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美学的历史基础

 老刘tdrhg 2017-05-25


美学的概念,简而言之,就是艺术的科学,艺术的理论。它所研究的内容和探索的范畴是:艺术的形式和本质,艺术的标准与特征,艺术的逻辑和属性,艺术创作的规律和方法,艺术形成的流派与风格,艺术和现实的关系,以及审美心理的表现筹等。因此,书法美学,理所当然地是书法艺术的基础理论。它既产生于长期的书法实践,经过不断地总结精练上升为理论;反过来,又指导着书法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高书法艺术的价值与水平。

正如毛泽东主席一九三六年在《实践论》中所提出的论断:“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个哲学公式,也同样符合书法艺术和书法美学互相促进、互为因果、不断发展的客观规律。

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既是人民大众长期实践的结果,也是历代书法家丰富经验的积累。各种字体的形成和演变,基本上为三个要素所促成:

(1)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某种字体的朴素雏形,一般是先在民间孕育、流传和使用;

(2)有些书法大家,对当时已经出现的新字体和书体,竭力进行搜集整理、塑造美化,加以优选定型;

(3)还须得到本朝代最高领导层的赞同和允准,或者通过法规手段在全国倡导和推行。

这里应当着重指出,历史上有些著名书法大家,对书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对书法美学的建树和提高,先后作出过特殊的贡献,是不可抹煞的。

谈到历代书法家,可说是成百上千。然而,书法家这个高雅的美衔,应该讲是个总的称呼,倘若加以区别,姑妄言之,可分为五系,这就是:书法艺术家、书法理论家、书法改革家、书法教育家及书法鉴藏家。下面联系一部分著名书家、书论及书品简述如下:

(一)书法艺术家

根据唐代《法书要录》、宋代《宣和书谱》、明代《书史会要》、清代《书法正传》《艺舟双揖》《墨林今话》所列,象汉朝时期的史游、崔缓、杜度、张芝、蔡邕.师宜官、曹喜、梁鸽,三国时代的钟殊、胡昭、卫靓、韦诞、皇象,晋代的卫瓘、陆机、索靖、王殉、王羲之、王献之南北朝的羊欣、薄绍之、谢灵运、王僧虔、陶弘景、郑道昭、萧思话、萧子云,隋代的智永、智果,唐代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孙过庭、薛稷、李邕、陆柬之、李阳冰、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徐铱,宋代的蔡襄、苏试、黄庭坚、米芾,元明时期的赵子昂、鲜于枢、康里子山、祝允明、文徽明、董其昌,清代的王铎、傅山、郑燮、金农、刘墉、钱炸、邓石如、伊秉缓、何绍基、翁同和、赵之谦、吴昌硕等,都是历代著名的艺术大师。他们在书法艺术道路上,都有程度不同地开拓与创新,都有各自独到的风格和特点。他们不仅留下大批艺术珍品,提供人们长期观摩欣赏,并且作为法度规范的楷模,启迪后人进行临摹和效仿。大量优秀杰作,不但列为国家墨宝,而在世界艺术领域中也占着显著位置。

(二》书法理论家

从流传下来的古代书法理论著述来说, 秦汉时期,则有李斯的《用笔法》,萧何的《书势法》,蔡邕的《笔论》、《九势》,崔玻的《草书势》;自晋代以来有成公绥的《隶书体公,卫恒的《四体书势》,索靖的《草书势》,卫铎的《笔阵图》,虞和的《论书表》,王僧虔的《笔意赞》,萧衍的《草书状》,庚肩吾的《书品》,智果的《心成颂》。而到了唐朝,书法理论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而发展,特别著名的是孙过庭的《书讲》,其次是张怀灌的《书议》、《书断》,虞世南的《笔髓论》,欧阳询的《八法诀》、《用笔论》,颜真卿《述张旭笔法十二意》。此后有宋代苏轼、黄庭坚的《论书》,米莆的《书史》《海岳名言》,朱长文的《墨池篇》,欧阳修的《集古录》,姜夔的《续书谱》。到了元明,有郑构的《衍极》,陈绎曾的《翰林要诀》,陶宗仪的《书史会要》,解绍的《书学评说》,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清代以来,随着书法的复兴,又促进了理论的再进一步,如览重光的《书筏》,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包世臣的《艺舟双揖》,刘熙载的《书概》,周星莲的《临池管见》,朱和羹的《临池心解》,蒋宝龄的《墨林今话》,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揖》等。

综上所述,可以说,历代书法理论著作,无论对当时及后代书法实践的总体指导,还是促进书法美学水准的不断提高,都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并且在书法艺术繁荣与书学理论发展的过程中,两者不仅在数量和质量上并驾齐驱,而且是相得益彰不可分割的,它们都是我国书法宝库中同样灿烂的两顺明珠,任何轻视实践或轻视理论的观点,都是不足取的。

