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皇家海军在香港的驻军历史可以追溯到1841年。 1841年1月25日8时15分,英军“硫磺”号舰长贝尔彻率领舰员从西环水坑口登陆香港岛开始勘察地形。第二天,英军舰队抵达,海军陆战队登陆港岛,在太平山顶升起了英国国旗,宣告着英军正式占领香港岛。1月26日,成为了香港百年沧桑历史的起点,被称作“开埠纪念日”,也成了驻港英军历史的开端。 ![]() “硫磺”号于1941年绘制的香港全图。
香港在很长时间里都是英国太平洋舰队的重要基地。而皇家海军中国分舰队则从1844年到1941年将香港作为其司令部所在地,直到香港被日军攻陷。 ![]() ![]() 1920年代在香港的皇家海军“竞技神”号航母,但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已经势微的皇家海军舰艇逃的逃、沉的沉,没有能够阻止日军占领香港。 1945年重光后的香港迎来了皇家海军的舰队,此时舰队改名为皇家海军驻华中队,常驻香港。1969年到1971年,英国建立了皇家海军远东舰队香港中队的编制,香港人往往将其称为“香港舰队”。 ![]() 1945年皇家海军夏殼少將率领光辉级航母“不挠”号从日本人手中接收了香港。
1953年9月9日,“香港舰队”一艘编号为SDML 1323的港防艇在香港以西的珠江口发现一艘中国人民海军的登陆艇缓缓驶来,英军海防艇遂要求登艇检查,并驶近中国海军登陆艇,遭到中国海军的警告和制止。但该艇仍然我行我素,向中国海军示威,后双方发生炮战,火力明显较弱的英军海防艇被多枚炮弹击穿装甲板,包括艇长在内的7名艇员丧生。 此后,驻港英军再也不敢在香港外海胡乱耀武扬威了。 ![]() 驻香港的皇家海军1323艇在冲突中,明显被中国海军登陆艇上的舰炮击穿装甲板。
后来,先后有两支反水雷舰艇中队作为“香港舰队”的主力常驻香港。一支是第120扫雷中队,1958年到1966年以香港为母港,后转移到新加坡。 另一支是第6反水雷/巡逻舰中队,1969年开始在香港执行防务,直到1997年香港回归后才撤回。最后一代“香港舰队”就是由这个中队的5艘孔雀级巡逻舰组成,包括“千鸟”号、“孔雀”号、“燕”号、“褐雨燕”号和“欧椋鸟”号。 ![]() 香港一直是皇家海军的重要基地,图为停靠在添马舰基地的无敌级航母和谢菲尔德级驱逐舰。 1981年,“香港舰队”向英国苏格兰的Hall Russell船厂订购了这5艘八百吨级巡逻舰。这种巡逻舰船小炮大,舰长62.6米,宽10米,吃水2.72米,标准排水量652吨,满载排水量763吨,船员包括6名军官和38名士兵,动力装置为两台APE Crossley Pielstick柴油引擎,航速25节,最大作战半径2500海里,主要武器是一门76毫米速射炮和4挺7.62毫米机枪,并搭载有用于近海巡逻和检查的快艇。 ![]() 香港回归前,皇家海军驻港舰队的主力是五艘孔雀级巡逻艇,装有奥拓76毫米舰炮。 这种军舰在香港水域主要是配合香港水警执行任务。 5艘舰于1984年后相继抵达香港加入舰队,但后面的2艘舰在香港服役不足三年就转手卖给了爱尔兰海军。 ![]() 孔雀级巡逻舰“欧椋鸟”号,注意其烟囱上的白底红龙图案,这就是香港分队的标志。 而剩下的3艘军舰一直服役到香港回归。英国皇家海军“香港舰队”的最后一个任务,就是和当年来港的Ocean Wave 97特遣舰队一起,护送参加香港交接仪式的“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回国。 ![]() 皇家海军香港分队的最后一个任务就是和来港的Ocean Wave 97特遣舰队一起,护送参加香港交接仪式的“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回国。从照片中可以看到最后的三艘孔雀级,任务结束后这三艘舰也出售给了菲律宾海军。 任务结束后,这三艘军舰并没有随着舰队返回万里之遥的英国本土,而是在南海上就脱离编队,驶往菲律宾。因为在此之前,这些军舰就已经出售给了菲律宾海军。 对于英军来说,并不缺这几艘小军舰,也没有必要远渡重洋回到英国,因此就地出售是一项不错的买卖。而对于弱小的只有二战美国护航驱逐舰可用的菲律宾海军来说,这三艘英国巡逻舰一度成为该国海军最先进的水面舰艇。(作者署名:虹摄库尔斯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