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过去在国内外一些书法展、赛中,大多数主办单位已把第二种观点纳入书画作品的评审标准中,正因为这一“政策”规定,使众多的参赛者还没有进入初评,也就是说在初选时就被淘汰了,其理由则是:作品有“硬伤”。参赛者的作品无论书法技艺有多高,题材多么有新意、间架结构有多美、布白多有韵味、装裱有多精致……仍将名落深山。确切的说,凡是用于展、赛的书法艺术作品中有繁简汉字并用的,可以理解为书法艺术创作的大忌。 就我所知,在书法界,繁体字较受欢迎,简化字常常遭到冷遇。原因是繁体字笔划多,不容易失重,在结构、布白等方面较之简化字有明显的优势。书法既然是一种艺术,与应用文字有本质的区别,为了艺术的追求,书家们喜欢繁体字就不足为怪了 繁体字简化已经这么多年了,为什么现代书法家还是坚持写繁体书法呢?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繁体字代表了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 书法必写繁体字,这是书法文字的常识。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受必须使用“规范汉字'的限制。我们在练习书法时,临的都是古帖,古贴的汉字都是繁体,当然写繁体顺手。繁体字确实更具有艺术效果!更形象!尤其是篆书,很多是像形字如龙、鸟、马等。 繁体字现在港台地区和海外华人还继续使用。简体字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文化'扫盲',使汉字易学、易认、易写,才经过多次简化,形成的'规范文字'。
书法作品写繁体字,是顺理成章的事。书法是古老的艺术,是以文字为载体的。在学习中大多是临摹古碑帖,自然都是繁体字。还有原本学的就是甲骨文、金文、小篆…,就更无繁、简之别了。在創作行书、楷书作品時,用简化字也是可以的,主要是使用的人比较少。并不存在审美差异。作品艺术水准高低,繁、简不是重要因素。而在有些场合,书写简化字甚至是必须的。比如,少儿书法教学、推广,就应该全面使用简化汉字。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有一点必须提请书法界的朋友注意!就是:绝不能繁、简混用!那可能会造成作品意义混乱,甚至闹出笑话。比如繁体字,“白雲”,和“子曰詩云”、“先後”和“皇后”都是必须分清的两个字。简化后合并为一个“云”和“后”字、我曾经在某县城的一通今人书写的碑文中发现了几处错误,都是涉及繁、简混用。希望喜欢书法的朋友们留意。
书法为什么要写繁体?因为学书法的都是从碑帖上学的,古人并没所谓繁简体之分。只有书体之分。今人为了快速书写,简单易记才创造了现代简体。古人想要快速书写有草书啊,而且是有草法的草书。大家都看得懂的。现在很多简体字都是从草书楷化而来的。 问题主要是有些简体字写楷书不严谨,结构不稳,显得没姿态。当然了,也是可以用简体字写书法的,写好了就行。 最后一条,你用繁体就全部繁华,用简体就全部简体。繁简相掺,大忌! 说到“简体““繁体“之争,大家都陷入意识形态里去了!单说书法,就字体而言,古代书法大家把书法美观的所有表现形式推至大成!后学者几乎没有创新的可能!今天我们想要练字者只能在古代书法大家的作品中去挑选自己喜欢的字体来做参考临摹练习。古代书法作品不用解释都知道是繁体字书写的了,临摹字帖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就习惯写繁体字了,再加上有些繁体字形本身就比简体字要据有观赏性 繁简混写自古就有。因为随着时代变化,有些字的意思也在改变。书法,书法,最终目的除了一个表达文章诗词含义外,就是美观,有可观赏性,在某些层面说,观赏性甚过于文的含义。因为中国人的书法观赏性包含了太多层面的意义,不像英语,英语也有很多着法,但是如果跟我们的传统书法比起来相差的不是几个层次的问题。特别现在,绝大部分人都是学简化字成长起来的,在学习书法开始临摹,会认识一些繁体字,所以从书法美观上说,写的过程中也会作用进去,我觉得没啥大问题。因为你想然后他所有字都写繁体,估计绝大部分人都写不出来,这很正常。。可能有些人又说,那全写简体啊。。说实话,就字体结构,书法书写美观来说,很多繁体字写出来是比简体好看。。。既然,又表达了意思,又写的好看,繁简混用,我觉得没什么不可,但是,我觉得用的时候还是要看吧,有些,有些搭配的不但不好看,还让人觉得字面含义都变了。。。个人想法。勿喷。 中国汉字历代的演变是群众自发的,最早是画成其形,再到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汉简,隶书,草书,楷书。小篆比较特殊大众普遍认为是秦始皇推行的,但也是李斯整合六国的篆书才创立了当时统一的文字。正是这些普通大众才创立了千年生生不息的中国书法文化。 但到了新中国成立,大众的文盲率太高所以政府推行简化字,不得不说是造福大众。但也只是权宜之计,因为毕竟是由少数专家来制定。所以第一批简化字推行还比较顺利,但第二批字由于太草率群众根本就不认可,更不要说是书法界。 在此我个人观点还是认为,文化必须要经的时间的考验,反对生搬硬套的野蛮嫁接。而且朝韩越文字改革已显弊端。 国之根本,珍之!慎之! 来源: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