(三)书法改革家

根据历史载述,西周宣王时的太史摘,在总结前人古文字的基础上,进一步创书大篆十五篇,称为“摘文”,现存的石鼓文,系用此种字体书写。衷秦统一六国后,李斯、赵高、胡毋敬贯彻“书同文”方针,竭力推行“小篆”,并分别写成《仓颉篇》、《爱历篇》、《博学篇》作以示范。同时代的程遴,.历经数年心思,主要在草篆的基础上,初创“秦隶”三千字,被准予应时通用。到了汉代,史游和杜度作“急就章”,得到上方赞赏,称为“章草”通行。崔玻和张芝又在章草基础上,灵动幻变,临池苦练,创出“今草”。据传,王次仲善隶书,又始创楷法,即“汉隶”(八分)。继之,刘德升苦心钻研,在楷草中悟出不真不草的书体,相间流行,称作“行书”。魏时的钟舞又创始了“楷书”。及至汉魏,篆隶草行楷五体,已经繁衍齐全。

王冬亮作品

上面讲过,各大书体的形成,并非某个朝代的某个人所能独创,而是伴随历次文字演变与改革,经过继承与创新,在漫长道路上逐步定型和完善起来的。至于所列举的创书者,只是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而已。 从现在见到传世最早的“楷书”,则首推钟繇的《宣示表》、《力命表》、《荐季直表》,钟慈传书于卫拣,卫则留有墨迹《名姬帖》;卫又传书王羲之,王书有《乐毅论》、《东方朔赞》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还把行楷草书书写艺术推到秀雅俊逸、神韵绝俗的艺术高峰。到了隋唐,智永竭力举荐楷书“永”字八法,笔画结体法度化,增强了审美标准,并涌现出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诸大家,立为正体,普及推广。与此同时,在今草体中创出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体裁,可谓笔势飞动,姿态奇特,使书法艺术美.达到全篇贯穿,一气天成的境地。

刘江作品

这一体系是既重要,又难得。说其“重要”,是因为相对地靠教育家才把书法艺术传授下来,不断发扬光大。对书法美学的传授和继承,与祖国的医学接代颇有相似之处,即一般容易,精到甚难。讲它“难得”,是说在封建时代,高超的技艺每每仅授至亲友,有的只传子女,以防秘诀失控。据说,王羲之少年学书,父亲王旷在枕中藏着一本《笔说》,被他发现拿来读,父亲察觉后问:“怎可偷看我藏的书?”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解脱说:“你光看看用笔法吧。”其实父亲怕他不能保密家传,即说:“长大后我传给你。”羲之请求说:“现在就学,大了可就耽误啦!”父亲这才答应。一个月后,书艺果然大进,卫夫人看了和王策说:这孩子准是看到用笔要诀,近来的书法已达到成人水平。并流着泪说:他以后定会淹没我的名声。

再如钟舞青年时代,发现学友韦诞有本蔡邕笔法论》的书(称勺、角垂芒”之秘),央求借看一下,而韦诞坚决不肯,气得钟麟连续三天顿足击胸,几乎吐血丧命。韦诞死后,将书一起入棺,钟fir.暗里派人盗墓取书,如获至宝。可是钟9.死了也将此书陪葬,引起再次盗书,后被宋翼得到,书法水平日增。可见,获得理论指导与没有理论指导的书法,是大不一样的,同时还说明,在古代书法领域里,求知与保守的斗争也是很激烈的。

鲁大东作品

尽管如此,历史上还是涌现不少书法教育家。据传,刘德升在抱犊山立馆讲授书法,参加学习的就包括:邯郸淳、孙子荆、关批把、曹操、韦诞、钟繇、胡昭等人,之后多成名家。钟爵也当过书法教师,对外甥宋翼写字“状如算子”大加训斥,迫使发奋学书。唐代李世民,登位后很重视书法,专办书院,称作弘文馆,为帝王将相子弟就学,虞世南、欧阳询都任过教。此外,7世南曾师从智永禅师,褚遂良也拜虞世南为师,陆柬之则向欧阳询、褚遂良求教,得“锥画沙”“印印泥”的诀窍,而张旭又师从陆彦远,颜真卿曾经两度向张旭登门求教,还悟出了个“屋漏痕”的道理。可见,师从者均得大益,甚至青出于蓝。

王冬亮作品

(五)书法鉴藏家

所谓鉴藏,包括鉴赏和收藏两重含义。这种专家各个朝代都有,但不多得。尽管这些人多数写不出书法佳品妙作,也没有创出高深理论著述,但对历史名家的珍品相当熟悉,对一幅字画的审美讲得头头是道。个中的缘由是,他们不仅具有匠心慧眼的本领,而且还有渊博的书法知识,他们的“字内”工夫欠缺,写得不够理想,然而“字外”工夫深厚,能够鉴别优劣,如同某些小说评论家,自己写不出作品,可是善于评议人家的。故此,历代皇宫内廷与诸家大臣纳进的名帖,往往邀其评议鉴定一番。而本人也专心搜集,有的家中藏品颇丰。就清代来说,著名者有庞元济、关冕均、罗振玉、高士奇、梁屿、孙承泽等,明代及其以前有吴升、顾复、安岐、张丑、柯九思、吴其贞、王世贞、郁逢庆、项元汁、梁清标等。有些书法大家,如清代杨守敬、包世臣,明代童其昌、詹景凤,元代的赵子昂、鲜于枢,宋代米带、蔡卞等,也都是闻名的鉴藏家。他们为某些书法艺术品的传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