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乔生| 微信改变我们(深度好文)

 zhangjunz 2017-05-25



不久前,我的一篇小说在某个省级文学刊物发表,还是短篇小说的头条。我自认为这篇小说的质量不差。然而,没有一个人和我说起这篇小说。我觉得,不会有一百个人看过这篇小说。不,不会超过五十个。

与此同时,我在微信公众号上传了文章《我是一个和平主义者》《关于和平主义者的公开作答》。不久,又发了《一个知青的发声》和《一个知青的再度发声》。完全是天壤之别,几天后,我遇到每个人,都对我说,读过我的文章了。我的一些密切的朋友,都收到了我的文章,有趣的是并不是我发给他们的,而是他们在别的朋友圈里读到的。有的朋友读了传到美国去,半个小时之后,又有加拿大的朋友传给他了。可以说,它们插上高科技的神奇的翅膀,在全球的华人世界中高速飞翔。

在我四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这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我不免兴奋、激动,又很快平静,略作思索。我清晰地意识到,一个不可遏止的将改变国人的新事物产生了。

微信的速度,也就是文章的传递速度,是人类自诞生以来从来没有过的。文章是什么呀?是每个写作人的思想、感情、观念、心理、生理、情绪、行为方式等等,也就是说,你所有的思想活动的结晶,打了一个包,一秒钟之内,可以让无数个人同时收到、读到。

这还不够神奇吗?在没有微信之前,会有几个人想到今天微信的盛大的节日呢?

说得再具体一点。如果我出了一本书,要让我的朋友看到,以前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书寄给他。那就要去邮局、或者交给快递,这本书就要坐汽车,坐火车,也有可能乘飞机,跋山涉水,或者远渡重洋,才能送到收件人的手中。

现在呢,不需要了。只要编成微信或者视频,哪怕是地球上最远的角落,一瞬间就能送达。

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吧,某个时刻,有多少人专注在手机上。有人把他们酝酿已久、喷薄欲出的想法写成文章;有人把他们电光一闪的灵感快速变成了文字;还有人把他们在马路上、在地铁里、在乡村小路上看到的人间景象,或丑陋恶心的,或美好感人的,拍成视频;还有人独生慧心,编出了风趣幽默的小品。所有这些,只要手指轻轻一点,啊,神奇美妙的事情发生了!这些有形的文字和视频,化作了无形的电频,在蔚蓝色的或雾霾的天空中飞驰,它们是鸽子,它们是大雁,是苍鹰、是海燕、是喜鹊、是麻雀,飞落到无数的人的手上。有的落到了游泳池旁的青年人手中,也有的落到了壁炉旁的老人的手上,落到逛超市的男女的口袋中,落到了正在给婴儿哺乳的年轻母亲的耳朵旁……变成了他们的快乐和悲哀,引起了他们的思索和遐想……

我知道,在伟大的科学奇葩面前,我的语言显得苍白。


有了微信,我们的言论自由就有了实现的可能。宪法赋于公民的权利,起码有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如果你到马路上、到地铁里去,就会发现,一大半人都埋头在手机上。不由感叹,人们真是喜新厌旧,传统的看读方式早已被他们抛到脑后。

我们感谢这项伟大的科学技术,感谢发明这项技术的科学家。他们是这个地球上最会动脑子,最会颠覆人们想象力的人!

在以往的年代里,人们发表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从来没有今天这么快捷、方便。出版社和报刊不是民间可以随便办的。当然,我们可以向出版社、报刊投稿。至于能不能发表,将由一两个编辑决定。我做过多年的编辑,这个行当懂一些。我知道,每个编辑都有自己的喜恶,也都有自己的视野和水准。一些无名小卒的别出心裁的文章,被枪毙是太平常的事。不然,就不好理解,为什么当年王小波的书稿周游了许多编辑部,都得不到青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