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端午节,“粽”要的事要知道
2017-05-25 | 阅:  转:  |  分享 
  
端午节,“粽”要的事要知道
当视觉里铺满粽叶清油的绿色,当嗅觉里弥漫粽子清新的香气,大脑里就会突然想到,又到一年端午节!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童谣所唱的便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便是是端午节,2017年的端午节是5月30日(星期二)。
端午,端的是“五”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五”就是“初五”。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变成了“端午”,所以过去从一月到五月都是端字,端一,端二,端三,端四。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和演变,民间存有众多说法,为此闻一多先生还曾专门对端午节进行考证,指出端午节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端午的前世今生
——前世传说
1、古越民族图腾祭(公元前2000多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①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②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③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2、纪念伍子胥(公元前770—476年)
春秋时期,伍子胥楚国人。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打败越国,越王勾践请和,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后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纪念屈原(公元前342—278年)
战国时期,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未能实现,被削职流放,后楚国汪,屈原内心痛苦,与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各种风俗,以此来纪念诗人屈原。
4、纪念孝女曹娥(公元23—220年)
东汉时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
尽管有关端午节的起源虽然说法众多,但千百年来,屈原的情怀与感人诗词早已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时至今日,每每谈起端午节,人们最为深刻的认知依然是来源于屈原。
——今生名分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端午节的风俗
1、赛龙舟端午节人们的重头戏是赛龙舟!众所周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投入汨罗江以后,人们争先恐后的划着船前去救他,这就成了后来端午节赛龙舟的由来。
2、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3、喝雄黄酒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而端午节喝雄黄酒就变成了预防“五毒”的方法。
4、悬艾叶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艾叶、榴花等制成人形或虎形,或制成花环、佩饰,用以驱瘴。
5、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南方人偏爱咸粽子,因为咸肉粽子香喷喷,吃起来酥又爽;北方人则更青睐甜粽子,因为甜粽子馅有多样,口味千变万化;专家则说,粽子的口味主要与饮食习惯和当地物资有关(⊙o⊙)。
甜粽子VS咸粽子,你更喜欢吃哪一个呢?反正作为吃货的小编,两个都喜欢。
万水千山粽是情,糖陷肉陷啥都行。
糯米粘着红枣香,棕叶包着朋友情。
最后,祝大家能吃上香喷喷的粽子,过一个快乐难忘的端午节!
献花(0)
+1
(本文系LVJ12345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