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纺纱过程中棉结的形成原因 1、 打手、锯齿对纤维的搓擦以及返花造成的棉结。 2、通道不光洁,不通畅造成粘,缠,挂,堵,刮擦,翻滚,搓转等形成的棉结。 3、弯钩纤维经牵伸形成的棉结。 4、梳棉机的机械状态差、工艺不合理等造成对棉结的清除能力差,甚至产生大量棉结。梳棉机其工作状态对棉结的减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5、 飞花附入和边缘纤维扩散形成的棉结。 二、短绒的产生因素 1、 纺纱过程中造成的短绒 (1)在清花开松过程中分离时纤维产生断裂形成短绒。 (2)在梳棉机刺辊处,纤维受梳被拉断切断打断是产生短绒的关键点。 (3) 过分的实施“重开松、紧隔距、强分梳”,造成纤维损伤或使纤维在前道工序受损后在后面的牵伸过程中因牵伸力过大造成的短绒。 2、 棉结、短绒的产生规律与特点 (1)对清梳联总结的“一组矛盾、三个规律”同样适合成卷流程,是清钢工序的普遍规律。 (2)棉结与短绒既是一对孪生兄弟,又是一对矛盾体。 (3)梳棉机刺辊部分是增加短绒的主要部位,其次是精开棉机。 (4)梳棉是解决棉结和短绒问题的主要工序,梳棉机的综合状态对解决棉结和短绒问题起到关键作用。 (5)原料状况与棉结、短绒显著正相关。 (6)短绒率与棉结及各工序落棉率显著正相关。 (7)梳理可以清除筵棉中的多数棉结,但仅靠梳理很难完全清除,必须通过梳理 排除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8)梳理过程中纤维被梳理得越充分,纤维越容易受到损伤,对质量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因此,梳理必须结合原料质量、成纱质量综合平衡,做好这一点,设备状态是关键的关键。 (9)短绒具有三大特点,应根据短绒的三大特点处理好短绒的问题: 短绒的三大特点:一是形成短绒的纤维大多为不成熟纤维;二是由于短绒是无规律分布于纤维束中,难以排除,只有经过梳理暴露才能排除其中一部分(盖板是排除短绒最多的部位);三是短绒在梳理是不易被握持,加上纤维的抗弯、抗扭性能差,极易产生卷曲纠缠而产生棉结。 三、对解决棉结短绒问题的建议 1、提高原棉品质 机采棉必将成为今后用棉的主体,其品种的优化应解决成熟度一致性和原棉的M值问题;其采摘方式与轧花加工应解决地膜、含杂、带纤维籽屑、短绒率等问题。为纺纱厂提供高品质原棉。 2、加强对设备、工艺管理与控制。 (1)应遵循正确的工艺原则:清棉必须遵循“连续均匀喂棉,薄喂柔和开松,输棉排杂通畅,除杂分工合理”的工艺原则 。梳棉必须遵循“梳理转移适度,结杂短绒兼顾,气流参数保证,合理配套针布”的工艺原则 。 (2)建立一套对清梳联设备日常检查的标准。 (3) 紧紧抓住设备维修标准是解决棉结短绒问题的长效机制。梳理越充分,纤维越容易损伤,对质量负面影响就越大。忽视设备状态,片面追求高密度、强分梳,得到的结果是适得其反的。 3、围绕消灭落后机台,不断提升产品质量。 4、纠正一些常见的工艺与设备思想误区。 (1)一张工艺表打遍天下(万能工艺思想),老工艺用于新设备; (2)机器原理没有吃透,照搬产品说明书; (3)对各处隔距没有认真分析,梳理、转移、除杂、气流隔距分工不明确;只下工艺不上车检查工艺情况,不根据实际生产情况优化调整; (4)解决棉结问题忽视设备状态,不重视设备维修标准,采取的办法往往就是提速、更换针布、加大针齿密度,造成梳理过度,恶性循环; (5)不能正确理解梳理理念等。 四、对纺纱专件器材的新要求 1、对主机厂的要求 主机厂应走出高大上的误区,开发适合加工不同纤维性能的设备。 (1)锡林、刺辊采用单独变频,适应工艺调整的需要。 (2)研究“双活动盖板”分梳工艺。 (3)对清梳联单机实现全流程运转效率自动调整系统。 (4)研究输棉管道自排杂功能。 2、对辅机设备的要求 辅机厂应研究制造更适合纺纱厂使用的辅机设备和便于纺纱厂对设备基础和包卷针布后对质量进行检查的专用工具。利用盖板针布底部弹性层,重点解决好盖板针布包卷的精度问题。 3、对纺纱针布的要求 针布制造厂进一步提高针布的使用寿命问题,使针布质量全面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对纺纱厂针布使用应摸清其设备状态、质量要求与个性化需求,指导并帮助其选用适合自己的针布产品。同时应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材料、新工艺积极研发相适应的新产品。 五、 结语 解决棉结与短绒问题“原料是基础,设备是重点,工艺是核心,器材是保证,技术进步是关键”。必须从原料、设备状态、工艺、器材、设备与辅机技术进步五个方面综合系统控制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