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第二百六十五篇《崧高》

 古风泊客 2020-10-24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崧高


    [经·大雅·之什]

       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傅御,迁其私人。
       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有俶其城,寝庙既成。既成藐藐,王锡申伯。四牡蹻蹻,钩膺濯濯。
       王遣申伯,路车乘马。我图尔居,莫如南土。锡尔介圭,以作尔宝。往近王舅,南土是保。
       申伯信迈,王饯于郿。申伯还南,谢于诚归。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以峙其粻,式遄其行。
       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徒御啴啴。周邦咸喜,戎有良翰。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作品介绍]

大雅·崧高》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为《大雅》的第二十五篇。此诗是周宣王大臣尹吉甫送别申伯之作。全诗八章,每章八句,都是赞扬的话,其旨意是歌颂申伯辅佐周室、镇抚南方侯国的功劳,同时也写了宣王对申伯的优渥封赠及不同寻常的礼遇。

[注释]

(1)崧(sōng):又作“嵩”,山高而大。维:是。岳:特别高大的山。毛传:“岳,四岳也。东岳岱,南岳衡,西岳华,北岳恒。”

(2)骏:大。极:至。

(3)维:发语词

(4)甫:国名,此指甫侯。其封地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申:国名,此指申伯。其封地在今河南南阳北。

(5)翰:“干”之假借,筑墙时树立两旁以障土之木柱。

(6)于:犹“为”。蕃:即“藩”,藩篱,屏障。

(7)宣:“垣”之假借。

(8)亹(wěi)亹:勤勉貌。

(9)缵:“践”之借,任用。

(10)前一“于”字:为,建。谢:地名,在今河南唐河南。

(11)式:法。

(12)召伯召虎,亦称召穆公,周宣王大臣。

(13)定:确定。

(14)登:升。

(15)执:守持。功:事业。

(16)因:依靠。

(17)庸:通“墉”,城墙。

(18)彻:治理。此指划定地界。

(19)傅御:诸侯之臣,治事之官,为家臣之长。

(20)私人:傅御之家臣。

(21)俶(chù):厚貌,一说建造。

(22)寝庙:周代宗庙的建筑有庙和寝两部分,合称寝庙。

(23)藐藐:美貌。

(24)锡(cì):同“赐”。

(25)牡:公马。蹻(jué)蹻:强壮勇武貌。

(26)钩膺:即“樊缨”,马颈腹上的带饰。濯濯:光泽鲜明貌。

(27)遣:赠送。

(28)路车:诸侯乘坐的一种大型马车。路,同“辂”。乘(shèng)马:四匹马。四马一车为一乘。

(29)图:图谋,谋虑。

(30)介:亦作“玠”,大。圭:古代玉制的礼器,诸侯执此以朝见周王。

(31)□(辶+丌,读音jì):语助词,相当于“哉”。

(32)保:保有。

(33)信:真。迈:行。

(34)饯:备酒食送行。郿(méi):古地名,在今陕西眉县东渭水北岸。当时宣王在岐周,郿在歧周东南,申伯封国之谢又在郿之东南,故宣王为申伯在岐周之郊郿地饯行。

(35)谢于诚归:即“诚归于谢”。

(36)峙:本作“偫”,或作“庤”,又作“畴”,储备。粻(zhāng):米粮。

(37)遄(chuán):加速。

(38)番(bō)番:勇武貌。

(39)徒:徒行之士兵。御:御车之士兵。啴(chǎn)啴:众盛貌。

(40)戎:汝,你。或训“大”。

(41)不(pī):通“丕”,太。显:显赫。

(42)元舅:长舅。

(43)宪:法式,模范。

(44)柔惠:温顺恭谨。

(45)揉:即“柔”,安。

(46)吉甫:尹吉甫,周宣王大臣。诵:同“颂”,颂赞之诗。

(47)其:是,此。孔硕:指篇幅很长。孔,很;硕,大。

(48)风:曲调。肆好:极好。

[译文]

