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与一位朋友相遇,他忿忿不平地说,忘恩负义真是人的本性!原来,他的一位朋友在危难之际,他曾经雪中送炭,帮这位朋友渡过了难关。如今,这位朋友发达了,却忘恩负义、翻脸不认人了。这确实让他体会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受恩不忘,是一个人有良心的表现;知恩图报,是一个人有道德的行为。西方有个感恩节,在这一天,每个人都要向对自己有过帮助的人表达感谢之情——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传授知识,感谢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把感恩上升为民族心理、大众情怀,其实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来倡导受恩不忘、知恩图报。称那些知恩不报之徒为“忘恩负义”的小人。人们都读过《农夫和蛇》的寓言故事,它讲的是在雪地里,一条蛇即将冻死了,农夫动了恻隐之心,救了它的命。然而等它复活过来之后,却恩将仇报,反而咬死了农夫。这则寓言故事,鞭挞了某些人忘恩负义的卑劣行径。仍值得今人深思。 实践证明,常存感激之心并非是一件易事。因为一般人容易记仇而不善怀恩。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讲过“受人之恩,虽深不报”,意思是受了别人的恩惠,虽然至为深厚但也不想回报。因而,《说苑》中把善于报恩之人称之为贤人君子(“惟贤者,能为报恩”)。我们作为现代人,是做一个贤人君子,还是做一个负义小人,答案不言自明。 受恩要将恩情记。社交里、人情中,别人帮我做了事,给了我们一些好处,应当牢牢记于心中。不然的话,时间长了人家可能会说你这个人不明事理,甚至说你是“白眼狼”。我国《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意思是告诫人们人有恩于我不能够忘记。得到别人的恩惠和帮助,应感到其中的友好之情,并以不同的方式表示感谢或予以报答。 知恩能将恩情还。别人施恩于我,付出一定的代价和一定的心血,哪怕是一点感情,也是应该还情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相互交往的频率很高,相互合作的节奏很快。如果你希望与他人长期合作,彼此往来,就要不断深化感情,就应对别人的恩德及时以不同方式偿还。忘情忘意之人难有长久的知心朋友。因此,我们应珍视人际间的恩义,尽可能地知恩还情。 要把感恩、知恩、报恩作为人生准则。人世间最鄙视那种“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的小人。很多人在急需别人帮助时,在得到别人帮助时,心情很急切,心里也很感激,什么样的好话都能说。但是时间一长,时过境迁却全然忘却。《史记·范睢传》中说“一饭之德必偿”,说的是即使是吃了一顿饭的恩德,也永不忘怀,必当报偿。民谚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些美德应保持发扬。报恩的方式很多,可能授恩的人不需要你报答,也许你没有报答的机会和能力,但是长存感恩之心一定要做到。当人人都把感恩、知恩、报恩作为人生准则的时候,人际关系必然会更融洽,社会环境必然会更温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