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事】30年4版城市总体规划!看它如何见证常州的沧海桑田→

 雪狼绵羊 2017-05-24

城市总体规划对于一座城的意义,

既是“风向标”,又是“奠基石”。

目前,常州新一轮总规编制已启动,

看历版总规如何见证常州的沧海桑田↓↓↓



城市总体规划

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也是城市进行开发建设的法定依据和重要指南。


我市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2011版)在2003年启动编制,2013年获得国务院批准。今年5月12日,我市又顺利召开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动员会,标志着我市总规修编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从首部《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开始,常州已经编制了1981版、1989版、1996版、2011版4个版本的城市总体规划。

实际上,历版城市总体规划对常州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领支撑作用。如今我们在城市中看到的,大到新区建设,小到公园绿地,都跟城市总体规划密不可分。



生活区配套由此开始


《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

工业区、居住区有了明确区分


受访者:李遐章,原常州市规划局总工程师

《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是我市第一部经过专家讨论、审查和经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


工业区成片,老城区工厂逐渐搬离

编制首部城市规划,必须对当时的城市定义很明确,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城市规模。“当时就是人口控制在50万以内的中小城市。而且因为用地规模有限,发展方向只能是‘控制东西,向南北发展’。”李遐章说。所以在这一版的城市总体布局中,形成以老城为中心,以戚墅堰、新闸、湖塘、龙虎塘四个区、镇为辅的“一城四点”组群式布局。

之前没有实现的工业分区,也在这版规划里面提出构想。

规划按照分区集中、成组配套、成块发展的原则,分六片集中布置——冶金、小石化在东,机械在西,纺工在东南,轻工在西南,电子仪表在南郊,化工控制南郊、发展北郊。

对40个左右有污染、噪音的工厂有计划地进行调整和迁移到规划地区,逐步创造现代化城市面貌,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休息环境。就是在这个时候,好多工厂陆续搬离了老城区。


1981版:像清潭这样的老新村,都是八十年代建起来的。


很多老新村,都是80年代建起来的

“现在常州人琅琅上口的那些老新村,好多都是八十年代建起来的。” 李遐章说。

李遐章介绍,当时生活居住布局是这样的:市东以朝阳、和平、丽华等生活小区为主,中心在朝阳附近;市南以工人、劳动、清凉等生活小区为主,中心在兰陵;市西以花园、清潭、勤业等生活小区为主,中心在马公桥附近;市北以机械、西新桥、北郊和建材等生活小区为主,中心在西新桥北;铁路北以北环一、二、三村为主,中心在天钢路一带。此外,在戚墅堰、新闸补充配套生活区,另辟雕庄、三井、龙虎塘等三个独立生活小区。

先生产后生活的布局在首个城市总体规划里就得到了改变。居住区、生活区首次有了配套。居住区在不断地完善中,各生活小区除搞好住宅建设外,同时搞好文化、教育、卫生、商业服务网点、市政、公用和绿化等配套建设。



沿长江港口工业区由此发展


《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9~2000)》

我市城镇体系首现四个层次


受访者:贺家栋,原常州市规划设计院总工办主任

1983年3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行政体制,将武进、金坛、溧阳三县划归我市管辖;常州被国务院列为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并被批准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开放城市。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1986年7月起,市政府决定编制《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充实调整方案(1989~2000)》。


提出“发展南北”和“开发江边”的发展战略

“当时城市发展方向为控制东西、发展南北、重点向北、开发江边,也是经过深入分析发展条件才确定的,既考虑限制,也凭借了优势。” 贺家栋说。

该规划最早提出了‘开发我市沿(长)江的战略布局设想’,积极筹建德胜港和圩塘港对外港口,逐步将圩塘-魏村沿长江地区建成我市港口工业区。如今圩塘-魏村沿江港口工业区已建成可以停泊五万吨级海轮的港口,万吨级泊位10个,千吨级泊位16个,2015年年货物吞吐量达3600万吨。是这次规划对我市沿长江港口工业区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


1989版总规提出了“开发江边”的发展战略,图为录安洲长江码头。


我市首次有了完整的城镇体系规划

“在实行市管县体制后,有必要在市域范围内进行统一规划,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的城乡一体化网络和城镇体系结构。” 贺家栋说。

当时普遍的情况是,小集镇较多,规模较小,不利于向城镇规模化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有必要把全市重新划分,以片区内的建制镇和重点镇为片区中心,在全市形成四个层次的城镇体系。

第一层次是中心城市;

第二层次,金坛、溧阳两个向小城市过渡的县城,是县(市)的中心;

