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宋代五大名窑——哥窑
2017-05-24 | 阅:  转:  |  分享 
  
宋代五大名窑——哥窑

哥窑简介: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明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其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其窑址至今未发现。有学者根据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认为传世哥窑即宋代修内司官窑。哥窑传世品均为宫中藏品,目前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国外一些大博物馆中。

哥窑青釉弦纹瓶 哥窑青釉鱼耳炉 哥窑开片碗《秋》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 哥窑碗 哥窑胆式瓶 哥窑八方碗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 哥窑葵花洗 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 哥窑青釉贯耳瓶 哥窑鱼耳瓷炉

哥窑青釉弦纹瓶



哥窑青釉弦纹瓶底部

哥窑青釉弦纹瓶,宋,高20.1cm,口径6.4cm,足径9.7cm。

瓶撇口,口沿隐现酱紫色,细长颈,扁圆腹,圈足。颈及肩部凸起弦纹4道。器里外及底心满釉,釉面开“金丝铁线”片纹。底足露胎处呈酱褐色。

此瓶颈部细长,腹部虽鼓而不显臃肿,整体具有一种纯朴、典雅的艺术效果。

弦纹瓶是典型的哥窑产品,造型端庄秀美,“金丝铁线”片纹和器身凸起的4道弦纹使单一色釉增添了起伏变化,更具韵律感。哥窑瓷器传世不多,现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哥窑瓷器釉质凝厚,釉色沉稳,因其胎体中氧化铁含量较高,烧成时口沿处釉熔融垂流,釉层变薄,遂隐现酱紫色胎骨。



哥窑青釉鱼耳炉



哥窑青釉鱼耳炉底部

哥窑青釉鱼耳炉,宋,高9cm,口径11.8cm,足径9.6cm。

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S”形轮廓线上敛下丰,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腹两侧对称置鱼形耳,下承以圈足。造型古朴典雅。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织如网的“金丝铁线”开片纹,使素净的釉面富于韵律美。外底有6个圆形支钉痕。

此件鱼耳炉属于清宫旧藏品,清代乾隆皇帝曾对其颇为赏识,摩挲把玩时曾拟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楷书镌刻于炉之外底。诗云:

伊谁换夕薰,香讶至今闻。

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

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

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

款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题”。

鱼耳炉因可用来焚香且炉身两侧置鱼形耳而得名,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名品。元、明时虽有仿品传世,但均貌似神离,无法企及原作之风韵。



哥窑开片碗《秋》徐定昌作品

《秋》,作者是用秋水无声来表意,采用哥窑开片碗,米黄釉,象征着金色的秋天,五谷丰登,盆满钵满,又是一个丰收年。它承载着希望和汗水,就如同那哥窑镶嵌的铁线,自然流淌,此时无声胜有声,丰收是硬道理。

作者简介:

徐定昌,1955年出生,浙江平阳人。高级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浙江省艺术陶瓷委员会副主任,丽水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龙泉市青瓷行业会会长,龙泉市振昌青瓷厂厂长。致力于青瓷胎釉的研究,探索哥窑胎和弟窑胎结合的创作工艺,擅长将传统工艺同现代的理念有机结合。作品《风之弦》和《追求》获2005年杭州民间工艺品金奖。作品《粉青舒心五头文具》获2005年杭州西湖博览会“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金奖。作品《青瓷春夏秋冬》获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金奖,《春夏秋冬系列之冬·夏》获“200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艺术精品展”金奖。《61公分紫光盘》和《18寸云鹤梅瓶》被中南海紫光阁永久收藏。《钱王炉》被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盘心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底部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宋,高4.1cm,口径20.2cm,足径7.5cm。

盘呈六瓣葵花式,浅腹,坦底。腹壁向里凸出6道棱线,圈足亦随腹壁起伏变化。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圈足露胎处呈黑褐色。

此盘造型优雅、大方,线条富于变化,为哥窑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窑、哥窑和龙泉窑的器物,往往在足部无釉处为黑褐色,即所谓“铁足”。成因是此类器物胎骨含铁量特高,在还原作用较强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现此色。