巍峨四岳是大山,高高耸峙入云天。神明灵气降四岳,甫侯申伯生人间。申伯甫侯大贤人,辅佐王室国桢干。藩国以他为屏蔽,天下以他为墙垣。

申伯勤勉能力强,王委重任理南疆。分封于谢建新邑,南方藩国有榜样。周王下令给召伯,申伯新居来丈量。申伯升为南国长,子孙继承福祚享。

周王下令给申伯,要树表率于南国。依靠谢地众百姓,修筑封地新城郭。周王下令给召伯,申伯田界重划过。周王下令给傅御,迁去家臣同生活。

申伯建邑大工程,全靠召伯苦经营,墙垣厚实是坚城。宗庙也已修筑好,富丽堂皇面貌新。周王有物赐申伯,四马驾车真健劲,带饰樊膺闪闪明。

周王赏赉给申伯,大车驷马物品多。我已考虑你居处,不如南方最适合。郑重赐你大玉圭,镇国之宝永不磨。尊贵王舅请前往,回到南方安邦国。

申伯出发果动身,周王郿地来饯行。申伯如今回南国,去往谢邑即启程。周王下令给召伯,去把申伯疆界定。路上粮草要备足,保证供给快驰骋。

申伯勇武有豪情,前往谢邑入新城,步卒车骑军容盛。周邦人民皆欢喜,国有栋粱得安宁。尊贵显赫贤申伯,周王元舅封疆臣,文武双全人崇敬。

申伯德高望又隆,品端行直温且恭。安抚万邦功劳大,誉满四海人赞颂。吉甫创作这首诗,篇幅既长情亦重。曲调典雅音节美,赠送申伯纪大功。

赏析

诗词大意

这首诗,《毛诗序》以为是尹吉甫美宣王,但吴闿生却认为是讥刺。他在《诗义会通》中说:“案《崧高》、《烝民》二诗,微指略同。皆讥宣王疏远贤臣,不能引以自辅,语虽褒美,而意指具在言外,所以为微文深意。《序》皆未能发其义。《烝民》语意较显,汉儒犹有知之者,此篇则喻者益少。然二篇笔意相似,惟此为弥隐耳。先大夫曰:迭称王命,所以深著王之远贤。郑笺云:‘申伯忠臣,不欲离王室。’最得其旨。殆三家遗说,郑偶采及之,非毛义也。‘不显申伯’三句,先大夫曰:‘深惜其远去也。’”这首诗应是尹吉甫赠给在王室为卿士而又出为方伯的申伯的。其旨意是歌颂申伯辅佐周室、镇抚南方侯国的功劳。同时也写了宣王对申伯的优渥封赠及不同寻常的礼遇。西周末期,其南方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等侯国。由于王室卑微,这其中一些渐渐强大起来的诸侯并不怎么顺从王室,叛乱时有发生,所以派谁去统领侯国,安抚南方,对当时的周王室来说,就是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了。申国为周初所封,西周末年依然强大,在众侯国中有一定的威望。申伯入朝为卿士,在朝中有很高威信。鉴于当时的形势,再加上申伯是王室贵戚(宣王元舅),故宣王改大其邑,派他去作南方方伯。所以,宣王分封申伯于谢,有其政治目的,完全是以巩固周王室的统治为出发点的。清人李黼平《毛诗纳义》曰:“自共和时,荆楚渐张,故召穆公有追荆至洛之役。宣王时,势当又炽,南方诸侯必有畔而从之者,故加申伯为侯伯,以为连属之监,一时控制之宜,抚绥之略,皆于此诗见焉。”尹吉甫为什么对分封申伯于谢之事加以郑重叙写,周王为什么在分封时反覆叮咛、殷勤眷注,为什么京师之人看到申伯启程欢欣鼓舞,知道了上述情况,就不难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布局结构

从布局谋篇及结构上看,这首诗有明确的线索,一定的顺序。全诗八章。首章叙申伯降生之异,总叙其在周朝的地位和诸侯中的作用。次章叙周王派召伯去谢地相定申伯之宅。三章分述宣王对申伯、召伯及傅御之命。四章写召伯建成谢邑及寝庙。五章为周王期待申伯为天子效命的临别赠言。六章叙宣王在郿地为申伯饯行。七章叙申伯启程时的盛况。末章述申伯荣归封地,不负重望,给各国诸侯们作出了榜样,并点明此诗作意。可以看出,作者是以王命为线索,以申伯受封之事为中心,基本按照事件发展的经过来进行叙写的。但由于要表示宣王对申伯的宠眷倚重,故诗中又每事申言,不厌句义重复,可以说这是《崧高》一诗的显著特征。严粲《诗缉》说:“此诗多申复之词,既曰‘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又曰‘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既曰‘南国是式’,又曰‘式是南邦’。既曰‘于邑于谢’,又曰‘因是谢人,以作尔庸’。既曰‘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又曰‘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既曰‘谢于诚归’,又曰‘既入于谢’。既曰‘登是南邦,世执其功’,又曰‘南土是保’。既曰‘四牡蹻蹻,钩膺濯濯’,又曰‘路车乘马’。此诗每事申言之,写丁宁郑重之意,自是一体,难以一一穿凿分别也。”“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两句,孔颖达疏曰:“此复云‘王命召伯’者,召伯营谢既成,遣使报王,王知城郭既了,又复命以此事。”顾广誉《学诗详说》评曰:“此以辞害意也。只是一时一事,此乃溯原申伯之归谢所由得遄行耳。《集传》谓:‘召伯之营谢也,则已敛其税赋,积其餱粮,使庐市有止宿之委积,故能使申伯无留行也。’盖举其国中之峙粻,而在道固不待言矣。”正因为孔颖达不视王命为“一体”,强加分别,附会穿凿,所以招致顾氏之讥。

