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三产融合的云浮“新兴模式”

 天馬躍中原 2017-05-25

广东近年来以云浮市新兴县为试点,积极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取得初步成效。
专家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新兴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势头良好,催生出一些产业新业态,农村活力显著增强,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但三产融合水平仍较低,产业融合链条短,附加值偏低。未来须进一步加大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速度。
促进一产“接二连三”
3月初的一个上午,40岁的郑文带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悠闲地喝着茶,偶尔看一看挂在墙上的监控大屏幕。在大屏幕中,猪舍里上千头猪一边听着轻松音乐,一边散步。
郑文带是新兴县簕竹镇永安村的一名新型职业农场主。去年5月,他们家投资120万元,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建起密封式、大跨度的钢结构现代化养猪场。养猪场采用自动喂料、自动清粪、自动温控等全自动化控制系统;采用先进环保治理系统,利用“降解床自动翻耙机”发酵降解处理粪污;同时配套物联网系统,视频可24小时监控场内肉猪生长动态及饲料管理情况,并可通过手机对猪群的饲养施行远程管理控制。
现代化养猪场建立起来后,郑文带一家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按照以前传统方法,什么事都要自己干,一天干到晚,搞得非常累。现在则非常轻松,人彻底解放出来。不用管猪的吃喝拉,只需时不时盯下屏幕,防止猪打架就可以了。”郑文带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以前夫妻两人拼命干,一批只能养500头猪,还要请两个帮工。新猪舍建成后,现在一批能养1200头猪,只需要一个人看着监控屏就行了。“如有急事外出也不用怕,用手机也可以遥控指挥。”
近年来,新兴县改变“公司+农户”的旧发展模式,大力推行温氏“公司+家庭农场”的现代农业经营机制,利用“互联网 ”完善发展物联网技术,为合作养殖户与家庭农场提供小额贷款。全县培育家庭农场超过5100个、种养大户超1.1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超500个。郑文带正是这一机制的受益者。
采访中,《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到,目前温氏集团在新兴县培育家庭农场2300多户,约占合作农户总数的34%。以养鸡为例,家庭农场平均饲养规模从7500只/批提升到15000只/批,生产规模是原来的2倍。有效推动了传统生产方式向有组织、有技术、抗风险能力强的高效现代农业转变。
“我们养的猪全部由温氏回收,每头猪的纯利润可达210元。按每年饲养两批,每批1200头算,年纯收益超过50万元。”郑文带说。
温氏股份创立于1983年,从一家专门养鸡的企业发展到现在以畜禽养殖为主业、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农牧企业集团。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其产业链条不断向上下游延伸,已形成农工技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完整产业体系。
“创新农村产业融合方式,核心在于立足主业,延伸产业链,让群众享受更多产业功能拓展的实惠。”广东温氏集团办副主任晏培华说。“公司+农户”模式延续的是散养式、低技术、低效益、抗风险能力弱等传统生产方式,难以扩大经营规模;“公司+家庭+农场”有利于养殖产业的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等技术应用,增强规避风险能力,提高合作农户收益。
廓清融合“路线图”
采访中,新兴县委书记唐谊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新兴已划定了三产融合“路线图”,即推动三大产业互相交融、互相促进,扶持农业企业向二三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引导骨干企业从工业向一三产业拓展,降低产业成本;发挥旅游三产优势,为一二产增加文化魅力,提升产品知名度。形成三产交叉融合、互促互融的现代产业体系。
路线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牧机械,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延伸。
近年来,围绕特色产业链延伸,新兴县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产业链、价值链前后延伸融合发展态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兴县大力推进农业企业向园区集聚,倾力打造和建设了一批“有特色、有实力、有品位、有魅力”的农产品加工业园区和龙头企业。如新兴县凉果加工园区、飞天蚕生态茶园区等农业园区。已形成生物制药、畜禽养殖与加工、水产品养殖与加工、粮食生产与粮油加工、青梅种植与凉果加工、茶叶种植与禅茶加工、畜禽养殖与副产品综合利用,以及畜牧机械制造等八大产业集群,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创业基地”称号。规模特色农业基地形成了“基地连片、特色成带、块状辐射、集群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新业态。形成了稻米加工、油料加工、水果加工、畜禽加工、水产品加工、茶叶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农产品加工业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夯实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增收步伐进一步加快。
目前,该县拥有各类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5家。其中销售收入超过3000万元的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8家,超过5000万元的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0家,超过1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6家,超过百亿元的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家。该县龙头企业涉及种植、畜牧、水产及农产品加工等多种行业,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路线二: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深度融合。
刚从火龙果园里劳动回来的张银婵今年50岁,是六祖镇三坪村的村民。如今,她不再种稻谷,而是成为禾泰农场的一名“职业农民”,每个月能拿到2400元左右的工资。
“一天工作8小时,加班每小时补助8~9元。”对于这份收入,张银婵表示满意。“家里1.5亩地,以前种水稻。一年两季,每季收成稻谷按700斤计算,除去化肥、种子、农药等费用,一亩地也就挣1000多元。如今在果园干,每月有固定收入2400元左右,比以前强太多了。”
5年前,禾泰农场场主曾润棠看中了六祖故居所在的夏卢村,通过土地流转租下1000亩地搞观光农业。“从2015年起开始实现盈利。今年我计划再整出500亩花海,将生态旅游进一步做大。”
新兴县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故里。禅宗文化在新兴传承不息,并逐渐衍生禅茶、禅耕等农业文化内涵。通过六祖文化节和青梅文化旅游节,以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为载体,导入休闲、旅游和养生等功能的观光休闲农业,提升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进一步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实现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结合,农业与旅游业相交织,推动了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今,云浮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将新兴县定位成“禅意农耕,现代农牧”功能区。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观光农业企业25家,年接待旅游人数400万人次,农产品销售收入1.5亿多元。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新增就业人数5000多人,带动农民增收每年人均在10000元以上。
路线三:发展“互联网 ”,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目前,新兴县已培育农产品销售电商30多个,形成了“新兴凉果”、“新兴排米粉”、“马林贡米”、“香和源花生油”等一大批农产品,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影响力。云浮市农业局发展计划科科长刘荣标说,未来将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培育一批农村电商企业。重点打造全国领先的智慧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全面促进农村各产业的渗透融合和交叉重组。
三大难题待解
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华等专家认为,当前新兴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但“新兴模式”符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是农业发展理念的创新,值得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
一是三产融合模式问题。李晓华认为,不必拘泥于从一产出发延伸至二产三产。实际上,二产向一产三产两端延伸,或是三产向二产一产延伸,都是可行的。同时,三产融合并不是一定要把三大产业都包括进来。一产和二产,二产和三产,从县域经济的角度都是可行的。此外,一二三产业融合除了重视产业间的融合,还要重视产业内部的融合。
二是用地矛盾突出,环保压力大。新兴县农业局副主任科员李树斌说,发展休闲农业和家庭农场,主要面临着用地、环保等方面的压力。尤其是用地矛盾很难解决。新兴县旅游局副局长叶秋铭说,发展旅游项目除了项目用地难题外,还面临着资金难题,尤其是许多山区村本身就很贫困。
三是需要进一步创新农业发展新业态。“先进技术要素扩散渗透力不强”。云浮市农业局总农艺师曾庆固说,由于农业存在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加之盈利低下,大量社会资本和新进成熟的技术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扩散渗透进程缓慢。同时还由于农民的技能素质较低,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也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渗透。曾庆固建议,未来需要加快“大数据”和“互联网 ”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向农业渗透融合,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体验经济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方式,全面促进农村各产业的渗透融合和交叉重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