出,但是德国除外。终其一生,鲁宾斯坦再也没有踏上德国土地。1961年10月到12日,鲁宾斯坦在卡内基音乐厅举办一系列马拉松式音乐会,他在这几场演出中弹奏了九十首、七十位作曲家(从巴哈到史特拉汶斯基)的作品。
    1904年在巴黎和拉威尔会面,1906年在卡内基厅举行美国首演。1912年造访伦敦,并和易沙意共同演出多场1916-1917年在西班牙和南美洲巡回。1932年起数年间,为了扩展演出曲目并磨练技巧,鲁宾斯坦暂别舞台生涯。1939年移民美国,前于1946年成为美国公民。战后他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但却从不履足于德国土地之上。1961年十月到十二月间,他在卡内基厅演出一连串马拉松式的音乐会,演奏曲目自巴哈到史特拉汶斯基,遍及70名作曲家的90首作品。1976年六月十曰,鲁宾斯坦以89之龄,在伦敦的维格摩尔厅举行告别演奏会。丰富的唱片录音与影片保存其独树一格的琴艺。他在钢琴史上的地位无疑可列入十九世纪末的巨人之一。
    从第一次在柏林登台(1900年12月1日)到伦敦的告别音乐会(1976年5月31日),鲁宾斯坦让本世纪钢琴乐坛为之着迷。这位弹起琴来不慌不忙的矮胖男人身上有欧洲波西米亚人白发、宽下巴的外表及神似犹太人的侧影(毕加索把他的神韵抓得恰如其分),挺直的背部往前微倾他由黑檀木与象牙所构筑的王国。他的左腿在琴凳下曲弯成相当优雅的角度,右腿则放在乐器的“灵魂”上。他和阿劳都是音乐舞台上的绅士,都是举止优雅的大师。有些钢琴家以个人化的风格横扫键盘,鲁宾斯坦却只是弹奏钢琴;有些钢琴家很勉强或如预期中的把乐曲推向高潮,鲁宾斯坦却只是持绩不断地在琴键上演奏,他让音乐里的每一刻都更加悦耳、更有说服力。他的触键坚实,音符正确无误,不论是热情或抒情的乐句都不至于过分夸大。他的音乐是典型的优雅风格,他的生命因研究与体验音乐而丰富。有人只专精于某些乐曲,他的曲目包罗万象。
    谛听每一阙,感觉好像是在看肖邦自己跟自己较劲,他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正在通过“夜曲”这一媒介宣泄着某种私人情感,或压抑、或挣扎、或热烈、或执着……而这一切都与夜有关,仿佛只有入夜时分,肖邦才能真正成为自己,那个摆脱了桎楛的爱情、躲避掉了奢华的沙龙氛围、不再想着哪位伯爵夫人雍容的面庞进行特定创作的弗雷德里克·肖邦;仿佛只有入夜,他那样浓烈的乡愁才能够一览无余地倾吐在极不和谐的大跳音程之上,你甚至能够清楚地听到他左手的指尖深深地沉入琴键里,待缓缓抬起时,已在为你诵读一部悲喜交加的小说——我一厢情愿的以为那是唯我独享的部分,那一刻,肖邦离我如此之近,而纤楚的月光,却只肯为他一人融融泄泄。
    鲁宾斯坦的《肖邦夜曲》是对每个安静的夜晚最为美妙的馈赠——那是生机勃勃的玫瑰花瓣与死灰般沉静的心灵的完美结合。

 
一人一张经典碟——阿图尔·鲁宾斯坦·《肖邦夜曲全集》
玛利亚·胡奥·皮尔斯演奏的《21首肖邦夜曲全集》
 

 

一人一张经典碟——阿图尔·鲁宾斯坦·《肖邦夜曲全集》
毛利齐奥·波里尼演奏的《19首肖邦夜曲全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