这首诗的起首二句“崧高维岳,骏极于天”为后人所激赏。方玉润说:“起笔峥嵘,与岳势竞隆。”又曰:“发端严重庄凝,有泰山岩岩气象。中兴贤佐,天子懿亲,非此手笔不足以称题。”“后世杜甫呈献巨篇,专学此种。”(《诗经原始》)既指出起句的艺术特征,又点明了它的用意和深远影响。读此二句,首先让读者联想起的倒不是杜甫的“呈献巨篇”,而是其《咏怀古迹》第一首的开头两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及其评语。有人说这二句:“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又有人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崧高》的作者在诗里是要努力把申伯塑造成“资兼文武,望重屏藩,论德则柔惠堪嘉,论功则蕃宣足式”的盖世英雄,所以以此二句发端,就显得称题切旨,可谓气势雄伟,出手不凡。杜诗与此机杼正同,波澜不二。后世诗中除老杜这一联外,能具此神理而堪与之比肩者实寥寥无几。

佚名

赏析

关于宣王徙封舅舅申伯到申地的目的,一般认为与周朝的南扩政策有关。李学勤先生指出:“由《崧高》篇可知,申伯是宣王之舅,王朝重臣。……对南方的控制,是周宣王时期的重要政务,申伯的徙封在周朝企图巩固南土的活动中,是一件大事。 ”(注:李学勤:《论仲爯父簋与申国》,《中原文物》1984年第4期。)但是,王朝重臣非申伯一人,为什么不徒封其它重臣到“谢”,而偏是申伯呢?还应该与申伯为姜姓之后,而“谢”邑又是姜姓故地有关。这样,问题又回到了姜姓族的迁移及姬姜族的寻根念祖观念上来了。而这一推论正好在《崧高》里提供了线索。

1.《崧高》诗的主题是写封申伯于南阳,而诗开头却将申地追溯到姜姓始封地嵩山:“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所谓“崧高维岳”即指嵩山。陈奂《诗毛氏传疏》:“崧,《礼记》及《韩诗外传》、《初学记》引诗皆作嵩。”诗中的“甫”即“吕”,《尚书·吕型》、《礼记·表记》作《甫刑》可证。诗说“申”、“甫(吕)”乃嵩岳之神所生。此即《国语·周语下》所说的虞夏之际“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周语中》:“齐、许、申、吕,由太姜。”《左传》庄公十二年:“夫姜,太岳之后也。”《史记·齐世家》:“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这说明,姜姓申、吕的远祖始封地在嵩山,其始封时在虞夏之际。商代姜姓族申吕已西移到陕西境内,而商人占领了嵩山南北。到了周代,周人重又占领了嵩山南北。周宣王时,徙封姜姓申吕的后裔申伯于嵩山范围内的南阳谢地,这正是姜姓族的故地。

2.《崧高》又写周宣王在郿地为申伯饯行:“申伯信迈,王饯于郿。申伯还南,谢于诚归。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郿即今陕西渭水流域的眉县。周宣王徙封申伯到河南南阳申吕故地,为何要远到陕西眉县作为饯行之地呢?王应麟《诗地理考》云:“郿近岐,周先王之庙在歧,申伯受封册命于先王之庙,故王在岐而饮钱于郿。”陈奂《疏》:“《笺》云:‘时王盖省岐周,故于眉云’。《江汉》篇‘于周受命’《笺》:‘岐周,周之所起,为其先祖之灵,故就之。’是宣王命召公必于歧周,则其命申伯亦然也。郿在岐周之南,故受命还谢,为所饯道矣。”此外,我们在前文已指出,扶风刘家姜戎墓表明,姜嫄大约于殷墟文化第二期来到了渭水流域,到殷墟第三期与姬姓族始结婚姻。由此看来,周宣王在郿地为申伯饯行是有深刻含义的。因为这里是姬姜的祖庙所在,如今,姜姓的后裔申伯将回归姜姓故里 “谢”地(“申伯还南,谢于诚归”,按“谢于诚归”即“诚归于谢”之倒),所以临行前到岐周姬姜祖庙里举行祭祀告祖礼,并接受册封。

3.周王徙封申伯到“谢”时,首先命召伯等大臣为申伯建造了宗庙:“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有俶其城,寝庙既成。”寝庙即宗庙。隐奂《疏》引《毛传》:“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民族的迁移,其祖先灵牌宗庙亦随着走。姜姓族由太岳嵩山迁到渭水流域,故郿地歧周有其祖庙。如今姜姓后裔申伯又迁其族人(《崧高》诗曰:“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王命傅御,迁其私人。”)到姜姓故地“谢”邑,故又在“谢”地建了宗庙。

