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0年代,西安记忆

 耽读斋 2017-05-24

来源:图像与眼睛


赵利文先生

   赵利文,中国艺术民工,当代纪实摄影的践行者,1968年生于古城西安。

   早年受父亲赵秀华、恩师潘科影响,从1985年开始从事纪实摄影创作30年,摄影专辑代表作《流浪艺人》、《世俗西安》、《别墅人家》等。

   1984-1993年,他连续10年将镜头对准他生于斯长于斯的西安,用2万张胶片细腻朴实的勾画出一部珍贵的80年代西安市井众生相。

   他是专注于中国80年代城市影像的先锋者与奠基者,为我们留下了80年代古城西安极其珍贵的历史风俗画卷,其作品堪称是80年代中国城市影像的清明上河图。


我想把胶卷浪费给世俗

 ◎萧沉

照片是记忆的彼岸,

使虚无的时光有了物质的凭据,

并能够触摸起来。

 

照片是历史与时代的切片,

在主观与片面中,

已然泄露了往昔的全貌。

 

照片之于今天,

虽是遥远的过去时,

但之于照片本身所框定的一切,

却是正在进行时。

 

我看赵利文80年代西安市井生活照,周身忽如被吹了一口仙气,人生瞬间完成了穿越。我似乎找到了失踪很久的自己,也像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戚或二姨,眼眶蓄满泪水,心弦暗自颤抖或哆嗦。站在这些照片前,我忽然感到有一肚子的话要说,有一大堆人的音信需要打听,有一麻袋记忆的土豆悄悄发芽了……

 

我没觉得这些生活场景有何奇异之处,但被打动了!

我没觉得这些凡夫俗子有何惊人壮举,但被打动了!

我没觉得这些记忆切片有何宏大主题,但被打动了!

我没觉得这些黑白照片是摄影艺术,但被打动了……

 

艺术是什么?我说不好。是那些穿着钓鱼坎肩的人拍摄的黄山松涛-泰山日出-长城雄姿-坝上风光之类的美图么?是郎静山在暗房里鼓捣出来的影像中国山水画么?是魔幻的曼雷Man Ray或尤斯曼Usman么?不知道。我只觉得赵利文这些极其朴素自然的纪实照片,看上去很是亲切与生动,也与我们的人生轨迹息息相关。从八十年代一路走来的人,你不用跟他多说什么,只把这些照片给他看,他就走不动了,虽然普通观众还说不太清纪实摄影里面的许多门道。

 

赵利文所拍摄的这批近2万张的西安市井生活照,显然是一笔巨大的影像财富。今天我们若返身去寻八十年代的城市生活场,又能找到多少这样的照片呢?而那时的摄影人,又有多少肯把有限的胶卷“浪费”在这些鸡毛蒜皮-熟视无睹且与高傲的“摄影艺术”无关的世俗生活景象中呢?由此,我们真该感谢赵利文!不惟西安市民,因为这些照片也是整个中国八十年代城市生活的缩影。

 

“记忆是牙齿掉了留下的豁口,

总让人忍不住去舔舔”。

这是上海诗人王小龙写于八十年代的诗句,

我愿引于此,作为此篇影展序言的结束语吧。

 

2013年12月18日于天津


网上粉丝对赵利文先生作品的评价:

赵利文先生作品所框取的西安上世纪80年代的市井生活,

百姓日常,看似寻常,实是慧眼独具,精心抓取,惜片如金。


就像好的文章,生活流,文不张扬,却意蕴隽永,庸常中诗意盎然,散中焦点动人,小片大说,历史,记忆,怀念,感动,在赵先生洋洋洒洒的2万张纪实照中复活,被萧沉先生誉为西安80年代的《清明上河图》一点都不为过。


80年代无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生机的年代,感谢有赵利文先生留存下来这么多的系列影像。


想象赵先生当年手持相机游走在西安的大街小巷,就像长坂坡之战中的赵子龙,单枪匹马,抢救稍纵即逝失不再来的历史影像,不为潮流裹挟,前瞻,冷静,耐性,真乃孤胆英雄也。


摄影就是摄影,别为这主义那观念的所迷惑,唬住,按赵利文先生的路数来拍当下就对了,立足民间,人文纪实,才是摄影的正道。

2017年5月10日


作品名称:80年代的彩色西安

摄影师:赵利文

材质:德国哈内姆勒无酸艺术纸,无酸收藏级艺术微喷

版数:80版

尺寸:14寸

价格:1200元/张

备注:作者签名,时间、版号、作者姓名

(以上作品供收藏者参考,由于参考作品为扫描小图所以图片清晰程度有限,制作出来会调准、校对好。)


《黑则鸣》是《罕见老照片》的姊妹号,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公众号,

为防止《罕见老照片》失联,

请大家关注《黑则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