第三层次是以县27个建制镇为中心小城镇,这是中心城市联系广大农村集镇的纽带;

第四层次,三县范围内106个乡的85个乡镇,这些乡镇是城市之末、农村之首,是常州市域城镇的基础。

这也为后来调整乡镇,撤乡并镇创造了条件,为进一步向前推进城镇化迈出了一大步。


全省第二个提出建立污水系统的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版的常州城市总体规划是在南京之后,全省第二个提出建立污水系统的城市总规。在生产、生活方面首先要考虑污水处理,新建工厂和迁移工厂也有目标地转移。” 贺家栋说。

为此,编制规划时还特地请到了相关部门参与协商,加入了垃圾处理、粪便处理、污水处理、给排水等专项规划,逐步改变了城市的面貌。



城市新区由此建立


《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我们常走的路和熟悉的开发区,都溯源于此


受访者:沙春元,原常州市规划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

1996版总体规划明确城市性质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长江三角洲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和历史文化名城,2000年市区人口规模约100万人,2010年市区人口规模约115万人。”


这一版总规指导了城市道路框架的拓展

“市区主要干道在这一阶段得到了较大拓展,” 沙春元说。

拓宽常澄路也就是现在的通江路,晋陵路向北延伸,拓宽龙城大道、312国道,修建延政路、延伸和平路到常武路等等,全是在上世纪90年代。这基本奠定了今天城市道路网络的基础。

同时,随着沪宁高速的通车和以交通设施为骨架体系拉开,初步形成了‘道路成网、外围成环、多向放射’的区域性交通网络。

此外,后来我们看到的南大街商业步行街、文化宫广场、民航机场扩建等一些大的项目建设都是在1996版规划指导下陆续启动,成为今天的城市地标。


1996版:这个版本最大的亮点是规划了城市新区,引导开发区的建设。


新区、开发区“平地而起”,合理推进城市化进程

这个版本最大的亮点是规划了城市新区,引导开发区的建设。”沙春元说。上世纪90年代初,在位于三井附近的天安工业村,工业集中成片地建设。随着城市用地向北拓展,在此基础上,由主城区的城北高新分区和向北发展建立的新龙分区、新港分区共同构成了高新区。

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至21世纪初陆续建立的武进高新区、天宁开发区和钟楼开发区等,都是在这版规划的引导下逐步建设发展起来的。

上世纪80年代初,常州城市化水平不到30%,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水平将近50%。开发区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建起了居住区、高等学校和道路等基础设施,吸引了不少外来工作人口,大大推进了城市化进程。



大城市”定位由此起步 


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常州由中小城市发展为大城市


受访者:顾春平,常州市规划局党组书记

2002年4月,国务院国复(2002年)22号文批准撤武进市,建武进区和新北区。至此,常州市区的面积由原来的280平方公里一下扩大至1862平方公里。城市发展空间和规模发生了量的变化,从中小城市正式变成了大城市。


以前聚居在市中心的人们,开始向外围扩散

排除了城市面积的束缚,2011版的总规可以真正从大城市的角度出发,规划区面积、人口等发生变化,围绕“拓展南北、提升中心”的定位,我市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城市结构。

这时候的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简单概括就是“一主两副多组团”的分散组团式空间结构,每个组团起到的功能亦十分明显。

· “一主”即高速公路环以内的城区,其主要功能为生活居住、公共服务、商业金融、文化旅游、科技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等;

· “两副”即向南、向北两个新区。

· 依据地理、经济、人文优势,按城市功能、交通屏障和行政区划等要素,将城市划分为中心、高新、城西、湖塘、城东、新龙、新港、武南、空港、西太湖十个组团。

“南部新城、北部新城和中心城区,三城联动。” 顾春平说。这也就意味着,城市正从单中心转向多中心。


在2011版专项规划的科学指引下,郊外公园数量在不断增加。

图为青枫公园。


专项规划数量最多,研究了“大城市”的方方面面

“与前三轮总规相比,我们进行了多个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编制纲要、形成文本。后来陆续将专题研究深化为二三十个专项规划,包含交通、给水、燃气、电力、电信、信息化建设、历史文化保护、综合防灾等,是专项规划数量最多的一版。” 顾春平说。

养老设施的构建、地下空间的发展、抗震防灾、城乡统筹的需求这些以前没有考虑过或考虑较少的,都要随着城市扩大、人口增加而加入总体规划里。这就需要和各个部门深入沟通研究,为城市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做出谋划。

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机遇、新挑战很多,如新型城镇化、海绵城市、森林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生态文明城市等,亟待到新一轮总规编制中去落实。


来源:常州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