哥窑碗



哥窑碗底部

哥窑碗,高7.5cm,口径19.8cm,足径5.6cm。

碗敞口,弧壁,浅圈足。里外满饰青釉,釉厚润如脂。釉面布满细碎的开片纹,深浅不一,如网如织,深纹片呈黑色,浅纹片呈黄色,俗称“金丝铁线”纹。



哥窑胆式瓶,高14.2cm,口径2.2cm,足径5.4cm。

瓶小口,长颈,颈下渐阔,最长径在近足部,圈足上宽下窄。通体施米色釉,开黑色、米色纹片,俗称金丝铁线,呈自右上向左的斜纹。

此瓶造型秀美,器型为宋代所仅见,釉色润泽,纹片典型。此类器传世极少,弥足珍贵。



哥窑八方碗



哥窑八方碗底部

哥窑八方碗,高4.2cm,口径7.8cm,足径2.8cm。

碗呈八方形,口微外撇,弧壁,瘦底,八方形圈足,足微外撇。碗里外满施釉,外壁施釉较厚,开片较大,为冰裂纹;内壁施釉薄,开片细小而密集,形成一种无规则的蜘蛛网线,即百圾碎。口沿因釉下垂呈现出紫色,足边无釉,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

此碗造型新颖雅致,折角棱线分明,线条宛转自然,为宋哥窑器物中的珍品。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高14.9cm,口径4.6-3.7cm,足径4.8-6.4cm。

瓶仿青铜器式样,为八方形,口微外撇,颈部凸起两道弦纹,两侧各有一筒状圆形直耳,中空,俗称“贯耳”。腹下部丰满,高圈足微外撇。底足一周无釉,呈黑色。

此瓶釉面光亮莹润,通体开细碎鱼子纹,纹片自然美观,别具一格,为典型的哥窑产品。



哥窑葵花洗



哥窑葵花洗底部

哥窑葵花洗,高3.5cm,口径12cm,足径8.8cm。

洗呈葵花瓣式,洗心微向内凸起,底有6个支钉烧痕。通体施灰色釉,釉汁厚润,釉面满布开片,纹片大小相间,大片的纹线呈铁黑色,小片的纹线呈金黄色,故有“金丝铁线”之称。

洗在古代生活中用途广泛,有盥洗用具,亦有文房用具或陈设品。其形制广口,折沿,宽唇,深腹,平底。汉至晋代流行在器物内底刻鱼纹,有陶、青瓷制品。宋代南北瓷窑普遍烧造。此洗造型玲珑小巧,典雅可爱,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精细之作。



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



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盆心



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底

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宋,高7.8cm,口横14.6cm,口纵11.8cm,底横11cm,底纵8.5cm。

花盆呈四瓣海棠花式,直口微撇,出沿,斜壁,平底,下承四如意云头形足。里心有5个支钉烧痕。里外施灰青色釉,足底边无釉,呈黑色。釉面开片,外壁釉面开片较大,为冰裂纹,盆内釉面则开细碎片纹,称鱼子纹。片纹纵横交织,有较强的艺术魅力。

宋代花盆以钧窑产品传世较多,哥窑瓷器以盘、碗、瓶、洗等多见,花盆则较为少见。



哥窑青釉贯耳瓶



哥窑青釉贯耳瓶底部

哥窑青釉贯耳瓶,宋,高11.5cm,口径2.5cm,足径4.2cm。

瓶直口,长颈,扁圆腹,圈足。口沿两侧对称置贯耳。通体施米黄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

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铜礼器。口耳相连的曲线增加了口部力度,与扁圆形腹部上下呼应,构成视觉上的均衡,给人以稳重之感。通身细碎开片,静穆、优美。



哥窑鱼耳瓷炉,高8.8厘米、口径11.9厘米、足径9.2厘米。

此炉为哥窑仿古器。口微侈,束颈,鱼形耳,鼓腹,圈足,通体米黄色,釉色柔和润泽,上布满开片,金丝铁线。

传世哥窑瓷器为数不多,多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院及海外。造型有各式瓶、炉、洗、盘、碗和罐,三足鼎、鱼耳炉、乳钉五足炉、双耳乳足炉、觯式瓶、胆式瓶及折腰盘等是其中典型的南宋器物。

























2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