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长之后的别样烦恼

 fengcollince 2017-05-25

成长之后的别样烦恼

成熟多好!身边总有人这样感慨。因为,对于个人来说,成熟意味着不再青涩、不再幼稚、不再张扬;而对于植物而言,成熟则表现为不复成长、不复开花但却结出了果子。

那么,企业成熟之后,是否也能驾轻就熟,径情直遂,与烦恼或困顿拜拜了呢?

经济学中,有一个企业生命周期的概念。也就是说,一个企业想一个人样,也会走完“从摇篮到坟墓”全过程。而这一过程,大致分为市场进入、成长壮大、发展成熟、步入衰退等四个阶段。

需要特别惊醒的是,企业一俟成熟,即便“夕阳无限好”,往往也会“只是近黄昏”的。

具体而言,企业成熟之时,其竞争能力大都充分发育成熟,市场影响力也大幅提升,其经营状况便自然因底气足而显得稳健有余了。

因为从短期看,其市场前景仍然看好,资信评级依然保持在高位,银行的贷款唾手可得,而且可以获得相当的优惠。更何况,如若管理者不是那种小富即安的个性,则企业做大做强的胃口会越吃越大,往往不是引进战略投资者扩充资本实力,便是收购兼并,做大蛋糕,摊大地盘。

一般说,企业的发展确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尤其对成为行业巨头的企业来说,失去了追赶的目标,容易被当前的繁荣迷惑了身心。这时候,很多看不见的细节会隐藏在日常经营管理中,甚至是藏匿于雄心勃勃的战略决策背后,稍有不慎便会在危机四伏的市场竞争中功败垂成,甚至导致经营崩盘,从此一蹶不振。

因此,企业成熟之后,原本拥有的竞争优势往往会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渐行渐远,直至销蚀殆尽,进而引发企业经营的新的烦恼甚至是危机。

美国底特律三大汽车公司就以其悲催的故事,演绎过这一逻辑。

上世纪90年代,盛极一时的通用、福特、戴姆斯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巨头,相继步入企业发展的暮年。面对诸如日系车企等国外新兴汽车企业的步步紧逼与强势挤压,“底特律三大”再也hold不住了。毕竟市场竞争是严酷的,用户是否买账,是否买单,全凭商家的实力,而一招鲜吃遍天下的时代,早已成为了过去时。

于是,“底特律三大”也感受到英雄迟暮的凄凉了。三大车企不得不放下身段,悄悄地效仿起曾经偷学过自己的日本学生,倒也像模像样地祭起了精益制造、质量管理、用户满意等管理秘籍。

然而,船太调头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经历了十来年苦苦挣扎之后,到头来还是无可奈何地卷入了一场更加严峻的危机——破产或合并。

当然,“底特律汽车三大”的困境,可以归咎于固步自封、经营短视、战略失策、风险失控以及细节失范等多种原因。不过,从生命周期的视角来看:企业进入成熟期后,衰退可能是一个很难绕过去的发展瓶颈。说白了,步入成熟期之后的最大烦恼就是衰退。

那么,是不是企业成长周期进入所谓的衰退期,势必就气数已尽,只能落得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一条不归路了呢?

其实未必。据国际知名智库的研究,至少有一剂灵丹妙药可供尝试,这药就叫:去成熟化。

所谓去成熟化,是指在某一进入成熟期的行业,成熟企业抛开固有的“成熟”思维模式和管理模式,重新进行市场定位和产品深度研发,勇于探勘新的突围路径,善于创新事业发展的商业模式,奋力杀出竞争红海,机智试水商业蓝海。而一旦趋成熟化的目标达成,成熟企业便自然赢得浴火重生、再现辉煌的无线商机。

显然,现实不是万花筒,企业去成熟化绝不可能像摇晃万花筒一般,轻巧一晃,便能晃出个柳暗花明、前程似锦的好去处。

尤其值此深陷产能过剩同质竞争泥沼之际,作为成熟行业的当局者,即便十分精明睿智,一样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更何况,层出不穷的工艺技术创新,一开始往往并不起眼。可是,有时候那些不甚起眼的变革创新,经过若干年的沉寂之后,也许就能够有朝一日迅猛爆发,横空出世。就像苹果手机一样,一下子便颠覆手机行业及产品的生命周期,颠覆了成熟行业的成熟格局。

从这个视角看,企业成长之后,行业的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虽说构成成熟企业的正面挑战,可是,红海血拼过程中初露端倪的种种变革创新曙光,同样昭示着企业去成熟化的宝贵机缘。

因此,凡是有进取心的企业,无论你的行业地位多么巩固,也无论你所处的行业多么成熟,都必须聚精会神地盯住当下的市场变化,把握未来发展的轨迹。一方面,要聚焦目标客户的新习惯,追踪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洞悉全球范围内所属行业的横向竞争,研究政府的新法规,适应产品的新配送方式。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客服成长之后的别样烦恼的国政中,成功实现去成熟化的嬗变,并在新的竞争牌局中,争得主动,抢得先机,进而引领潮流,创造卓越。

——冯存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