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46年的中药铺,竟有这么多好东西...

 whd991 2017-05-25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 朽木可雕

木雕文化 | 艺术品收藏 | 生活品味

1946年,上海。葆大参号的店员在用中医专用的秤。

上海。这家上海较大的老字号中药铺,顾客和柜臺上忙碌的中药铺和抓药的师傅。

玻璃罐装著昂贵的极品人参

名贵中药人参。

银针,专扎金针姑!

珍珠粉,分每两五万元和每两二十万元两个档次。

街头药贩子悬掛的虎皮以表明他的虎骨是正宗的,虎骨在中医理论认为可以治疗风湿病。

上海名中医Chen-Chu和他自制的虎骨追风酒、文王百子酒,背景是药王孙思貌的画像及上海滩大亨黄金荣赠送的对联。

烘干的蛤蚧和蛇皮用於入药。

双头龟,中医认为龟甲碾成粉末可以治疗壹些疾病。

鹿角和鹿胎,用於增加性功能和保养皮肤。

上海名中医Chen-Chu在位病人包扎麝香虎骨膏,他的药铺里面有壹只活老虎。

药师Kai-Kou-Shao周围的壹些动物标本和一只活鸭子,按中医理论所有这些都有某种治疗的意义。

谁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曾经一部以同仁堂为原型讲述医药世家百年沉浮的电视剧《大宅门》,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中医药的热情。如今,伴随著中医药在防病、治疗、养生领域的越来越多的使用,中医药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追捧。

从明代起,北京城就成为中医药的中心,那时药铺药店曾多达壹百六十多家。过去北京人习惯将卖中药的铺子称为“药铺”,卖西药的铺子称为“药店”。

很多中药铺行医者喜欢将自家药铺名号后加壹个“堂”字,如,同仁堂、天益堂、永安堂等。而壹些规模稍大的药铺内还有中医大夫应诊,人称“坐堂先生”。

据说,这“坐堂”之称源自古代医圣张仲景。相传汉献帝建安中期,张仲景任长沙太守。那时,当地伤寒流行,百姓死亡者甚多。张仲景为拯救百姓,常常是在公堂上边断官司边行医,忙里偷闲给穷苦百姓切脉开方,且分文不收。

他常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以“坐堂医生”四个字。后来行医者为纪念和弘扬他的高尚医德,便效仿沿用“坐堂医生”的称呼。

在老北京数以百计的中药铺中,同仁堂、鹤年堂、千芝堂、万全堂并称为京城四大中药铺。此外,在繁华的东四十字路口还有壹家与同仁堂齐名的老药铺永安堂,它始创於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八十多年歷史。

当年北京有“内永安、外同仁”之说,“外同仁”指前门外的同仁堂,“内永安”就是指当时位於内城东四牌楼的永安堂。

同仁堂开始供奉御药房用药,从此独办官药188年,确立了在中医药史上独壹无二的地位。西鹤年堂原坐落在宣武门外菜市口的鹤年堂,是壹家明代开业的老药铺,据说老北京有这么句老话:“买成药,丸、散、膏、丹,到同仁堂;抓汤药,还是鹤年堂讲究。”“汤药”就是汤剂饮片。

老北京中药铺是个特殊行业,整个抓药过程程序严格,生客熟客壹律拦在柜臺以外,所以柜臺又叫拦柜。据说,这样做是防人多出错,让店内伙计远离嘈杂,能平心静气地抓药。

通常伙计收到药方,先粗看药方,如果缺少哪味药,他会立即告诉顾客,如不缺药他主动招呼顾客在柜臺外椅子上等候。

此时,负责抓药的伙计将药方展平,并用镇尺压好,然后在柜臺上铺好大大小小的包装纸,用戳子称好药后,并不急於包包儿,而是要请另壹位师傅按药方依次核对,无误后点头应允方可包上。药包的包装纸上印有店名、地址、经营内容等等。

因为药铺卖出的是攸关人命的治病药,因此中药行业中从古至今推崇“实与名副,财以道生”的理念。不仅称量要讲究准星准钱儿,各种草药片剂也必须货真价实,即便是微利也要做到童叟无欺。

西医传入中国大约在明末清初。在老北京,人们习惯将那些经营西药的店铺称为“药店”。那时,经营西药的店铺不仅有码放整齐的药瓶药盒以及常用的纱布、橡皮膏、体温计等,有些药店甚至还有牙科用椅、手术器械等。

无论什么用途什么作用的药片,完全可以拆瓶零买。而且药店大都开设有夜间售药的小窗口,无论春夏秋冬、子夜五更,只要敲开小窗,便可买到急需的药,十分方便。

在老北京,无论药铺还是药店,服务可谓是壹丝不茍,热情周到。通常店堂内不仅摆有长条木椅,还都讲究服务,备白开水,为南来北往的人们提供方便。

如今人们的养生意识返璞归真,中药在今天的生活中又逐渐成为了人们不可缺少的壹部分。



加朽木君微信

详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