现综合以上三事,可得姜姓族的迁徙线索。嵩山:姜姓所始封——“维岳降神,生甫及申”;渭域:姜姬所联姻——“申伯信迈,王钱于郿”;谢邑:姜姓之故地——“申伯还南,谢于诚归”。

佚名

赏析

    

申伯 (西周厉王至宣王时期人),炎帝部落,姜姓申国公子诚,周厉王妻舅周宣王母舅,南申国(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开国君主。中华谢氏始祖,周代实行“赐姓命氏”制度。按血统赐姓,以国名、地名、职官名等等而命氏。天子分封给臣下土地,必须立一个新宗,即所谓的“致邑立宗”。新立的宗需要有一个名称,就是“氏”。

周厉王申侯的女儿为后妃,大舅公子诚入朝辅政,周厉王驾崩后,又辅佐周宣王“中兴”的过程中立有大功,宣王五年(前823年)六月间,猃狁(匈奴之祖先)为乱,侵略周朝边境。周宣王命母舅公子诚协同大臣尹吉甫前往征伐,猃狁战败溃逃,公子诚名震朝野,被封为伯爵,。

为了遏制“南土”楚国势力的崛起,又能“封建亲戚以蕃屏国”,因此周宣王又增封其为“申伯”,建立“南申国”。至于周宣王把谢邑册封给申伯的确切年代,在《竹书纪年》里面有明确记载:“宣王七年(前821年),王赐申伯命。”

申伯的封地在淮河上游地区,周宣王命大臣召伯建造都城,周宣王“饯送申伯还南,防御夷楚,保卫南土”。申伯在谢邑定居(今河南南阳),贤相仲山甫称赞申伯为:“崧高维岳,峻极于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诗经·大雅·嵩高》)

谢邑(今河南省南阳市区和下辖的唐河县一带),原为古谢国(疆域约70平方公里,西周初年已灭亡)封地。为了在谢邑新建申国首都,宣王命召伯虎淮夷前线调至谢邑,“于邑(城垣)于谢”,“定申伯之宅(宫室)”,营建先王“寝庙”,划定“申伯土田”。

申伯就国的时候,宣王为其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大臣尹吉甫作《崧高》一诗歌咏其事,此篇后收入《诗经》。

申伯就国南阳后,改进石、陶生活用具,发展金属生产工具,扩大黄牛饲养,鼓励国人垦荒。同时调整防御思想,加强战车与水军建设,有效地阻止了楚国势力的北进,为南阳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宣王中兴”作出了贡献。光绪《南阳县志·田赋》:南阳田赋之制,於周最善。昔申伯邑序(《潜夫论》),召伯治之百亩而彻焉,故其诗曰:“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美矣哉!王之制也”。

西周末年,周幽王废申后所生之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引起了申侯(申伯之侄子)的不满。申侯与缯国、西戎联合伐周,导致西周的灭亡。公元前770年,申侯立太子宜臼为周王(周平王),迁都洛邑,再次充当了扭转乾坤、开辟新时代的角色。

佚名

赏析

        

《诗经·大雅·崧高》记载了申伯受封于谢邑之事,从此申伯被奉为谢氏元祖。事关重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如此,笔者不妨也发表释与注,以供商榷。


崧高维岳——崧山高于四维的大山脉。(崧同嵩,中岳崧山,在河南;崧牧,古代四方首领。维,四维,东南西北四方。岳,高而大的山脉。)

骏极于天——险峻极顶上接九天。(骏,同峻,险峻,高的意思。极,极顶。天,九天。)

维岳降神——在为四维的大山脉中降临了神灵。(降神,天神下界)

生甫及申——诞生了申甫以及申伯。(生,诞生。甫,申甫。申,申伯。)

维申及甫——只有申伯及申甫。(维,唯,只有。)

维周之翰——成为周王室的荣登高第者。(维,同为。周,周王朝。翰,翰登,即荣登高第之人。)

四国于蕃——四周的国家都从此走向了繁荣昌盛。(蕃,繁荣昌盛。)

四方于宣——四方之地从此有了宣扬和教化。(宣,宣扬教化。)

亹亹申伯——勤勉敬业的申伯。(亹亹,勤勉的样子。)

王缵之事——所干的是关系王统继承的大事。(王,王室,缵,继承。)

于邑于谢——在谢邑建一座壮丽的城池。(邑,建城邑。谢,谢国,谢邑。)

南国是式——成为南方各国的立国模式。(南国,周朝都城雒阳南边的国家。式,模式。)

王命召伯——周宣王命令召伯。(召伯,即召伯虎。)

定申伯之宅——选定申伯的府邸。(定,选定。宅,住宅。)

登是南邦——登基在这南方之邦。(登,登极。邦,国。)

