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朝“学霸”揭傒斯与他心中泽被万物的武当山

 伟天英 2017-05-25

元朝“学霸”揭傒斯与他心中泽被万物的武当山

腾讯道学温明 温桂林 温至锴2017-05-24 11:24
1评论

[摘要]至正元年(1341年)夏,五龙宫住持邵明庚、李明良节衣缩食,加上有善男信女的布施,在玄武殿后面重建了玉像阁。

文/温明 温桂林 温至锴

元朝“学霸”揭傒斯与他心中泽被万物的武当山

(资料图)

一、《元史》中关于揭傒斯的记载

揭傒斯,字曼硕,龙兴富州人。父来成,宋乡贡进士,为世名儒。至元初,赐谥贞文先生。傒斯幼贫,读书昼夜不少懈,父子自为师友,早有文名。大德间,客湖南,都元帅赵淇号知人,见之曰:“君他日翰苑名流也。”程矩夫、卢挚先后为湖南廉访使,咸重之,钜夫因妻以从妹。 廷祐元年,挚表荐于朝,特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时平章政事李孟监修国史,见其所撰功臣列传,叹曰:“是方可谓之史笔,若他人直誊吏牍尔!”擢应奉翰林文字,仍兼编修。迁国子助教,复留为应奉。五年,请假归。泰定元年,召还,又以丁母忧归。 富州地不产金,官府惑奸民言,募淘金户三百。其人采他县金以献,岁课累增至四十九两。历年既久,三百户所存无什一,又贫聊生,有司遂责民之受役于官者代输之,民多以是破产。傒斯言于省臣,蠲其赋,州人德之。 与修《经世大典》,文宗取其所撰《宪典》读之,顾谡近臣曰:“此岂非《唐律》乎!”擢艺文监丞,参检校书籍事,屡称其纯实,欲大用之,会帝崩而止。 至正三年,以年七十致仕去,诏遣使追及于郭州。乃还,奉敕撰《明宗神御殿碑》,赐楮币万缗、白金五十两,中宫赐白金亦如之。求去,不许,命丞相脱脱及执政大臣面谕毋行。 诏修辽、金、宋三史,傒斯与为总裁官。四年,《辽史》成,奉敕奖谕,仍命早成,时方有使者至自上京,锡宴史局,以傒斯卒,改日。使者以闻,帝为嗟悼,赐楮币万缗,仍给驿舟护其丧归。六年,赠护军,追封豫章郡公,谥文安。

诸君,我们试着翻译成白话文。揭傒斯,字曼硕,龙兴富州人(江西丰城人)。在宋朝,书院文化特别发达,江西、福建为盛大之地,揭傒斯的父亲是一代大儒,饱读诗书,考中南宋进士,家里世代都是读书人,可谓渊源有自。揭傒斯幼年时家境贫寒,可是读书学习一刻也不停止,别人是“穷不丢猪,富不丢书”,揭傒斯是穷不丢书,发奋读书。父亲揭来成给他当老师,同时父子是互相切磋学习辩难的好朋友,很早就有名气了。赵淇、程矩夫、卢挚等朝廷重臣在知道揭傒斯的情形后,都对他寄以厚望。程矩夫还做主把自己的堂妹嫁给了他,揭傒斯抱得美人归。应了北宋真宗赵恒的那句话:“书中自有颜如玉”。

元朝“学霸”揭傒斯与他心中泽被万物的武当山

元 揭傒斯 楷书跋陆柬之文赋卷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资料图)

好事接踵而至,元仁宗延祐年间,卢挚向朝廷举荐揭傒斯特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当时平章政事李孟监修国史,看到揭傒斯所撰写的功臣列传,感叹道:“这才是可以称之为史笔,其他人不过是抄写官府的公文而已。”提拔他担任应奉翰林文字,仍兼编修。升迁国子助教,复留为应奉。揭傒斯热爱家乡,富州地面本来不产黄金,官府听信奸民的话,招募淘金户三百。没办法,淘金户采他县金以献,岁课累增至四十九两。历年既久,三百户所存无什一,又贫聊生,有司遂责民之受役于官者代输之,民多以是破产。揭傒斯把这些实在情形告诉了当政的官员,于是免除这项繁重的赋税,家乡富州人至今还很感念此事。揭傒斯参与纂修《经世大典》,这是历朝历代朝廷整理行政法典的一件大事,一般都是集中当时的名臣、大学者共同完成的旷世伟业。元文宗取出揭傒斯所撰《宪典》诵读,对身边的近臣说:“此岂非《唐律》乎!”提拔他任艺文监丞,参检校书籍事,屡称其纯实,欲大用之,会帝崩而止。

