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开始啊,创业就成了很大的一个趋势,很多人纷纷也都投入到这些浪潮里来,有人成功了,但也有人失败了。
这群没有取得成功的创业者,他们当中大多都是拿了天使轮投资、A轮之后死去的,有的甚至拿到了千万级的投资接。今天的节目,就来分享一下,创业过程中,最有价值的三条经验。对于即将创业或者正在创业的你,相信这些用5000万代价换来的经验之谈,比你喝5000万份创业鸡汤更有营养。
首先来看第一条经验,对于陌生领域,大多数人都是无知者无畏。
这是一个来自曾经在眼镜行业打拼的创业者的总结,早年他是一个不错的电商运营者,淘宝、天猫、京东、1号店等平台,样样精通。
从拍照到P图,从策划到文案,从上架到报活动,从淘宝客到直通车,几乎没有盲点。就在他感觉到自己无所不能的时候,开始了自己的眼镜电商创业。
然而做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眼镜电商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做,1年下来不亏不赚。于是转变思路,开始搞O2O,通过网站导流到实体店。用这个概念在O2O最为火爆的时候竟然还拿到了一笔数额不小的投资,拿了钱之后就开了几个店。
然而情况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实体店的运营和网店的运营完全是千差万别的,人员工种的差异也造成了招聘、管理上的混乱,再加上扩张太快,公司的体系建设步伐跟不上,资金链也很快就断了。
他自己说到,这里所说的“陌生领域”其实并不特指“陌生的行业”,有很多经验丰富的所谓“业内人士”创业也照样失败。
原因就是,即使在同一个行业里,也有很多陌生的领域。
比如做眼镜电商的,看似是眼镜业内人士,但是开眼镜店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个陌生领域。做框架眼镜的,让他去卖隐形眼镜就是一个陌生领域。
这里面往往有一点不仅能忽悠了投资人,甚至连自己也会被自己忽悠,误把“品牌经验”当成了“品类经验”,把“点”放大成“线”,再把“线”误当成了“面”,以为可以触类旁通,实则千差万别。这是没有吃过亏的人,永远无法理解的。
第二个经验之谈就是“少即是多,迎合不如引领”。
另外一个创业者原本是做鞋类电商的,融资已经到了A+轮,一年的营收差不多也快一亿规模了。
然而,随着融资金额增加,企业对营收的数字也越来越高,不允许你温火慢炖,于是不得不增加品类,以满足更多人的不同口味和需求。原本只有不超过10个有特色的品类,到公司关闭时差不多有1000多个品类了。
他告诉我,如果他能早些时间悟透苹果的产品策略,他或许不会死。乔布斯时代的苹果手机每年只发布一个机型,颜色也只有两三个。但是买的人依旧很多。乔布斯一定深谙众口难调,所以他根本不屑去调。而选择“引领众口”:喜欢我的就来买,不喜欢我的请离开!
所以,创业过程中,如果你一直担心产品品类、款式会不会太少而无法满足用户选择时,你一定要意识到:少即是多,只引领,不迎合!
第三个经验就是,CEO忙碌是公司倒闭的征兆。
还有一位创业者大概是所有创业失败者中最苦B的。他是一位程序员,BAT出身。创业9个月,拿了一轮100万的天使。在创业的9个月里,他每天要工作近20个小时。
我笑问他怎么没有猝死呢?他苦笑说:人没猝死,公司猝死了。
创业者多数都会以为自己是万能的,什么都要自己做,不会的可以学,永远相信勤能补拙。然而从他的失败经验中,他自己得出了一个结论:勤能补拙是老板用来忽悠伙计的,如果把自己也忽悠了,那就只能死路一条。
作为创业者,勤劳的确没有错,但是这里所谓的勤劳并不是指把公司所有事情都大包大揽自己干,而是应该勤劳的“博览群书”、“游山玩水”。
大部分人看似努力,不过是愚蠢导致的。
什么熬夜看书到天亮,连续几天只睡几小时,多久没放假了,如果这些东西值得夸耀,那些富士康流水线上任何人都比你努力多了。
所以我们要博览群书,因为书里有很多人和你一样遇到过这些类似的坑。
你可以看看别人是怎么跨越的。这样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为企业争取更快的发展速度;
或者你要勤劳地“游山玩水”,去和不同的企业创办人、运营者“胡吹神侃”,听听他们遇到坑时是如何跨越的;聊的多了,听到的坑也就多了,跨越的办法自然更多。
因此,企业会不会死,只要看看CEO每天都在干什么就知道了!
主编:沈攀
编辑:不语
播音:周炎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