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5月22日 来自讲故事的翁老头 00:00 18:22 192年5月22日,东汉司徒王允等杀董卓。 董 卓 东汉末年,政局混乱,社会动荡。拥兵自重的董卓趁机进入京师,控制了朝廷。这个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他虽性情粗猛,但有谋略,从驻守边塞的小官升迁为羽林郎,后历任西域戊己校尉、并州刺史、河东太守等职。汉灵帝病危时,董卓因不肯接受朝廷的征召而两次违抗朝廷的旨意,拥兵自重,驻兵河东,坐待时局的变化。直到何进征召,董卓才名正言顺地领军进入京城洛阳。董卓控制朝政后,拥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刘协就是汉献帝。董卓自任太尉领前将军事,封自己为郿侯,进位相国。 王 允 王允,字子师,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他出生于官宦世家。灵帝时任豫州刺史,镇压黄巾起义军。汉献帝即位,任为司徒。汉灵帝死后,董卓废少帝立献帝,毒杀太后,大肆培植自己的党羽与亲信,统收兵权,操纵朝纲。王允从董卓的倒行逆施中,敏锐地觉察到他将成为威胁汉室政权的最大祸患,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遏制或者除掉董卓。 吕 布 董卓手下有一个心腹将领吕布,他是一个出名的勇士。他原本是并州刺史丁原的一名将佐。董卓率军进洛阳的时候,丁原也正带兵驻守洛阳。董卓于是派人用大批财宝去拉拢吕布,要吕布杀死丁原。吕布被董卓收买后,背叛了丁原,并将其杀死,之后投靠了董卓。董卓把吕布收作义子,叫他随身保护自己。人们畏惧吕布的勇猛,都不敢对董卓下手。王允知道要将董卓除去,首先要拉拢他身边的吕布。于是,他常请吕布到他家里喝酒聊天。吕布与董卓虽然说是父子关系,但是董卓性情暴躁,稍不如他的意,就对吕布发火,吕布心里很不痛快,对董卓怨言颇多。他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王允。王允听了很高兴,就把自己想诛杀董卓的计划告诉了吕布,并且严肃地说:“董卓是国贼,我们想为民除掉这个祸害,您可否帮助我们,做个内应?”王允说:“唉,将军真是糊涂,您姓吕,他姓董,原本就不是骨肉至亲,再说他向您掷戟的时候,考虑到你们之间的父子感情了吗?”吕布觉得王允说得十分有理,就允诺和王允一起除掉董卓。 192年5月22日(东汉初平三年四月二十三日),皇帝大病初愈,朝中文武大臣都在未央殿集会,恭贺天子龙体康复。吕布利用这个机会,事先派遣同郡骑都尉李肃等人带领数十名亲兵,换上卫士的装束,隐蔽在宫殿侧门的两边。董卓从郿坞出发,奔向长安。为了防止遭到别人的暗算,他在朝服里面穿上了坚硬的铁甲。在乘车进宫的大路旁边,密密麻麻的卫兵排成了一条夹道。他还叫吕布带着武器在他身后护卫着。经过如此安排,他觉得万无一失了,然后进入了宫中。没想到刚到侧门,董卓便遭到李肃等人的突然袭击。董卓惊骇之余,急忙向吕布呼救。吕布厉声喊道:“我们现在是讨杀乱臣贼子,你是死有余辜!”绝望中的董卓只能奋力抵抗,但是终究无济于事,当场被杀死,随后被诛连三族。兵士们拥了上去,将董卓的头砍了下来。 董卓被杀后,朝廷上下欢呼不断。董卓祸国殃民的罪恶行径,激起了天下官员百姓的极度痛恨。铲除董卓,不仅顺应时代的潮流,更符合天下的民心。
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生物多样性,生态学术语,是一个描述自然界多样性程度的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不同学者提出了多种定义,在《保护生物学》一书中,蒋志刚等给生物多样性所下的定义为:'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它提供人类所有的食物和木材、纤维、油料、橡胶等重要的工业原料。中医药绝大部分来自生物,截至如今,直接和间接用于医药的生物已超过3万种。可以说,保护生物多样性就等于保护了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石,保护了人类文化多样性基础,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但是,随着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比如森林砍伐、植被破坏、滥捕乱猎、滥采乱伐等,如今世界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每小时一种的速度消失。而物种一旦消失,就不会再生。消失的物种不仅会使人类失去一种自然资源,还会通过生物链引起连锁反应,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35亿年前,从地球上有生物出现时起,就不断地有新的物种产生与灭绝,迄今为止,地球上存在的生物约有300万-1000万种以上,有案可查的有150万种,而人类研究和被利用的生物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中国是一个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以高等植物为例,约有3万种,美国与加拿大两国之和约为1.8万种,整个欧洲则有1.2万种。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若干年来,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已受到严重威胁,许多物种正变成濒危物种。1992年,我国成为世界上首先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六个国家之一,并成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制定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为了保护全球的生物多样性,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由各国首脑参加的最大规模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此次“地球峰会”上,签署了一系列有历史意义的协议和两项具有约束力的协议,《生物多样性公约》为其中之一。《生物多样性公约》是第一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全球协议,获得了各国快速和广泛的接纳,150多个国家在里约大会上即签署了该文件。此后共187个国家批准了该协议。1994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2月29日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后于2001年12月20日,通过第55/201号决议,宣布将每年12月29日改为每年5月22日,最终指定这一天为国际日是以此庆祝1992年5月22日内罗毕会议最后通过的决议《生物多样性公约》协议这一文本。同时,联大敦促联合国秘书长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从各个方面采取必要措施,以期确保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活动的连续如期举行。 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这一天,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的187个国家政府和欧盟请你每天尽自己的一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生物多样性、并公平地分享利用生物多样性所获得的惠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