至正三年,揭傒斯以年七十致仕去,皇帝下诏派遣使者追到郭州。乃还,奉皇帝的命令撰写《明宗神御殿碑》,赐楮币万缗、白金五十两,皇太后赐白金亦如之。揭傒斯求去,不许,命丞相脱脱及执政大臣当面挽留揭傒斯。 下诏修辽、金、宋三史,揭傒斯与宰相共同担任总裁官。历时四年,《辽史》成,奉敕奖谕,仍命早成。揭傒斯年事已高。当时恰有使者到元朝的上京,赐宴史局,因为揭傒斯去世的缘故,改日。使者以闻,帝为嗟悼,赐楮币万缗,仍给驿舟护其丧归。六年,赠护军,追封豫章郡公,谥文安。在那个时代,也算寿终正寝,生荣死哀了。

元朝“学霸”揭傒斯与他心中泽被万物的武当山

揭奚斯《赠刘粹衷宰旌德序帖》(资料图)

二、揭傒斯在武当山存留书法碑刻

揭傒斯的书法先学习唐朝欧阳询,后学王羲之王献之。在元朝的书坛上为朝廷皇帝勋贵贵戚看重,元文宗把他放置在奎章阁,后来,元顺帝把它改名为宣文阁,奎章阁在蒙古人主导的元代政权中是书法、绘画、文学等集萃之地,集中了文化人中的精华,如虞集、柯九思、程矩夫、杨载等,皆为一时人物之冠。举凡朝廷的诏书、敕谕等大都出自奎章阁。同时,因为元朝廷一直以来实行民族歧视政策,也没有实行真正的科举制度,致使汉族读书人没有很好的晋升之阶,政权没有社会底层精英正常的上升通道,只有当宿卫护、儒、官等三个途径。揭傒斯才华横溢,也是在程矩夫、卢挚等重臣名人的大力推荐下,于43岁时,被皇帝亲自提拔进入政府。揭傒斯饱读诗书,文章学问书法俱佳。所以,作为道教名山的武当山,有幸留下了他的墨宝。

碑刻志书从大唐王朝以后就由当朝有名望的士大夫参与书写,由皇帝亲自下诏,大臣动笔,成为一件风雅光彩、流芳百世的盛事,一份至高无上的荣誉,更是身份地位的外在表现。篆额、草拟文稿、书写者分工合作,皆以参与为赏心乐目的美事。特别是“宋朝、元朝以后,并不重视撰文之人,而看重书碑之人矣”。

元朝统治者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揭傒斯在元朝是一代大家,是各方人士争相结交借重的人物。在元朝实行民族歧视的高压政治气候下,他与道教的重要流派玄教领袖吴全节交往甚密,为的也是在异族统治下为汉民族文化的赓续留存发扬光大找到一条有效而合法的途径。由此可知,道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望者、保护者、传承者。

元朝“学霸”揭傒斯与他心中泽被万物的武当山

名山大川,能出云雨(资料图)

三、揭傒斯与五龙宫

至元二年(1336年)武当山大五龙灵应万寿宫武当殿落成。应朋友吴全节之邀,皇帝命令揭傒斯为武当山书写碑文。碑文主要内容如下:

(一)撰写碑文的原由。玄教大宗师、特进上卿总摄江淮荆襄等处道教吴全节,报告官署集贤院:翼轸之墟,襄汉均房之间有座大山,根蟠八百里,八百里武当嘛。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天垂地接,阳嘘阴翕,不可名状,起名为太和之山。玄武神得道其中,改号武当,谓“非玄武不足当此山也”。山多神宫仙馆,其大者有三:五龙、紫霄、真庆,五龙居首。这段文字叙述了武当山的地理方位,八百里的广大范围,标志性的景观,高耸入云,阴阳和谐,确为一座道教名山。玄武神在这座山修道成仙,所以命名为武当山。

(二)叙述唐宋金朝时五龙宫的兴衰。唐朝贞观年间,均州守姚简祷雨是山,五龙现,于是在这里建五龙祠。宋真宗时,升五龙祠为五龙观,赐额五龙灵应之观,其后在靖康之难中废掉,孙元政真人兴建,又废于金兀术之兵。这里有时代背景,唐朝时道教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视,皇帝自认老子为祖宗。玄武神作为道教大神、水神,受到朝野推崇。宋真宗在签订澶渊之盟后,用金钱、玉帛与辽朝换来了和平相处的局面。但是,外在敌国的威胁没有消除。宋真宗内心的屈辱感无处宣泄,他就到泰山封禅,在皇宫内降下“天书”,托言避先祖赵玄朗的名讳,又改封玄武为真武。到了他的后代宋徽宗时,崇道更盛,终于酿成“靖康之难”,国破家亡。南宋时,孙元政道长千里迢迢到绍兴拜谒皇帝赵构,被封为真人,并给予度牒和收弟子的固定名额。当时武当山是金国与南宋的拉锯之地,武当山的宫观又毁于金兀术的兵火。

