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全省纺织印染行业转型升级智能制造现场会上,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鹿庆福透露,依托在智能染色上的技术优势,康平纳计划在全国纺织服装产业密集区,利用当地纺织印染企业现有资源,由政府引导、以企业为主体,建设50家区域性染色智能工厂。 视频:传说中的'无人机' 在这段时长4分钟的视频中,鲁泰采用了与康平纳合作开发的年产10000吨全自动筒子、经轴、纱染色系统,实现了纱线经轴的中控染色、智能配送,从而大大降低了人员数量,由过去的220人降到目前的160人,效率提高了30%左右。 整段视频仅有1名技术工人在中央控制室,特别悠哉,有图有真相! 康平纳样板 以其智能染色技术装备获得国家科技奖的康平纳早已名声在外,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同行学习参观。当日,来自山东各地的印染企业齐聚泰安,亲眼目睹康平纳智能染色装备的高效环保和为工厂直接降低的成本支出。 ▲ 智能中控平台展示 “看了康平纳的车间很震撼,智能车间已经不是梦,而是实实在在的效益。”来自潍坊一家印染企业的负责人陈永寿告诉记者,如果引入康平纳的技术,不但可以提高生产效率28%,吨纱节水60%、节电45%、节汽58%,关键还节约用工70%以上。 震撼、激动、兴奋这些词不断从来工厂参观的印染企业负责人嘴中冒出。“智能制造和智能车间为印染行业打开了一扇窗。”一家来自青岛的印染企业副总经理许容全则这样形容康平纳之行的感受。 许容全告诉记者,近几年纺织行业不景气也影响了印染业,企业这些年不断节能改造、环保改造,已基本没有潜力可挖,但环保、成本上升等压力仍压得企业喘不过气。 陈永寿也告诉记者,随着日趋严厉的环保政策和产业升级要求,印染企业普遍面临劳动力成本增加、用人紧缺、用水紧张和环保等巨大压力,印染企业在种种压力下苦苦求生。 筒子纱数字自动染色技术与装备”荣获国家2014年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205.3亿吨,其中纺织废水19.6亿吨,在所统计的41个行业中位列第三,而纺织废水中近80%来自于印染。 据鹿庆福介绍,目前,我国年染色纱1000万吨,3000多家规模以上印染企业中有2/3需要改造升级,如果都采用康平纳集团自主开发的筒子纱数字化染色成套技术装备,粗略计算可减少废水排放9亿吨左右。 生产模式转向智能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经济新常态下,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成为各地的主节奏。企业也有主动升级改造的意愿,但如何找到一条适合企业的路子是多数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备感压力的传统制造业大省山东,显然也在找寻适合于各行业的路子。 像康平纳这样通过智能制造的理念和技术设备快速发展的企业只是智能制造引领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整洁的车间里难寻工人踪影,总控室里,电脑控制下的机器手穿行不休,一批批筒子纱就整齐地印染完成。 据山东省经信委副主任王信介绍,智能制造、智能车间的应用在山东不在少数,如海尔的智能工厂,红领的个性化定制等,在同行业普遍挣扎生存时,这些企业却是订单源源不断,供不应求。 于是,智能制造成为了山东推动企业转变生产模式,加快升级转型的重要路径。 “不管是市场倒逼还是政府引导,只有适应新常态,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才会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山东印染行业要率先实施智能制造新模式,打好转型升级主动仗。”王信当日透露,山东要在22个重点行业全面实施智能制造,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据王信介绍,2015年山东纺织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4142户,实现销售收入12794亿元,实现利税1100亿元,利润690亿元,销售收入、利润分别占全省工业的8.7%和8%。今年1-5月份,全省纺织服装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了8.9%,高于工业2.3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4760.8亿元,利税362.7亿元,利润254.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分别占全省工业的8.3%、7.3%,增速分别比工业高0.2和2.5个百分点。 “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能不能稳得住,稳步向好,主要取决于纺织等重点行业能不能保持持续增长。”王信表示,实施智能制造成为当前印染行业转变生产模式,加快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 延伸阅读 最牛纺织印染工厂 车间一个人影都没有 鲁泰 纺纱智能化生产工厂 纺织服装行业是传统产业,生命力往往被人忽视或者说熟视无睹。传统产业没有落幕,需要脱胎换骨。对于中国纺织服装业来说,必须依赖于自动化改造带来的高效率生产,这将是中国纺织逐鹿全球的核心竞争力! 不创新就意味着倒退,不管是技术还是管理,只有创新才有出路。康平纳能够顶着压力走到今天,不仅在于敢跨出转型这一步,还在于远见卓识的创新发展理念和不计短期利益的持续创新精神,某些时候并不是“甘于寂寞”那么简单,背负各种压力咬牙坚持下来,更是难能可贵的,我想这些将会是康平纳今后发展路上取之不竭的宝库。 来源:纺织导报 纺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