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物质奖励正在消灭孩子的学习动机

 幸福原点2016 2017-05-25

德西效应

1

来听个小故事呗,

话说啊,有个叫德西的人,这个人,是个心理学家,他在1971年的时候,找来一群大学生,做了这么一件好玩的--做智力题。

他有预谋地分了不同的方式进行。

1,所有的试验者,做不做得出来题目,都没有奖励;

2,反试验者分两组,一组做得出来有赏,一组做不做得出来都木有奖赏。

结果发现,无奖励的方式下,试验者愿意花更多的时间继续解题,兴趣与努力在增强。

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人们在物质奖励下,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两者之差。人们把这种规律称为德西效应。

2

再来听个故事。

话说,有几位爱捣乱的孩子,每天都跑去一老头子家门口,故意放鞭炮。老人叫苦连天,有什么办法好呢?

老头子灵光一闪,拍拍大腿,有了,一个绝世高招就这样面世了。

于是,他跑出家门口,给每个熊孩子各25美分,他装出很开心的样子说,太感谢你们了,让我家变得好热闹啊,我真开心,我给你们奖励钱以表感谢之情哪。

(看到这里,我们会想,不可能吧,都恨不得打他们一顿了,怎么还倒贴给钱?老头的心思你可别猜,我们接着彺下看。)

孩子们一个个笑得像花一样,放鞭炮放得是热火朝天啊,第二天,又来了,老头依旧装出幸福的样子啊,跟孩子们说,我没有什么钱,今天给你们每个人15美分吧。

钱是少了点,可是好过没有啊,孩子们,一如既往地开心放起鞭炮。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熊孩子们跳起来了,好委屈啊,才5美分,5美分!亏我们还跑来你这里给你放鞭炮,我去,我不玩了。他们气呼呼跟老人说,再也不来了。

这个故事里,老人真是心机婊啊。他玩了一种模式,把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捣乱为自己的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钱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孩子们最初的乐趣是玩耍,后来发自内心的快乐被物质奖励所取代,内在的天然动力被外在的物质杀死了。

物质奖励的无用论

父母对孩子最常用的招数就是,你考到100分,我给你买个遥控飞机、我给你多少银子,你好好写作业 ,我请你吃雪糕,……

看上去好像挺有用的,然而,从本质上来讲,偏离了轨道了。蒙台梭利这样说

“奖赏与惩罚在精神上是奴役别人所用的工具,它们只会诱使儿童勉强去做非自然的努力,因此,这些行为只会妨碍孩子们的自然发展,教育人是不应该使人屈服压力的。”

换个听得懂的话说,就是,如果只是用奖赏或者惩罚让儿童去做某件事,久而久之,孩子做的这些事,都是不是自发的,是为了得到奖赏(为了吃个雪糕啊,为了得到遥控飞机啊…),或者是为了不被惩罚(为了可以继续看电视,为了不被冷落,为了不被责骂…),而不是因为自己本身的需要啊。

那你想啊,如果只是为了别人或者物质做事,会很自然很快乐吗,会专注吗?有有创造性吗?

举个例子,如果父母让你去相亲,安排的那个对像,你不喜欢,可是父母要你去相处,你真的会对他温柔以待吗?会制造惊喜与浪漫吗?会花时间与精力投入感情吗?会幸福吗?

估计绝大多数的人都会直接回答,这不可能啊,如果不能反抗,就只能假装啊。

那如果对方是你的男神,你会不会花心思呢?估计都要把心和肠子都给掏出来了吧。蒙台梭利这样说

“在出生的最初几年,儿童就通过吸收性心智开始拥有种种个体的特质,而且它们都是无意识地。有益的环境也有益于开展教育。这段时期就是人类最不知疲倦学习的年龄,就像从食物中吸收赖以生存的营养一样孜孜不倦地吸收知识”。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求知欲,生命一开始,就开始了不断地探索的过程,有着无数个为什么想要知情,有很多的求知欲想要得到满足,对世界的好奇心,对世间万象万物的惊叹,这就一个孩子最大的学习力。

