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希腊哲学|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二)

 好了明理 2017-05-25

希腊哲学|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二)

希腊哲学|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二)

希腊哲学|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二)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二)

亚里士多德的语言比柏拉图更加具有技术性,但如果我们将之与前面的柏拉图思想相对比,我们会发现两者本质上的一致性。亚里士多德常常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有时以柏拉图对自己进行反思过的方式,有时以其他方式。亚里士多德对此论述道:

“一”不能同时在多处存在,共同的东西却可同时依存于众多。所以不难明白,普遍不能在个体之外分离存在。有人主张形式(理念),说形式是分离的,如果形式是实体,他们就是对的;但如果他们说形式是众多之上的单一,他们就又是错的。原因是,他们不能指明,在个别可感事物之外,这些不可消灭的实体到底是什么。正如我们所知,他们认为实体和可消灭的东西相同,把自身这个词加到感性事物之上,得出“人自身”、“马自身”,或者“绝对的人”、“绝对的马”。[2]

亚里士多德在此反对柏拉图及其学派。学园派哲学的起点在于假定,感觉世界是没有确定不变的知识的世界,与确定不变的普遍理念世界相对立。但是,除了个人获得的感觉材料,普遍理念世界没有任何实质性内容。柏拉图的错误在于混淆了“这个”(this)和个体对象。“这个”被设想为所有感觉的起点,但它像数学的点,我们说不清它是什么。但我们知道,个体对象的存在有无限多样性。空洞的主词“这个”陈述的同样只是空洞性,空洞的谓词“是”(is)陈述也同样仅是知识的可能性。但柏拉图认为,当我们说“这个人”、“这匹马”时,它们表述的只是物理世界流变不真实的多样属性,我们只有去掉了这些感觉材料,通过抽象和概括,最终才能获得存在的普遍性,使空洞的谓词“存在”转变为永恒实体。

与柏拉图相同,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与真实确定的知识相应,必定存在某种固定不变的对象或实在。但柏拉图的前提充满了想象力,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直觉对此不是很满意。我们在其他地方发现亚里士多德对此有强烈而确定的陈述,存在在最完满和最真实意义上指的是个体事物,只有在从属意义上,存在指的才是共相(普遍),因为共相只能在个体事物中发现。此外,他认为,在共相中,“种”(species)比“属”(genus)的存在性更强,因为“种”更接近个体或原初存在。[3]相比于“属”,陈述个体事物的“种”更多信息,与事物联系更为紧密。例如,如果问“这是什么”,你回答“人”比回答“生物”能给出更多的信息。

亚里士多德一方面认为,思想以“第一因”为起点,下降到个别对象;另一方面又认为,思想以个别对象为起点,个别对象的属性就是共相。亚里士多德如何调和这两种观点呢?这两者的对立不是偶然,而是逻辑学的主要命题,前者是归纳或上升的过程,后者是演绎或下降的过程。思想难道只是毫无意义的循环,如柏拉图所说的“上升之路和下降之路”吗?

首先,亚里士多德展现出类似于柏拉图的“二元论”或“物体”与“观念”(理念)之间难以调和的区别。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感觉与科学直觉使他既不局限于空洞的“物体”也不局限于空洞的“观念”,而是强调,真实的个体也是真正的共相,即我们看到的真实对象具有特定形式或范畴,它们需要通过观察从质料中得出。因此,质料和形式,代替永恒的存在中实在和非实在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变成了实在的不同部分。亚里士多德使用“质料”作为更高的“属”,它下面包含更充分的“种”的定义。他也将此应用于个体对象。

其次,我们看到,亚里士多德引入新概念来建立普遍和特殊的联系。这对相互关联的概念就是“潜能”与“现实”。与此密切相关的观念是目的因。这三者相互关联,构成了基本的实体。三者分别有自身的功能,但任何一个要实现自身功能,必须以其他二者功能的实现为前提;任何一个实现了自身功能,也为其他二者实现它们的功能提供条件。三者相互协调,共同实现的功能就是生命。这就是目的因,目的因不与事物分离,时时刻刻都内在于事物之中。生命是这三者能够实现自身功能的条件。生命贯穿于事物功能实现的全过程,是目的因、形式因和效力因。生命就是隐得莱希(entelechy),亚里士多德用这个词来表示事物的“实现”。 [4]

在这样的存在物中,每个部分都有“潜能”和“现实”,整体也是如此。我们可以从任何部分开始到达整体;我们也能通过整体发现它的各部分。

[2] 译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Z卷第16章1040b25—1041a5。译文参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苗力田译,载于《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85—186页。

[3] 译注:genus和species之间的关系在古希腊和现代西方语境中并不构成问题。但在中文语境中,哲学界和生物学界的翻译各不相同,颇为混乱。生物学界因为定下“界、门、纲、目、科、属、种”的生物分类系统,翻译比较统一,将genus和species对应翻译成“属”和“种”(differentia则为“种差”)。哲学界则较为混乱,有的将genus和species对应翻译成“种”和“属”(differentia则为“属差”),有的与生物学界相同,对应翻译成“属”和“种”。有些哲学界学者之所以将genus翻译成“属”,很重要的原因是亚里士多德做出这个区分的来源是柏拉图的“通种”(genera/genus)学说。读者在此多加留意即可。

[4] 译注:“潜能”和“现实”对应的希腊文为dynamis和entelecheia。entelecheia的词根是telos(目的),因此三者密切相关。entelecheia常被翻译成“现实”、“实现”或音义为“隐德莱希”,指某种行为内在趋向的完成、完满状态。亚里士多德还常常交替使用entelecheia和energeia这两个词。陈康先生对二者有过辨析,但汉语学界常常不加区分地使用和翻译这两个词。无论翻译成“现实”还是“实现”,都体现了对亚里士多德特定的解释倾向,即所谓的“过程论”的解释。但这种解释有非常大的不足,当代有学者将entelecheia翻译为“成全”,对相关问题有过精致辨析,参见李猛的文章《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定义:一个存在的解释》。本书仍然以现有译本为准,尊重汉语学界的习惯译法,将之翻译成“实现”或“现实”。

本文摘自

希腊哲学|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二)

《希腊哲学简史》

【英】约翰·马歇尔/著

陆炎/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7年4月

- End -

主编:宋程 责编:小悦君

加入一起悦读群请找小悦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