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宋代五大名窑——定窑
2017-05-24 | 阅:  转:  |  分享 
  
宋代五大名窑——定窑

定窑简介:

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定窑白釉双系罐 定窑白釉“官”字款碗 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梅瓶 定窑白釉孩儿枕 定窑白釉刻花直颈瓶 定窑白釉盒 定窑白釉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纹 定窑白釉刻莲花纹折腰碗 定窑白釉盏托 定窑划花缠枝莲纹葵瓣口碗 定窑印花螭龙纹盘 定窑紫金釉葵瓣口盘 定窑白釉刻花牡丹纹盘 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唾盂 定窑白釉印花菊凤纹盘 定窑酱釉盖碗

定窑白釉双系罐



定窑白釉双系罐底部

定窑白釉双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径8.3cm,足径11cm。

罐口外撇,短颈,溜肩,直腹,浅圈足。器里外施白釉,圈足无釉。颈下凸起弦纹一道,肩部刻划弦纹二道,两侧各塑贴一兽面衔环耳。

此罐釉色洁白纯正,造型虽小,但端庄气派,双耳设计尤为精巧,犀利的刀工将青面獠牙的瑞兽刻画得极为生动。显示出皇家用瓷风度,是五代定窑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窑的烧造于晚唐相近,这时期制瓷的风格还保留了部分邢窑白瓷的特征,精致白瓷有很大发展,釉色纯白或白中闪青,制作精工,造型优美,胎色洁白细腻,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定窑白釉“官”字款碗



定窑白釉“官”字款碗底部

定窑白釉“官”字款碗,五代,高6.6cm,口径17cm,足径6cm。

碗敞口,斜壁,圈足。胎体轻薄。碗里外及圈足内均施白釉,釉色纯正。足中心刻划“官”字。

此碗是五代时期河北曲阳定窑产品,属同一时代白釉瓷器中的精品。

据考证,晚唐至北宋定窑瓷器铭款中以刻划“官”和“新官”者居多,仅1985年陕西西安北郊火烧壁出土晚唐定窑“官”字款白瓷就达33件之多。1969年河北定县静志寺真身舍利塔基和净众院舍利塔基也曾出土17件北宋定窑刻划“官”和“新官”款的瓷器。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有数件“官”字款定窑瓷器收藏,主要是盘、碗、水丞、罐等器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所见国内外收藏的署“官”字款的定窑瓷器大约有80件左右。过去曾有学者认为这些署“官”字款的瓷器中有一部分是辽代官窑的产品,但是,自从河北定县两座塔基出土大批“官”字款瓷器后,学术界基本统一了观点,即认为“官”字款白瓷均为定窑产品。当年定窑部分作坊被皇室或官府征用后,为防止与民用器物相混淆,特刻划”官”字,以示区别。与同时期不署款定窑瓷器相比较,这些“官”字款器制作工艺都相当精细,属于精品,已达到宫廷用瓷的标准。



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梅瓶



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梅瓶底部

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梅瓶,宋,高37.1cm,口径4.7cm,足径7.8cm。

瓶小口折沿,短颈,丰肩,肩下渐收敛,圈足,俗称“梅瓶”。通体施白釉,釉色柔和洁净,白中闪黄。肩部刻划菊瓣纹一周,腹部刻缠枝莲纹,胫部刻上仰蕉叶纹。

此瓶造型挺拔,是宋代定窑梅瓶的标准式样,使用时应配有木座。釉质滋润,刻花清晰婉转,深浅不一,特别是所刻莲花,简洁典雅,线条流畅,显示出定窑刻花技术的娴熟。

刻花、划花是定窑常见的装饰方法,常用于瓶、钵、碗、盘上。纹饰有云龙、莲瓣、荷叶、萱草、游鱼、游鸭纹等。



定窑白釉孩儿枕

定窑白釉孩儿枕,宋,高18.3cm,长30cm,宽18.3cm。

枕作孩儿伏卧于榻上状,以孩儿背作枕面。孩儿两臂环抱垫起头部,右手持一绣球,两足交叉上跷。身穿长袍,外罩坎肩,长衣下部印团花纹。榻为长圆形,周边模印花纹,四面开光,其中一面开光内凸起螭龙,开光外为如意云头纹,相对的一面光素,其余两面亦为如意云头纹。枕身釉呈牙白色。底素胎,有两孔。

定窑匠师独具匠心,将瓷枕塑造成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的男孩儿形象。孩童眉清目秀,眼睛圆而有神,神情悠闲得意。整件作品线条柔和流畅,细部的刻画极为生动传神,成为中国古代瓷器中的名品。