可惜的是,大多数的我们,都在做相反的事情,打着“我是为了你好啊”的旗号在控制着孩子,做出了很多扼杀孩子学习力的事情。

我们总是把学习很成功地转化为了,“是为了父母,为了面子,为了可以得到奖励,为了钱…”,而把孩子内在的内动力的部分给消灭掉了。

于是,一次次地跟孩子进行战争与讨好,催着,盯着,打着,骂着,哄着…

然并卵,每次都弄得鸡飞狗跳,多么痛的领悟啊。

换成精神滋养吧

不少妈妈,把教育寄托在“奖励墙”上,

这样的“奖励墙”,很多。

换句话说,当孩子把做事的动力经过奖励,变成了不是自发的,而是外部的,这真的是一件很好的事吗?

不见得。

把物质的奖励与惩罚,换成精神上的关注与满足吧。

什么是精神上的?

就是,当孩子主动把地板上的水擦干后,你可以这样说,

“我看到你不小心把水倒在地板上,然后你很会想办法哦,我看到你拿来抹布把地板的水擦干净了,你真的很会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很有责任心啊,妈妈为你高兴”,

你还可以同时给孩子一个亲吻或者拥抱来固化这种愉快的感觉。

这样子,给了孩子很大的精神肯定,妈妈是看到你的,关注到你了,这样的反应,客观而丰盛,孩子也从中得到良性的积极回馈,下一次他会这样子去处理问题,不是因为有雪糕吃,而是他自我的一种认定--有处理问题的能力。

如果我们说,“孩子,你真是太棒了,你把地板给擦干净了啊,妈妈奖励你吃了雪糕吧,奖励你10块钱吧”,

如果你是孩子,你觉得哪种更具自发性与积极性?下一次没有雪糕,是不是就可以不用处理问题了?

不是说不可以奖励,而是不要过于功利化。

再比如,当孩子考试进步,他回到家很开心地跟你说了这件事。

你说,“你比上次进步了好多啊,我看到你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了,真好,我也看到你很开心,对吧,今天真是值得开心,这么开心,不如我去一起去吃个必胜客,我记得你上回就说过想吃,我们今天趁着这么开心一起去吃吧。”

这样的“奖励”,来得非常地不露痕迹。

如果我们说,“哇,你进步了啊,妈妈奖励你吃必胜客吧”,

两种效果是不是很不一样?

前面的回馈,是一种肯定,重点不在奖励上,而是在这种很开心的时候,我们顺便吃个必胜客。并没有抹去考试本身这件事,这不是奖励。顺便去一次孩子心心念着的必胜客,让这种开心加固。

而直接的奖励,让事件的初衷打折了,不是单纯地因为自己的努力得到满足而开心了,而是为了外在的东西。

我们可以鼓励,可以提供支持,但是不要把孩子的学习力给消灭掉了。

最重要的是,如果亲子关系足够好,孩子的环境是轻松的,每一个人都有内驱力,都会想着上进,想着提升自己,想着在竞争中进步的。

只要你能提供支持性的条件,这样子,孩子才能释放自己,有创造力,和生命力。

去除更多的物质奖励,取而代之的是,你的眼神,你的关注,你的爱,你的耐心与支持,这才是最根本的。

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自发内在的学习动机。

我们要让孩子从做的这件事中得到价值感,得到认可,得到成就感,这样子的积极的感受和情感,能让孩子增加学习的兴趣,提高孩子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无关的物质奖励,能不要就不要了。

要知道,很功利性地物质奖励,只会让孩子把奖励的东西当成是学习的目的。这样长久以往,孩子就会在在乎外部的评价和得到什么物质的东西,而没有了原初动机。

不刻意提供物质奖励,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滋养。这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