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振华:论治脾胃病(附验案一则)

 道佛儒医旧葫芦 2017-05-24

明医公开课第451期
中医打造个人品牌的助推器


导读:

国医大师李振华:胃痛的治疗宜忌

论治脾胃病


脾胃病的病因,概括起来主要有六淫侵袭,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劳逸所伤,虫积,药毒所伤,痰饮瘀血及失治误治,病后失调等因素。


病机多为纳化失常,升降失司,润燥失济,清浊不分,阴阳失调。把握住这些病因病机,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才能做到“治病求本”。


究其辩证要点,当以辨识主证,注意转化;追溯病史,全面分析;辨明病性,权衡主次;确定病位,分清阶段;详审病势,观察预后。而治疗原则,则以升降结合,相辅相成;润燥相合,各得其宜;温清并举,主次有别;消补兼顾,掌握分寸;调治五脏,以安脾胃。


关于预防与护理则以舒情志,畅气机;调饮食,摄五味;避六淫,适寒著;慎起居,节劳逸为要。


论胃痛的治疗


胃痛的病理核心乃由诸种因素致使胃腑“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故其治疗重点在于通降、补虚,至于虚实夹杂证,又当补虚泻实,通利胃腑


通降


用于胃痛实证


通降法即通过导滞祛邪的方法使胃腑复其似通为用,以降则和的职能。诸如寒邪客胃者,治以温胃散寒;食滞胃脘者,治以消食导滞怡肝气犯胃者,治以疏肝行气;肝胃郁热者,治以疏肝泄热;瘀血停滞者,治以活血化瘀等,均属通降法。


通过通降,使胃腑的气机及脉络通畅,胃腑的和降得常,而“通则不痛”。疼痛消失后,则应健脾益气和胃,以扶正固本


补虚


用于胃痛虚证


补虚法即通过补益脾胃使胃腑得以温煦或濡润而达到止痛的疗法。诸如脾胃气虚者,治以补脾益胃;脾胃虚寒者,治以温中祛寒;胃阴不足者,治以养阴益胃等,均属补虚法。


但需注意补中寓行,以使补而不滞。


补虚泻实


用于胃痛虚实夹杂证


由于慢性胃痛的病理特点多为虚实夹杂,故补虚泻实是慢性胃痛的治疗特点。诸如脾胃气虚无力运行其气所致的中虚气滞证,治以补气疏理,调畅气机;脾虚胃弱,使谷食难化所致的中虚食滞证,治以补中助运,消食导滞;中气不足,无力推动血液运行的气虚血瘀证,治以益气化瘀,活血通络;脾胃虚寒,使水津失布所致的中虚痰湿证,治以温中散寒,燥湿化痰等,均属补虚泻实法。


通过补虚泻实,使胃体得养,胃腑得畅而胃痛痊愈。


治胃痛扶中不忘调肝


脾胃与肝关系密切。脾胃得肝之疏泄,则纳运健旺,清升浊降,而肝得脾胃所化生之气血以荣养,疏泄才能正常。


因此,肝病常可犯及脾胃,而脾胃之病亦每累及于肝。脾胃气虚,气血化生不足,使肝体失养,则可影响肝之疏泄,以致土虚木郁,或由中虚,脾胃升降纳化失司,以致痰、湿、食、瘀等塞滞中焦,气机不畅,阻遏肝之条达,亦使土壅木郁。


从临床所见,脾胃气虚,纳化、升降失司,住往与肝郁气滞相兼出现。肝郁气滞常在脾胃气虚的基础上产生,同时,肝郁气滞又可导致或加重脾胃气虚。所以治疗本证,扶中不忘调肝,实乃重要一环。


治疗可以香砂六君子汤加西茴、乌药。一取走中焦,入脾胃以舒畅气机;二取入肝经,舒达肝气,使肝木不郁。


此外,根据肝为刚脏,宜柔不宜刚的特点,疏肝之药不可过燥,常配以芍甘汤加乌药、郁金之类,以柔肝之体,缓肝之急,疏达肝气,且无伤阴之弊。通过疏肝达到益胃,则于胃痛的调治具有一定意义。此举验案一则如下:


杨某,男,43岁。于1982年11月21日来诊。


主诉:胃脘胀痛时作8年余。


病史:胃脘胀痛,每因情志不畅或劳累而诱发已8年余。曾服胃舒平、胃复安等药效果不显。1977年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近因郁怒而胃痛复作。现症见:胃痛连及两胁,时有嗳气,腹中窜痛,食少纳呆,嘈杂泛酸,身困乏力,大便溏薄,舌质胖淡,苔薄白,脉弦细


诊断:中医:胃院痛;西医:慢性浅表性胃炎。


辨证:中气不足,土虚木郁,胃气不畅,气滞作痛。


处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12g,白术10g,茯苓10g,

旱半夏8g,木香10g,砂仁8g,

陈皮8g,白芍10g,川楝子10g,

香附10g,青皮10g,枳壳10g,

吴茱萸5g,黄连6g,炙甘草3g。


服药10剂,胀痛减轻,纳谷知味。服药20剂,胀痛大减,已不泛酸,大便正常,以后则以本方为主,稍作增减。两个月后诸症基本消失。但患者由于家事烦扰,情志不畅,病情不易稳定。嘱其调摄情志,戒忧戒怒,原方继服而愈。


·

·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