世执其功——让其世代执掌其功能。(世,世代相传。执,掌管。功,功能。)

王命申伯——周宣王命令申伯。(命,命令。)

式是南邦——这模式为南方各国创建。(式是,建立模式。)

因是谢人——因为是古谢邑的臣民。(因是,因为是。谢人,谢国臣民。)

以作尔庸——作为你的附庸。(尔,你的。庸,附庸。)

王命召伯——周宣王命令召伯。(召伯,名召伯虎。)

彻申伯土田——圈定申伯的封地。(彻,贯彻。土,土地。田,田园。)

王命傅御——周宣王命令王国冢宰。(傅御,冢宰,王国家臣之长。)

迁其私人——迁入其地成为家臣。(迁,迁入。私人,家臣。)

申伯之功——申伯辉煌的功能。(功,功能,职能。)

召伯是营——让召虎进行经营。(营,经营管理。)

有俶其城——修葺其城邑。(有俶,修葺。城,城邑。)

寝庙既成——寝宫庙宇已经建成。(寝,寝宫。庙,庙堂。既,同即。成,建成。)

既成藐藐——建成后多么宏伟。(藐藐,同貌貌,宏伟。)

王锡申伯——周宣王赏赐给申伯。(锡,同赐,赏赐。)

四牡蹻蹻——四匹雄马多么健壮。(四,驷,四匹马。牡,雄性。蹻蹻,跷跷,健壮的样子。)

钩膺濯濯——挂在胸前的饰佩非常晶亮。(钩膺,饰佩。濯濯,晶亮的样子。)

王遣申伯——周宣王派遣申伯。(遣,派遣。)

路车乘马——大路乘车小道乘马。(路,大路。车,车辆。乘,乘座。)

我图尔居——我规划你的居地。(图,蓝图,规划。尔,你。居,居地。)

莫如南土——莫过于这南方火旺之地。(莫如,莫过于。南土,南方。)

锡尔介圭——赏赐你玠与圭。(介,玠,大圭。圭,帝王诸侯举行礼仪的王器。)

以作尔宝——作为你掌国宝物。(宝,国宝,传家之宝。)

近丌王舅——亲近王位的国王舅父。(近,亲近。丌,座垫。王舅,国王的亲舅父。)

南土是保——南方将是国家的屏障。(保,堡,屏障。)

申伯信迈——申伯随意迈步。(信,信步。迈,迈步。)

王饯于郿——周宣王亲自到郿县设宴饯行。(饯,饯行送别。郿,右扶风县。)

申伯还南——申伯就要赴国返回到南方去。(还,返回。)

谢于城归——谢邑之城从此归属于他。(谢,谢国谢邑。归,归属。)

王命召伯——周宣王命令召伯虎。(王,周宣王。)

彻申伯土疆——贯彻落实好申伯的疆界。(彻,贯彻,勘定。土疆,国土疆界。)

以峙其粻——储备好充足的粮食。(峙,堆得很高,储备。粻,粮食。)

式遄其行——准备迅速出行。(式遄,迅速。行,出行。)

申伯番番——申伯一程又一程。(番番,次次。)

既入于谢——按既定路线进入谢邑。(既,既定。入,进入。)

徒御嘽嘽——步兵和卫兵整齐。(徒,步兵。御,卫兵。嘽嘽,整齐的样子。)

周邦咸喜——周围的国家都惊喜。(周,周围。邦,国家。咸,都。喜,欢喜。)

戎有良翰——军队早有了良好的谋士。(戎,军队。良翰,良好文辞,谋士。)

不显申伯——不须要显赫申伯安排。(显,显赫。)

王之元舅——周宣王的大舅父。(元,最大,第一。)

文武是宪——文武百官都要遵守。(文武,文武百官。宪,遵从。)

申伯之德——申伯的盛德。(德,美德。)

柔惠且直——怀柔、恩惠而且正直。(柔,温柔。惠,恩惠。直,正直。)

揉此万邦——安抚万国。(揉,反复擦搓,使物弯曲或变直,治理。万邦,万国。)

闻于四国——传播四方各国。(闻,闻名。)

吉甫作诵——尹吉甫为此写下颂歌。(诵,颂歌,诗歌。)

其诗孔硕——其诗境真切博大。(孔,孔窥,真切。硕,硕大。)

其风肆好——其风格旋律也非常奔放优美。(风,风格,旋律。肆,奔放,非常。好,优美。)

以赠申伯——用以赠送给申伯。(赠,赠与。)