古人喜欢使用玉枕、瓷枕,因为玉、瓷可以爽身怡神,甚至有“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的作用。宋代瓷枕盛行,南北方瓷窑普遍烧造,种类繁多,造型丰富。品种有白釉、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珍珠地划花、白釉黑花、黑釉、青釉、青白釉、黄釉、绿釉、三彩等。造型有长方形、八方形、银锭形、腰圆形、如意形、虎形、狮形、孩儿形等。



定窑白釉刻花直颈瓶

定窑白釉刻花直颈瓶,宋,高22cm,口径5.5cm,足径6.4cm。

瓶平口外折,颈细长,圆腹,高圈足外撇。腹部刻螭龙穿花纹饰。

此瓶造型优美,胎体洁白,螭龙纹刻划得矫健生动,刀工遒劲有力,线条自然清晰,为定窑的上乘佳作。



定窑白釉盒



定窑白釉盒底部

定窑白釉盒,唐,高6.9cm,口径9.8cm,足径5.4cm。

盒呈圆形,上下子母口扣合,直壁,盖顶隆起,腹下内收,圈足。胎壁较厚,胎质坚硬。里外施白釉,釉色洁白,釉面莹润。

此盒为典型的唐代定窑产品。定窑遗址位于河北省曲阳县,烧瓷始于唐而终于元,时间长达六七百年之久,产品尤以白瓷而闻名。

唐代瓷盒以圆形为主,多为素面,至晚唐、五代时盒面多刻划花纹,器足渐高外撇。至宋时瓷盒形制呈多样性。瓷盒在唐代主要为日用器,多用于盛放妇女化妆品,有粉盒、硃盒、油盒、黛盒等,此外也有药盒、镜盒或专门盛放香料之盒。



定窑白釉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纹盘



定窑白釉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纹盘盘心图案

定窑白釉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纹盘,宋,高5.4cm,口径30.4cm,足径13.6cm。

盘侈口,浅腹,圈足。里口凸起弦纹2道。盘以印花为饰,以回纹将盘内壁与内底界开,内底饰莲花、荷叶纹各5组,内壁饰缠枝牡丹2周,两层牡丹上下相错,排列有序。盘内外施白釉,口沿因覆烧无釉而镶铜口,外壁可见旋痕及因釉水下流而产生的泪痕。近足处有多处露胎,是为定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白瓷为主,细润光滑的釉面,白中微微闪黄。装饰以印花、刻花、划花与剔花为代表,尤以印花技法为世人所称道。这件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盘器型大而规整,印花繁缛,层次分明,线条流畅,纹饰清晰,充分显示出定窑印花品种的制作水平之高,是清宫旧藏的定窑器之珍品。



定窑白釉刻花折腰碗,高5.5cm,口径16.8cm,足径9.4cm。

碗敞口,浅式,斜腹,近底处内折。通体白釉,口部镶铜。碗内、外壁及里心划刻莲花、莲叶纹。

此碗白釉纯净,所饰莲花线条自然流畅。碗之内、外壁均有刻划纹者较为罕见,此碗是定窑瓷器的精美之作。



定窑白釉盏托,宋,高6.5cm,口径8.6cm,足径8.2cm。

盏托上呈杯形,口沿无釉,托镶铜口,圈足外撇。里外施白釉,杯口与托口沿各饰回纹一周。

此盏托造型规整,釉色温润,纹饰简洁,具有美观而实用的特点。



定窑划花缠枝莲纹葵瓣口碗



定窑划花缠枝莲纹葵瓣口碗碗心

定窑划花缠枝莲纹葵瓣口碗,宋,高6.8cm,口径19.2cm,足径5.7cm。

碗口呈葵瓣式,镶铜扣,深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外壁釉流形成泪痕。碗内刻划缠枝莲花纹和茨菇纹。外壁光素。胎体轻薄,胎面洁净。

刻划花是定窑特有的装饰风格,所刻线条流畅,飘逸潇洒。此件器物刻划的缠枝莲花在白色釉的衬托下若隐若现,反映出宋代陶瓷手工艺的高超水平。



定窑印花螭龙纹盘,宋,高4.7cm,口径23cm,足径10.8cm。

盘敞口,口沿无釉(俗称芒口),浅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外壁釉垂流形成泪痕。碗内模印螭龙纹。胎体轻薄,胎色洁白。

印花装饰是宋代定窑所采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北宋中期以后定窑发明了覆烧工艺,“芒口”是这种工艺所留下的特征,覆烧可以充分利用窑的容积,大大提高产量。



