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教养方式关乎青少年犯罪

 昵称15221501 2017-05-24
摘要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成为导致青少年犯罪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家庭教养方式致使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研究分析,呼吁社会家庭教养方式关乎青少年犯罪。
关键词家庭教养 方式 青少年犯罪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4-250-01
恩格斯指出,现代社会是纯粹以个体家庭为分子而构成的一个总体。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选择采用怎样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可以铸就子女成长的摇篮,成为预防子女犯罪的坚固防线。因此,家庭教养方式成为导致青少年犯罪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在当今社会,人们对生活的观念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庭的教养方式也伴随着家庭成员观念的不断改变而对子女产生着微妙的化学反应,对子女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笔者认为这些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包括:娇纵溺爱型、专制粗暴型、放任自流型、沟通失败型、疏于管教型、家长道德缺失型等等。
一、娇纵溺爱型
随着时代的更新,我国的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在家庭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亲母亲都将自己的爱毫无保留的灌输于子女一人身上,对子女百般娇惯、纵容迁就,无论从物质上、精神上、生活上都给予任何满足。过多的爱造成了子女的“亲情过剩”,养成子女刁蛮任性、盲目攀比、骄横跋扈、冷酷残忍、贪图享乐等不良习性。马卡连柯曾说:“一味抱着慈悲心肠为儿女牺牲一切的父母,是最坏的教育者。”因此,不顾一切地顺从子女,过度的娇惯子女必然会使子女逐渐失去人生的正确方向,酿成犯罪的苦果。
二、专制粗暴型
专制粗暴型的教育方式往往以家长的粗暴无能为特点,以“不打不成材”为真理,以体罚为主要的教育手段,要求子女的绝对服从。采用这种教育方式的家长往往不考虑子女的感受,而一味的将自己的想法或是未实现的梦想强加于子女身上,一旦子女违背自己意愿,便毫无理由的责难或体罚。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自暴自弃,甚至离家出走。可以说,专制粗暴与娇纵溺爱是父母在教育子女方式上的两个极端,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管教,但是都可以导致同一恶果。
三、放任自流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时下部分文化程度较低或是经商的家长,法制观念淡漠,面对“拜金主义”影响失去正确的方向,在教育子女方面只注意物质上的满足而对于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不闻不问,甚至以“读书无用”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让子女弃学从商,有些家长甚至没有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对子女的行为听之任之,如笔者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个实例既是如此,该生马上就要进入毕业实习阶段却突然间要求退学,几经劝阻均未回心转意,与其家长沟通,家长却说任学生自己做主。设想一下,在接受这样的家庭教育过程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能融洽吗?相互之间存在关心吗?而由此带来的后果也必然会使子女产生偏激行为。
四、沟通失败型
《圣经·创世纪》第11章记载的“通天塔”的典故,人类之间因缺乏沟通、交谈与倾听,所以交流出现隔阂,导致人类无法造就“通天之塔”。青少年犯罪依然如此,由于沟通的失败极易造成子女受到恶习的引诱。近日,根据广陵法院对该市百户未成年犯罪家庭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教育问题上,30%的家长表示平时难以和孩子沟通,20%的家长忙于生计疏于对孩子的管教,40%的家长称对孩子不会教育。而孩子方面,“你的心里话一般对谁倾诉?”的问题,只有13%的孩子选择父母。可见,父母对孩子缺乏沟通,是导致青少年走向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青少年犯,其家长多数拼命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子女,也有部分家长整天忙于自娱自乐,在与子女沟通方面形成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而不能因地制宜的采取有效地教养方式,子女也因父母不能起到好的榜样作用,对待父母的管教更是不能信服。2006年发生在南昌的多起聋哑青少年扒窃案件,就是因为子女与家长之间沟通的失败导致子女性格孤僻、自卑,最终受到社会不良习气所侵蚀的最好例证。
五、疏于管教型
宋庆龄女士曾说过: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一出生就与他的父母朝夕相伴,即使是上学期间,每天也有2/3的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因此只养不教,或是认为教育的责任应当由教师承担而忽略对子女的教育责任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据统计,目前城市双职工家庭所占比例超过80%,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整天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子女需要什么,只知道一味的满足子女的物质需要。而子女放学回家后,因父母不在家、生活上无人照顾,学习上无人辅导,在遇到挫折时,又无人商量和给予帮助,实际上等于有父母的“孤儿”。家庭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多少温暖和吸引力,很容易受社会的不良影响或坏人的引诱而误入歧途。如2009年发生在广东的17岁少年杨芝星杀人案正是父母疏于管教的典型例子,他的母亲在接受采访时泪水涟漪,披露对儿子关心不够,愧对儿子。
六、家长道德缺失型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使青少年从小形成优良的品德,相反道德不良的家庭里,则会使青少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走向坠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家庭富裕起来,按理说,给孩子吃好一些穿好一些、让孩子多享受生活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有些家长却不知不觉地把一些不健康的思想传染给下一代。致使有些青少年开始比吃、比穿、比零花钱,甚至比住房、比父母的地位和收入。这些不良习气不断积累,往往造成未成年子女沉溺于物质享受之中,养成不思进取、自私、任性的性格或者严重的心理依赖,导致其社会化的不完全,很难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极易产生偏差行为。古人云:“宠子不娇,娇子必歧”也正是这个道理。
总之,面对社会的不断进步,面对日益严重的青少年犯罪问题,青少年犯罪防范工作应当从社会各个方面着手,从家庭教养方式方面更应加强,因此笔者建议应当强化家庭教育功能,与子女建立良好的沟通,注意培养子女解决问题的技巧,增强子女承受压力和困难的能力,使孩子顺利度过人生的“危险期”。
参考文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