这里可以看出,申伯作为国王的元舅、国家功臣,受封于谢邑。谢邑在崧山脚下,周朝都城在洛邑(即雒阳,今洛阳)之南,是国家的重要屏障。谢邑臣民从此附属于申伯。

佚名

赏析

百度百科说:‘这首诗应是尹吉甫赠给在王室为卿士而又出为方伯的申伯的。其旨意是歌颂申伯辅佐周室、镇抚南方侯国的功劳。同时也写了宣王对申伯的优渥封赠及不同寻常的礼遇。西周末期,其南方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等侯国。由于王室卑微,这其中一些渐渐强大起来的诸侯并不怎么顺从王室,叛乱时有发生,所以派谁去统领侯国,安抚南方,对当时的周王室来说,就是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了。申国为周初所封,西周末年依然强大,在众侯国中有一定的威望。申伯入朝为卿士,在朝中有很高威信。鉴于当时的形势,再加上申伯是王室贵戚(宣王元舅),故宣王改大其邑,派他去作南方方伯。所以,宣王分封申伯于谢,有其政治目的,完全是以巩固周王室的统治为出发点的。清人李黼平《毛诗纳义》曰:“自共和时,荆楚渐张,故召穆公有追荆至洛之役。宣王时,势当又炽,南方诸侯必有畔而从之者,故加申伯为侯伯,以为连属之监,一时控制之宜,抚绥之略,皆于此诗见焉。”尹吉甫为什么对分封申伯于谢之事加以郑重叙写,周王为什么在分封时反覆叮咛、殷勤眷注,为什么京师之人看到申伯启程欢欣鼓舞,知道了上述情况,就不难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颇具眼光。使人一下子感到,诗歌具有重要的史实价值。也正好切中其诗歌为何能有资格进入大雅的根本,因为诗歌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现状和所采取的重要应对国策。是那时一等一的国家大事。而《毛传》:‘《崧高》,尹吉甫美宣王也。天下复平,能建国亲诸侯,褒赏申伯焉。’显然不得其要旨。读诗至此,感觉《毛传》很多时候汉儒式臆断太多,恰恰丢弃了要旨,将解诗引向偏离历史真实的一面。这时,我越发思想遗失掉的另外两家诗解,不能不说实在令人遗憾。

首章,开章明义,说明申伯对于宣王朝的重要性。嵩山高耸维可称岳,其高峻极于苍天。唯有称岳的高山才会降下神灵,生有甫侯和申伯,恰似神降临嵩山。惟有申伯和甫侯,才是周朝的幹梁。作樊篱屏障于四国,为通使宣化于四方。崧,大部诗解从《毛传》:崧,高貌。我则不以为然。崧,嵩也。即嵩山。有人说,先秦古籍只称“四岳”,即东岳泰、西岳华、南岳衡、北岳恒。中岳嵩山是后期增补的。我想也许正是由于此诗歌的原因,嵩山变成了第五岳——中岳,这是后世的事情。但我还是宁愿相信诗歌就是指嵩山。宁愿相信嵩山在成为中岳之前就已是岳,一座有神灵降临的山岳。特此说明。蕃,藩篱,樊篱。仲山甫,封地为樊,从此以樊为姓,为樊姓始祖。此‘蕃’字用的意有考究。宣,康熙字典:通也。笺云:申,申伯也。甫,甫侯也。皆以贤知入为周之桢干之臣。四国有难,则往扞御之,为之蕃屏。四方恩泽不至,则往宣畅之。《诗集传》:实能为周之桢干屏蔽,而宣其德泽于天下也。另一解:宣:“垣”之假借。我不知出自何处。

二章,说明宣王派申伯去谢邑的目的和任务。勤勉而不倦的申伯啊,君王交你继承办理之事。建城邑于谢地,作为南国的样板模式。君王命令召伯,定建申伯之府宅。成就平定南邦,世袭其功执掌其业也。可见百度百科所说不差。于邑,不仅仅是‘去往于’的意思,有建立之意。式,模式,样板。登,成就,成熟,掌握登记,平定。康熙字典:《爾雅·釋詁》陞也。《玉篇》上也。進也。《周禮·秋官》司民,掌登萬民之數。《前漢·食貨志》進業曰登。《註》進上百工之業也。 又《爾雅·釋詁》成也。成猶定也。《孟子》五穀不登。《註》登,成熟也。可见‘登’在古时的意思很多。功,功勋事业。

三章,君王所给予的权限范围。君王命令申伯,作南方各国的榜样。因那里都是谢地之人,以他们作你的附庸国人。君王命令召伯,彻整申伯的土地田园。君王命令辅佐之官,帮助迁其家眷和从人。真可谓事无巨细,可见宣王对此事之重视。庸,毛传:庸,城也。笺云:庸,功也。意不好不取。我意,附庸也。傅御:百度百科:辅佐王或诸侯治事之官。毛传:治事之官也。郑玄笺:“傅御者,贰王治事,谓冢宰也。” 朱熹 集传:“傅御,申伯家臣之长也。” 私人:天子的臣子为“公臣”,而卿大夫的家臣为“私臣”,故名“私人”。