定窑紫金釉葵瓣口盘,宋,高3.5cm,口径17.9cm,足径5.9cm。

盘口外撇呈六瓣葵花状,腹部渐敛,近底处呈折角状,故称“折腰盘”。器里外施紫色釉,外部施釉不到底,足墙露胎,足底心有釉。

此盘造型规整,是宋代北方地区常见的器形。其釉色匀净,折角线清晰,堪称定窑瓷器中的精品。

宋代定窑以烧白釉瓷器为主,而酱釉器和黑釉器的数量则较少。酱釉器又称作“紫定”,黑釉器又称作“黑定”。此盘因釉色较浅,釉面泛黄色,所以这种酱釉器又称作“紫金釉”。目前所知除河北定窑烧制酱釉瓷器外,河北磁州窑,河南修武窑、鲁山窑、宝丰窑,陕西耀州窑,山西介修窑,甘肃安口窑等也有烧制。



定窑白釉刻花牡丹纹盘



定窑白釉刻花牡丹纹盘底部

定窑白釉刻花牡丹纹盘,宋,高3.1cm,口径26.7cm,足径18.1cm。

盘折沿,浅腹,浅圈足。通体施白釉,器口无釉,镶铜口。近口沿处刻划卷草纹一周,内底刻划缠枝牡丹纹,其上结两朵牡丹花,花心相对。

此件作品所刻主题花卉枝干矫健,花朵丰满,配在温润晶莹的白色釉面上典雅优美,是定窑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

定窑烧造白瓷始于唐代,虽然唐代以邢窑白瓷最负盛名,但定窑白瓷精品堪与邢瓷相媲美。到了宋代定盛而邢衰,人们遂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定窑白瓷之所以能够取代邢窑白瓷显赫于天下,一方面是由于它在色调上属于暖白色,细薄润滑的釉面白中微闪黄,给人以温润恬静的美感;另一方面定窑白瓷上运用了印花、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将白瓷从素白装饰推向一个新阶段。元代刘祁在《归潜志》一书中曾有”定窑花瓷瓯,颜色天下白”的赞誉。

定窑瓷器的烧造主要采用覆烧法,就是将器皿反扣着焙烧,因此口沿无釉,露出瓷胎,这种现象谓之“芒口”。采用覆烧法可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瓷器烧成后,为避免芒口这种缺陷,有时使用金、银、铜等镶嵌器口。



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唾盂



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唾盂上的刻花



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唾盂底部

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唾盂,宋,高7.4cm,口径17.8cm,足径4.6cm。

唾盂上部形状如盘,口内敛,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圆盒底部,浅圈足。通体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无釉。器盘部位刻划折枝花卉。

此器造型端正,胎细腻坚硬,釉质,细润光滑,是定窑瓷器中的佳品。

目前所见唾盂多为宋代品种,当时南北方各窑普遍烧造。此件白釉刻花唾盂,造型精致,釉色纯正,是不可多得的定窑白瓷精品。



定窑白釉印花菊凤纹盘



定窑白釉印花菊凤纹盘底部

定窑白釉印花菊凤纹盘,宋,高4.3cm,口径19.2cm,足径12.7cm。

盘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无釉处镶铜口。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显见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时留下的“泪痕”状垂釉。器里口沿模印回纹一周,内壁模印荷花纹饰,盘心模印双凤菊花图案。外底镌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题诗一首。诗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质韫珠光堪作鉴,纹镂花鸟具传神。

擎来掌上掬明月,题向诗中证旧因。

盛得朱樱千万颗,满盘琥珀为生辉。

后署“孟春御题”。钤“比德”、“朗润”两方章。

此件定窑白瓷盘上刚劲有力的图案线条、层次分明的构图以及以缂丝图案为摹本的凤穿花纹样,均在暖白色釉层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盘在传世宋代定窑器物中虽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杂质,修足也不甚规矩,但从乾隆皇帝题诗之举也足以证明当年定窑器物在宫中受宠的情形。此盘曾一度流出宫外,20世纪50年代由国家文物局购回并拨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时是商贾云集的商业重镇,这里不但生产瓷器也铸造金银器,同时还是丝织物的集散地。在这种大环境下,定窑工匠们自然会将金银器的模造技法和丝织物的图案与白瓷的烧造技术结合在一起。所以定窑白瓷上的印花装饰,一开始就显得比较成熟,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定窑酱釉盖碗



定窑酱釉盖碗盖面



定窑酱釉盖碗底部

定窑酱釉盖碗,宋,通高6cm,口径12cm,足径5.3cm。

碗直口,深腹,圈足。盖顶置瓜蒂形纽。通体施酱色釉,碗口沿及圈足无釉,露胎处呈白色。

宋代定窑除以烧造白釉瓷器著称外,其黑釉、酱釉瓷器也相当精美,俗称“黑定”、“紫定”。与定窑白釉瓷器相比,这些器物烧造数量较少,因此更显珍贵。

这种形制的盖碗,在宋代北方各窑场普遍烧造,以河南、河北两省居多,除酱釉品种外还见有白釉、青釉器物。这些器物一般无纹饰,也有个别以刻划莲瓣纹装饰。

























2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