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西洋战役以来潜艇与反潜的拉锯战。定性分析,反潜一方视角。横轴为对抗双方大体平衡状态,横轴上方为反潜力量占优势
(笑脸),横轴下方潜艇占优势 (哭脸)。
![]() ![]() 战后对反潜力量的第一波挑战来自安装了通气管与大容量电池组的 “真” 常规潜艇。图为汉斯 XXI
型。由于(针对各频段电磁波的)隐蔽性较战时的 “可潜鱼雷艇” 显著提高,“真” 常规潜艇极大地降低了航空反潜力量的效能。
![]()
但通气管航行的柴电潜艇完全浸没于海水之中,从柴油机逃逸的声能无处可去,尽数传入海洋环境。这就导致通气管航行时的潜艇噪声水平远高于水面航行状态。北大西洋的深海水声通道轴线较浅,通气管航行充电时,柴油机未隔振的常规潜艇可被低频被动声纳于数百海里外捕获。早期核潜艇的自噪声水平更加夸张,遭到被动探测的距离也就更远。减振浮筏由日落牛发明,最早应用于反水雷舰艇,其后逐渐成为各国潜艇普遍采用的降噪措施。随着利用深海水声通道实现远距探测的
![]() ![]() 中低速航行时的核潜艇变得如同幽灵般寂静。潜航状态由电动机推进,安静性原本就非常出色的常规潜艇获得了化学能 AIP
系统的加持。反潜探测技术相对而言则长期停滞不前。与此同时,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潜艇与反潜力量对抗的舞台逐步从高纬度海域向温暖水体,从深海大洋向濒海浅水转移,水文环境对反潜力量日趋不利。上述因素叠加,导致潜艇与反潜力量对抗的天平从上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摆向潜艇一侧。
![]() 直到近些年,“仰望式”
海底声纳监视系统走向成熟。
![]() ![]() ![]() 战术级主被动复合型低频拖曳声纳批量列装。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