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的成熟,是你知道每个人生来不同

 歡喜就好 2017-05-25

最近刷微博看到一个很有趣的观点。

80后是曾经的“四有”青年,有房有车有孩子有工作。

而92这一代中年人以一种“四无”的全新方式在生活,无公害,无国界,无禁忌,无现金。在无的同时,他们又有教养,有情趣,有文化,有国际视野。这样的四无青年,没有中年危机。因为赶上了互联网时代的浪潮,这一代人的思维更加开阔。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各国的新闻关注时政,可以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甚至有很多年轻人都喜欢看美剧、英剧来提升语言。

我高中时的铁哥们“假大空”就在高三时直接上了留学班准备出国。别问我为啥叫他假大空,你们那时候身边肯定也有满口官话的臭小子。他们那时候学语言学的天昏地暗,就连每周的休息时间也是老师带着一众学生到学校的小电影院去看完全去了字幕的美国大片,而且为了防止学生中途溜走,老师还会把门锁起来,简直绝了。

我高中的时候,身边有很多人都为了各种目的选择出国。这种目的,并不全是坏的。但是跟以前那些出国学习先进文化,报效祖国的人相比,好像有点变了味。有一阵子,大家提起出国留学的第一反应,就是“镀金”。去国外呆个一两年,拿一张难辨真伪的学历,回来以后就成了装逼的资本,白白让那些在国外货真价实的人才多受了委屈。

《欢乐颂》里关关的相亲对象舒展,就像现在很多的年轻人,留过几年洋,去过那么几个地方,说话中英混搭阴阳怪气,理直气壮的给女孩子们炫耀一些错误的知识点,完全是一副装逼的模样。说到胸怀和视野,未必像他吹过的逼那样理直气壮。

反倒是我之前看的节目《丰言锋语》里说的比较有趣。

李峰、蔡康永和鲁豫坐在一起侃侃而谈。在李峰、蔡康永、陈鲁豫他们的年代,没有这么多英剧美剧的资源。甚至鲁豫没去留学,蔡康永没有英文名字,却一点也不妨碍他们的胸怀和视野。其实语言只是了解其他文化的钥匙。而我们说的看美剧、英剧能够提高国际视野,实际上是在感受这些剧集里的文化输出。我们可以从里面窥到别国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文化输出,就是一个了解和接受的过程。

很多时候我们都喜欢带有地域观念地吐槽,北京难以融入,上海人排外,山东人喜欢打老婆,东北人则是一副我最叼不服单挑的形象。其实真的在那里生活过就会知道,很多时候我们给自己强加了一个预设的立场。北京人也很豪爽,上海人特别理解和接受不同的文化,东北人里也有腼腆温柔的。

所以啊,多旅游,多看书,多交朋友,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只有开拓了眼界,才能不束缚于自己的狭隘和想当然的无知。蔡康永在《丰言锋语》中说,传统文化下形成的思维模式认为欲望是要被惩罚的,从小读论语,都教导我们无欲则刚,我们的文字都喜欢和欲望划上等号,就像野心,从野这个字就可以看出中文不喜欢这个事。即使说起欲望这种我们活着的根本的事的时候,不同的文化就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认识世界、发现不同文化的差别,就是一个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前段时间,发生了一件让网民们义愤填膺的事情。

中国女留学生的毕业演讲,大谈了她对美国的热爱和对中国现实的厌恶,于是被很多中国网友判定为辱华言论。我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网民们摩拳擦掌,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的模样。先批判,再人肉,然后又出来一批所谓的文化人,国际视野者,谈论国民素质不高,心胸不够开阔。

而另一些所谓的网友们的激烈反驳,高举着言论自由的调调,网友批评女留学生,与女留学生批评中国有什么本质差异么?不就是以偏概全,一叶障目么。这只是其中之一,我们见过太多盲目热爱造成的悲剧,抵制日货韩货,在中国当街砸车,疯狂砸店,甚至于我一个喜欢漫展的朋友,因为穿了cos服就被当街扒衣,本来美好的爱国行为反而变成了情绪化的宣泄场。这到底是在抵制谁,到底是伤了谁的权益和尊严?

其实培养国际视野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大局观,如此才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明辨是非的眼光。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鲁豫说过,国际视野就是我们可以跳出自己,从另外一个人,另外一个民族,另外一个国家去想问题。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就是尊重的第一步。

真正的成熟,不在于你读了几本书、赚了多少钱、交过几个牛逼的朋友、有过多少段可以作为谈资的经历,而是在于你的包容性。

知道别人生来不同,也尊重别人的与众不同。

见自己,见天下,见众生。

懂得包容和尊重,就会拥有宽广的胸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所谓的国际视野除了懂语言,更要懂文化,感受和尊重不同国家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