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悲还是喜
昨晚,在川台字幕上看到这样一条消息:我省将推动“全民阅读”“立法”,成都还将4月23日定为阅读日。看到这样的消息,我当时真不说不出是悲还是喜。 20个小时过去了,我心中开始有数了------是悲又是喜?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实用主义者,功利成了生活的首要,于己无用无利或少用少利的东西就不取。 随着钱财成为人们生活中唯一最要追求的东西外,其他什么也都不重要了。读书便更是如此----学生在校读书当例外----实质还是为了钱财----并不为丰富自己的情感、思想、人生。 近年,也时不时地听到不少地方开展读书月或读书日的活动。我在想,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读书应该就像我们每天吃饭那样平常。为什么非得还要去搞过什么月、什么日。如今还要搞“立法”。真是有点不可思议,心中不免涌起了点点的悲哀----民族的悲哀! 说实在的,现在的人,不要说全民阅读,就是整天拿着书的教书先生,也基本上是不读书的人,当然就更不要说官员和与书难接近的平民百姓。 我在学校混了3、40年。记得80年代的前几年,老师看书看报还随处可见。我曾经所在的大井小学,几十个老师,几乎每个老师都订有教育教学和文学等各种各样的杂志。学校还订有各种报纸。 80年代后期,特别是近1、20年,课余时,几乎看不到有多少老师对文学期刊,报章杂志有感兴趣的。学校图书室有上万册的图书,几乎无人问津。报纸一捆一捆地丢在办公室里,没有人去打开。即使有个别的好奇,也只是看一点花边新闻,《教育导报》、《教学期刊》更不会瞟一眼。 老师都这样,市民还能怎样? 我去过一些装修豪华的殷实家庭,摆设很富丽堂皇,就是闻不到一点书香气味。各种各样的酒柜,高档新颖,就是没看到有书柜。即使有书柜的,也大多放的是学生的学习资料或养生一类的书,文学、哲学、历史之类的书就根本看不到。 现在的人,之所以缺少人文情感、人文情怀、人文精神,就是缺少应有的人文知识,心中缺失悲悯之心。再加上拜金、攀比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意识,不读书不看报也就是很自然而然的了。因为读书挣不到钱,而且还受穷;更买不到世人眼中的社会地位。因此,宁肯花一万、八千去买戒指、名牌衣服、名牌包包来装饰,以显其富有高贵。就是不舍得花几十去买一本书看。古时的有钱人,附庸风雅,也还要装模作样一下,现在的人竟连这么一点也不要了。赤裸裸地就挂一根拇指粗的金项链,袒胸露乳,好不阔气,好不风雅! 眼看当今社会世风已经不成样子了,所以不少媒体或有识之士为了扭转这个社会现实,才不得已搞什么读书日、读书月。希望通过人们多读书,多多少少提高一点文化、思想、道德素质。使整个社会再回归到简单、淳朴文明的时代。为此我也感到一丝丝的高兴。至于立法我却感到有些不解-----难道要通过法律来强制人们读书不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