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盗墓中流失海外的国宝,价值连城令人痛心

 小红SR 2017-05-24

在世界三大文物输出国中,希腊主要以地面古建筑和雕塑等文物输出为主,埃及的金字塔历来是世界盗墓者的目标,而中国的古墓中,几乎拥有盗墓者在全球古墓中需要的所有东西。在暴利的驱使下,暗夜里,荒冢上,黑影重重,盗洞频现,十墓九空,无数中国国宝就此流出国门,至今不能归来。

盗墓中流失海外的国宝,价值连城令人痛心

昭陵六骏

屡禁不止的民间文物走私

大多数盗墓者盗掘古墓的目地都是为了金钱,可无论盗掘的随葬品如何精美、古老,都不能在市场上作为金钱流通。这样,盗墓者就必须通过文物市场,将盗窃所得的文物转卖。国家法令明令禁止地下文物的买卖,文物都是在黑市进行交易,于是就产生了屡禁不止印文物走私。

然而,文物一旦流入市场,便仿佛进入一条广阔的江河,何去何从谁都难以预料。这些文物中很大一部分在高额暴利的驱动下,最终流入了海外市场。

中国古代文物质地考究,造型精美,工艺精湛,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自古以来,与中国交流密切的日本、中亚、西亚等国家,都以能够获得一件中国文物为荣。中国文物在海外可谓价值连城,这中间包含的不仅仅是文物本身的价值,还包含了外国人对中国文物的推崇。元代的《马可·波罗游记》将中国这个东方古老而神秘的国度带入西方世界,欧洲一时之间也掀起了中国热,那些社会地位高的贵族学者竞相收藏中国文物。而中国文物在西方的稀缺,使得这些文物洛阳纸贵。

19世纪末,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在打开中国国门的同时,也打通了一条中国文物流向海外的通道。文物走私之风悄然兴起,许多国外收藏家和古董商人来到中国的文物市场,以高价收购中国文物。而这些文物的主要来源便是盗墓所得的随葬品。在文物走私浪潮的刺激下,中国的盗墓行为日渐猖撅。中原、山东、江浙一带大批古墓被盗,尤其是中原地区,盗墓之风盛行,墓中的随葬品源源不断地通过文物市场流向海外,掀起了文物流失的高潮。20世纪初,殷墟遗址的发现成为中国考古学开创性事件,但同时也为盗墓提供了新的滋生环境。据不完全统计,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甲骨共计20万片,其中竟有近3万片流失海外,被12个国家和地区收藏。

为了阻止文物流失海外,国家三番五次明令禁止盗墓和地下文物买卖,但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盗墓者和文物走私犯无视国家法令法规,文物走私之风愈演愈烈,国家每年用于追回流失海外文物的投资就有数千万人民币之多。

盗墓中流失海外的国宝,价值连城令人痛心

子乍弄鸟尊

明火执仗的盗掘

拿破仑曾将古老的中国比喻为沉睡的雄狮,一旦醒来,将会震惊世界,然而,这头雄狮实在是沉睡得太久。清朝后期,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国门,西方学者也竞相在中国考察、调研。这些学者披着学术的外衣,对中国文化遗产进行赤裸裸的掠夺,无数文物便这样流失海外。

2O世纪初,许多国外学者组成各种各样的科学考察团,对中国境内的文化遗产进行调查和采集,如欧洲学者对西北罗布泊和敦煌的考察、日本学者对内蒙和东北地区的考察等。外国考古学家还对许多遗址进行了试掘和发掘,发掘和调查所得的文物被这些学者带回国。就这样,墓葬中的文物未经文物市场,便流失海外。

那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战乱时期,国民也刚刚觉醒,对文物古迹缺乏保护意识,使得国外学者可以光明正大地打着科学的旗号将文物运送到西方,如发现楼兰古城的瑞典学者斯文·赫定将大批古楼兰墓葬中的随葬品带回瑞典。

盗墓中流失海外的国宝,价值连城令人痛心

海外的中国风

通过文物走私和外国学者的盗掘,许多外国博物馆中都陈列着珍贵的中国文物,其中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收藏中国文物3万件,大英博物馆馆藏中国文物也有2.3万多件。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目前世界上有约47个国家的200余家博物馆收藏中国文物达164万件,这其中还不包括私人收藏,民间收藏更可多达馆藏数量的十倍之多。即便是中国的博物馆中,也很难有如此历史悠久、美轮美奂的文物。

得到这些文物,除了通过不正当贸易和掠夺外,盗墓及文物走私是文物流失的最主要途径。这些文物中有凝重浑厚的青铜礼器、莹润精美的玉器、工艺精湛的瓷器等,无不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千年文明。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前的“昭陵六骏”。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昭陵前的六匹石雕骏马——飒露紫、特勒骠、白蹄乌、什伐赤、青雉。这六匹骏马曾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赫赫功勋,甚至还救过李世民的性命。李世民为了让这六匹战马与他永远相伴,诏令著名画家阎立本绘出这六匹马的形象,然后由工匠雕刻成浮雕,立于昭陵祭坛司马门内东西两虎,东西两侧各有三匹。李世民亲自题诗,着大书法家欧阳询亲笔手书,褒扬这六匹战马的功绩。“昭陵六骏”形象生动、圆润、威武、健硕,极富时代特征,代表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然而,就是这样六座在昭陵屹立千年的石刻,却在20世纪初被外国古董商偷盗买卖。1913年,巴黎商人格鲁尚雇人盗取了“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这两块浮雕被偷盗者截成数块,偷偷运出昭陵,但在运输途中遭到当地农民拦截。残破的飒露紫和拳毛騧并没有回到昭陵。而是被送到西安市博物馆。1918年,古董商再次盗取昭陵剩余的四骏,结果再次被爱国民众迫回,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1920年,离开昭陵的飒露紫和拳毛騧被中国古董商人通过所谓的合法途径卖给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就这样,国宝“昭陵六骏”两地相隔,千山万水,至今不能团聚。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收藏了一件铭文为“子乍弄鸟”的青铜鸟尊。这件鸟尊器身部分为一造型逼真的凶猛鸱鸟,昂首挺胸,双腿直立,鸟的喙部可以打开。鸟身与鸟首分体,中间用青铜卯榫连接。器身纹饰复繁缛,具有典型的春秋青铜器风格,堪称国宝。很显然,这件国宝级的青铜鸟尊是盗墓者盗墓所得,最后辗转流失海外。由于这件器物被盗时间较早,出土情况等宝贵信息已然丢失。

盗墓中流失海外的国宝,价值连城令人痛心

漫长的国家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加强对古墓盗掘和文物走私的打击力度,控制了文物流失的速度,但仍有大量文物流失海外。尤其是进入20世纪9O年代后,在暴利的驱使下,文物走私再度掀起高潮,盗墓猖獗,大量文物通过文物黑市流向海外市场。

政府部门也开始启动对从前流失海外的文物的回收工作,这个过捏艰难而漫长。希腊曾经向法国讨要流失在外的帕特侬神庙的雕刻,但最终没有下文。追讨文物的主要途径有政府追索、爱国人士的捐赠以及拍卖所得,但对于上千万件流失的国宝文物而言,这无异于杯水车薪,国宝回家之路将是漫长而充满荆棘的。

流失海外的文物不胜枚举,这些曾经深埋在地下的文物重见天日后,依然闪烁着灼灼华彩。当中国人在外国的博物馆中参观凝重而古老的中国文物时,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并不是金碧辉煌的鼎盛文明,而是沧桑沉重的回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