四章,建成谢邑。又建城又赐马,礼遇非常。申伯之功业啊,召伯来营造。其城厚俶矣,祖宗寝庙既已建成,既已建成矣盛大高远。君王赐申伯,强壮的四匹牡马,和光泽鲜亮的樊缨。功,功勋事业,工作成绩。这里应指建城之功业。藐藐,深远高大。藐,通‘邈’,远。蹻蹻,跷跷,翘尾跷蹄也,意为雄壮有力的马。濯濯,水洗涤般肥泽光亮。清新明净。《诗·大雅·灵台》:“麀鹿濯濯,白鸟翯翯。”《诗·商颂·殷武》:“赫赫厥声,濯濯厥灵。”

五章,为周王期待申伯为天子效命的临别赠言。君王派遣给申伯,以路车乘马。并告之曰,我图谋着你的居住地,不如在南土为宜。赐给你介圭,以作你的镇国宝物。又走近王舅叮嘱,保护好我国的南土啊。多么声情并茂的场面,多么意味深长的叮嘱——我计谋着你住南土最好。路车:亦称“辂(lù)车”,诸侯乘坐的车子。“路,大也,君之所在以大为号,门曰‘路门’,寝曰‘路寝’,车曰‘路车’;故人君之车,通以‘路’为名也。”申伯出封谢邑,由卿士升为侯伯,特改大其邑宣王还觉不够,还遣送路车乘马,以彰显其为诸侯。这还不算,特地赐介圭与申伯,令执之。介圭,长一尺二寸。一般诸侯用圭为九寸。言介者,大於常圭也。天子用介圭。又走近耳语,可见宣王有多么多么地在意。王舅,申伯是宣王之元舅。近,毛传:近,已也。笺云:近,辞也。我以为意有勉强,不如解为‘走近’。保,笺云:保,守也,安也。正义曰安居,离字义已远。我意,保卫。

六章,王出送至于郿地并特为其饯行。又是不一般的举动。申伯据信将行,君王在郿地给他饯行。申伯欲南还,王感谢其诚心南归。君王命令召伯,彻整申伯的疆土。以便储备其用粮,以此方式促其行程也。据史书记载,申伯不愿出封,这里看出宣王用尽办法促其成行。一个‘信’字用的妙,据信,相信,诚信,信誓旦旦都可。只是信其将行,就开始为其饯行,已是急不可耐也。谢于诚归,都解释为‘诚归于谢’,诚心归往谢邑。可是我总有种感觉,是君王感谢申伯诚心南归之意。不知对否?这样似更意顺,只是‘于’在这里就不太合适。不敢断定。彻,垦治天地的意思。记得《大雅公刘》有‘彻田为粮’一句,有说‘彻’是井田税法的术语,(彻)抽出一块田作为国家税收,也即所说抽税。那么,在这里就应该是为其制定税法的意思。我不知哪个说法对,所以用‘彻整’含糊之,彻底整治也好,彻税整治也罢。第三章已是如此。都可通。

七章,叙申伯启程时的盛况。申伯银发番番勇武不已,进入谢邑,车徒众盛唯有喘息声不止。整个周邦都欢喜啊,戍卫国家有了优良干将。显赫的申伯,王的大舅,文武都是宪法之榜样。番番,白发英武。毛传:番番,勇武貌。另意,多形容白发。番,通“ 皤 ”。音‘婆’。我以为这里白发飘飘多余勇武。啴啴,音‘谈’,本义喘息。《诗·小雅·四牡》啴啴骆马。又众盛,戎车啴啴。——《诗·小雅·采芑》。传:“众也。”王旅啴啴。——《诗·大雅·常武》。传:“盛也。”这里毛传解为:音‘产’,啴啴喜乐也。郑笺:啴啴安舒,言得礼也。元舅,应是大舅之意。宪,效法。

末章,述申伯荣归封地,不负重望,给各国诸侯们作出了榜样,并点明此诗作意。申伯之品德啊,温柔淑慧且坦直。柔顺此万邦,声名闻于四国。尹吉甫我作诗诵歌啊,其诗大美。其曲风也都尽好,以此赠予申伯。柔惠,似夸赞女人。看来申伯性格至柔,声闻四方矣。不知你们如何?我已被柔倒也。如此至柔之人,竟是国家良翰,文武式宪,已是难得的紧。

从诗歌看出宣王朝对于申伯出封寄予了多么大的厚望。希望这是宣王朝的南部典范和屏障。不知不愿离开京师,至柔至惠的申伯能否胜此重任?

一篇史诗般的诗歌。好动人。这里所用词句时有重复,但不觉罗唣,反倒更显意深情长。诗歌盛赞申伯文武全才,可我以为写诗歌的尹吉甫倒是不假。能诗歌如此,文必了得,伐猃狁居功至伟,武堪称颂。不是吗?

