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剪水鹱:拉锯战

 老黄牛的书馆 2017-05-24
拉锯战 - puffinus - 剪水鹱的博客
大西洋战役以来潜艇与反潜的拉锯战。定性分析,反潜一方视角。横轴为对抗双方大体平衡状态,横轴上方为反潜力量占优势 (笑脸),横轴下方潜艇占优势 (哭脸)。

拉锯战 - puffinus - 剪水鹱的博客
拉锯战 - puffinus - 剪水鹱的博客
 
战后对反潜力量的第一波挑战来自安装了通气管与大容量电池组的 “真” 常规潜艇。图为汉斯 XXI 型。由于(针对各频段电磁波的)隐蔽性较战时的 “可潜鱼雷艇” 显著提高,“真” 常规潜艇极大地降低了航空反潜力量的效能。


拉锯战 - puffinus - 剪水鹱的博客
 
但通气管航行的柴电潜艇完全浸没于海水之中,从柴油机逃逸的声能无处可去,尽数传入海洋环境。这就导致通气管航行时的潜艇噪声水平远高于水面航行状态。北大西洋的深海水声通道轴线较浅,通气管航行充电时,柴油机未隔振的常规潜艇可被低频被动声纳于数百海里外捕获。早期核潜艇的自噪声水平更加夸张,遭到被动探测的距离也就更远。减振浮筏由日落牛发明,最早应用于反水雷舰艇,其后逐渐成为各国潜艇普遍采用的降噪措施。随着利用深海水声通道实现远距探测的 SOSUS Sound Surveillance System 声纳监视系统部署到位,各类战术级对潜探测手段的不断改进,以及相关反潜战术的持续完善,欧美反潜力量从上世纪 60 年代起迎来了快乐的 “黄金十年”。


拉锯战 - puffinus - 剪水鹱的博客

传统上苏联海军主要依赖主动声纳实施反潜作战,推己及人地认为欧美国家也是如此。苏军的早期核潜艇因此更多地强调高速深潜而非安静性。通过间谍活动意识到西方反潜体系对被动声纳的高度依赖后,苏军从 VIII 型攻击型核潜艇开始全力降噪,新建攻击型核潜艇的噪声水平在 1975-1988 年的短短十余年间锐减 30 分贝。相比之下,美军核潜艇的噪声辐射强度在半个世纪中下降了大约 60 分贝。


拉锯战 - puffinus - 剪水鹱的博客
 

中低速航行时的核潜艇变得如同幽灵般寂静。潜航状态由电动机推进,安静性原本就非常出色的常规潜艇获得了化学能 AIP 系统的加持。反潜探测技术相对而言则长期停滞不前。与此同时,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潜艇与反潜力量对抗的舞台逐步从高纬度海域向温暖水体,从深海大洋向濒海浅水转移,水文环境对反潜力量日趋不利。上述因素叠加,导致潜艇与反潜力量对抗的天平从上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摆向潜艇一侧。


拉锯战 - puffinus - 剪水鹱的博客
 
直到近些年,“仰望式” 海底声纳监视系统走向成熟。


拉锯战 - puffinus - 剪水鹱的博客
拉锯战 - puffinus - 剪水鹱的博客
拉锯战 - puffinus - 剪水鹱的博客
 
战术级主被动复合型低频拖曳声纳批量列装。
 

拉锯战 - puffinus - 剪水鹱的博客
拉锯战 - puffinus - 剪水鹱的博客
拉锯战 - puffinus - 剪水鹱的博客

大布放深度 (750 米),低工作频率 (3-5 千赫,相比之下,052 改装前使用的拖曳变深度声纳,工作频率为 7.5 千赫) 的吊放式声纳定型服役。潜艇与反潜力量之间对抗的天平才重新摆向反潜力量一侧。潜艇已经享受了跨度 30 年的幸福时光,这样的好日子并不会如同潜艇制胜论者希望的那样永不终结。拉锯战才是军事技术斗争的常态,指望技术进步始终有利于对抗双方之一只能是一厢情愿。随着分布式反潜传感器网络与非声学探潜手段 (譬如高精度合成孔径雷达) 的进一步发展,潜艇在未来还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