(三)元朝时五龙宫壮丽严峻、洞达高广,盖与兹山相雄。该自然段叙述在元朝,大兴道教,辅助国运,以迎来吉祥。武当山道士汪思真趁此大好时机,奋然特起,披荆斩棘,一举而新之。玄教宗师张留孙,管理荆襄道教,给皇帝讲过武当山。道士叶希真朝觐皇帝,天子大信其道。至元23年,下诏改五龙观为五龙宫,命叶希真任主持。以后28年见,先后有候道懋、续道诚等先后掌管五龙宫。元仁宗皇帝的生日是三月三,刚好与玄武神相同,于是给五龙宫加额:大五龙灵应万寿宫。这里涉及到一段历史细节,元朝的皇帝对各种宗教都要求为皇帝祈福求寿,自然而然,对道教也不例外。于是武当山成为皇帝的司命之山,每年安排大臣到武当山和道士们一起建规格最高的金箓醮,相沿成为一项制度安排。后来又大建玄武殿,需要撰写华美的文章,刻成石碑,以彰显国家之美,以重此山。

(四)五龙宫玄武殿和玉像阁建成,揭傒斯撰文深情赞美武当山。

元朝“学霸”揭傒斯与他心中泽被万物的武当山

神君居之乐无边,保我圣历亿万年。(资料图)

至元二年,1336年。五龙宫玄武殿建成,皇帝命揭傒斯撰文并书写《敕赐武当山大五龙灵应万寿宫碑》碑文。

名山大川,能出云雨,以泽万物产财,用以利万民,毓英贤,以辅万世,必宅天地之奧,当阴阳之会,磅礴融液,与大化终始。

赏析:作者就像一位虔诚的修道之人,所以他的笔下武当山充满了神秘的气息,字里行间流露出道的真意。高山出云雨,滋润着各种物产,提供给万民使用,养育着英贤,辅佐万世,玄武神作为道的化身,在天地间最奥妙的地方宅着,当阴阳之会,广大无边,与天地融为一体,化育万物,从开始到终了,又从终了到开始,永远运转,无休无止。

故中必有神出幽入冥,此感彼应。如风之在谷,所触皆通,水之在地,无往不达。况此葆乎中和,统乎阴阳,应变合行,与神俱藏,群仙四朝而特起乎中央,非玄武焉足以当之。则其宫室之崇,享祀之严,应国家之运,为生民之依者,固有在矣。殿之建,玄教大宗师吴全节实出私钱万緡为之倡,而住山续道诚、张道真、吴明复、邵明庚、李明良,先后赞而成之。其屋壮丽严峻、洞达高广,盖与兹山相雄。世所称神仙,曰殷长生、房长须、马明生、田蓑衣之徒,皆成道于此。是以论人杰必本于地灵也。

赏析:武当山作为真武神的道场,神秘飘渺空灵。阴阳变化、仙气弥漫,如风如水、所触皆通、无往不达,真所谓“道通天地乾坤大,德贯古今日月长”。“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不是玄武神谁能承受得起呢?那么,为之建设高大巍峨壮丽的玄武殿,应国家之运,为生民的精神凭借,就是题中应有之义。玄教大宗师吴全节慷慨解囊,住山的道士续道诚、张道真、吴明复、邵明庚、李明良,先后赞而成之。世人所津津乐道的殷长生、房长须、马明生、田蓑衣等都成道于此。真是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啊!

新开大殿凌紫烟,璇题藻井相钩连。神君居之乐无边,保我圣历亿万年。

赏析:重新建成的大殿高大巍峨,装饰精美,璇子和藻井水串联在一起。真武帝君在这里肯定很快乐,您要保佑我大元江山永固啊!看来,伟大的历史学家揭傒斯也不能免俗,为元朝当局歌功颂德。

元朝“学霸”揭傒斯与他心中泽被万物的武当山

玄武神是龟蛇缠绕合体的,不久大雨倾盆(资料图)

至正元年(1341年),五龙宫玉像阁建成。揭傒斯遵照皇帝的命令撰写《大五龙灵应万寿宫瑞应碑》碑文。

揭傒斯首先回顾了元世祖忽必烈崇奉玄天上帝的起因、过程,忽必烈下令在北京建大昭应宫,以祠玄武。至正二年,均州、房县久旱不雨,法师陈斯进山祈雨,上奏章焚烧于宫殿台阶东边,赤蛇绿龟现身,这在当时被视为玄武神的象征,因为玄武神是龟蛇缠绕合体的。不久大雨倾盆。玄教大宗师吴全节向朝廷报告了这件事,皇帝很高兴,下令把这段事迹刻成碑文,由揭傒斯构思成文。

当时的元朝廷,因为民族政策不当,把人民分成四等,长期不实行科举,王位继承制度不合理,一派乱象。揭傒斯追述了忽必烈时朝廷上下蒸蒸日上的气象,当今皇帝远声色,不四处闲逛打猎,读书学习,和博学儒士深度沟通,闻一言之善,一谏之切,都嘉奖采纳。皇帝勤于政事,忧心天下。看来,忽必烈时中统年间的景象很快就要到来了,当然这是揭傒斯的美好向往和期待。

至正元年(1341年)夏,五龙宫住持邵明庚、李明良节衣缩食,加上有善男信女的布施,在玄武殿后面重建了玉像阁。阁刚落成,朝廷的使者就到了,真是人神若交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