佚名

《崧高》   [经·大雅·荡之什]

“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傅御,迁其私人。
       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有俶其城,寝庙既成。既成藐藐,王锡申伯。四牡蹻蹻,钩膺濯濯。
       王遣申伯,路车乘马。我图尔居,莫如南土。锡尔介圭,以作尔宝。往近王舅,南土是保。
       申伯信迈,王饯于郿。申伯还南,谢于诚归。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以峙其粻,式遄其行。
       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徒御啴啴。周邦咸喜,戎有良翰。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译文:

巍峨四岳是大山,高高耸峙入云天。神明灵气降四岳,甫侯申伯生人间。申伯甫侯大贤人,辅佐王室国桢干。藩国以他为屏蔽,天下以他为墙垣。

申伯勤勉能力强,王委重任理南疆。分封于谢建新邑,南方藩国有榜样。周王下令给召伯,申伯新居来丈量。申伯升为南国长,子孙继承福祚享。

周王下令给申伯,要树表率于南国。依靠谢地众百姓,修筑封地新城郭。周王下令给召伯,申伯田界重划过。周王下令给傅御,迁去家臣同生活。

申伯建邑大工程,全靠召伯苦经营,墙垣厚实是坚城。宗庙也已修筑好,富丽堂皇面貌新。周王有物赐申伯,四马驾车真健劲,带饰樊膺闪闪明。

周王赏赉给申伯,大车驷马物品多。我已考虑你居处,不如南方最适合。郑重赐你大玉圭,镇国之宝永不磨。尊贵王舅请前往,回到南方安邦国。

申伯出发果动身,周王郿地来饯行。申伯如今回南国,去往谢邑即启程。周王下令给召伯,去把申伯疆界定。路上粮草要备足,保证供给快驰骋。

申伯勇武有豪情,前往谢邑入新城,步卒车骑军容盛。周邦人民皆欢喜,国有栋粱得安宁。尊贵显赫贤申伯,周王元舅封疆臣,文武双全人崇敬。

申伯德高望又隆,品端行直温且恭。安抚万邦功劳大,誉满四海人赞颂。吉甫创作这首诗,篇幅既长情亦重。曲调典雅音节美,赠送申伯纪大功。

关于《崧高》的诗旨,有争议。

《毛传》曰:“《崧高》,尹吉甫美宣王也。天下复平,能建国亲诸侯,褒赏申伯焉。“《毛传》的说法简直不知所云。明明《崧高》最后一章有“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诗文,已经证明作者尹吉甫是歌颂申伯的。

       《崧高》全诗八章。是一篇相当有水准的《诗经》诗篇。尹吉甫本人即《诗经》的最初摘编者,被誉为“中华诗词之鼻祖”。

       以泊客来看,《崧高》也是《诗经》到这里最有史料价值的一篇诗作。诗文从头到尾都是历史事件的痕迹。

比如:

第一章告诉我们,申伯是姜姓(姜姓始封地嵩山);

第二章告诉我们,申伯被周宣王封建南疆,分封谢邑(申国(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开国君主);

第三章告诉我们,是召伯修建的城郭;

第四章告诉我们,申伯建邑大工程,全靠召伯苦经营;

第五章告诉我们,周宣王为让申伯就南国,赐物丰厚,待遇优渥;

第六章告诉我们,周王郿地送行申伯,启程去谢邑;

第七章告诉我们,申伯 (西周厉王至宣王时期人),周厉王妻舅周宣王母舅。入谢邑受到了极大欢迎;

第八章告诉我们,是周宣王大臣尹吉甫所作诗篇。

专家史料,周厉王申侯的女儿为后妃,大舅公子诚入朝辅政,周厉王驾崩后,又辅佐周宣王“中兴”的过程中立有大功,宣王五年(前823年)六月间,猃狁(匈奴之祖先)为乱,侵略周朝边境。周宣王命母舅公子诚协同大臣尹吉甫前往征伐,猃狁战败溃逃,公子诚名震朝野,被封为伯爵为了遏制“南土”楚国势力的崛起,又能“封建亲戚以蕃屏国”,因此周宣王又增封其为“申伯”,建立“南申国”。至于周宣王把谢邑册封给申伯的确切年代,在《竹书纪年》里面有明确记载:“宣王七年(前821年),王赐申伯命。”

申伯就国的时候,周宣王为其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第六章),大臣尹吉甫作《崧高》一诗歌咏其事。

      尹吉甫写《崧高》赠给在王室为卿士而又出为方伯的申伯,就是为了歌颂申伯辅佐周室、镇抚南方侯国的功劳。

◆  ◆  ◆  ◆  ◆  

诗经265

心 · 养性 · 品生活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古风泊客 ┃ 也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